APP下载

基于学生收集资料有效性反馈的思考

2016-11-21钟兴娟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料误区交流

钟兴娟

【摘要】资料的收集有益于语文的学习,也能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亮点,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搜集、处理和分层运用资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资料 交流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延伸拓展到课外的学习,不管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交流文字资料的时候,学生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从头到尾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的,错误百出,对于资料的内容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教师的教学已走进了只注重交流而不适当引导的误区。

现摘录一位教师上《二泉映月》时,学生交流资料的情况:

学生1:《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一首传世作品。它曲名优美,极富诗意,阿炳通过这首乐曲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内心的悲鸣,同时又表达了他憧憬光明的心声。它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1950年9月创作演奏的。……毛泽东主席在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广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

学生2: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个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江苏无锡人。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学生3:当时的社会上流传阿炳有三不穷:不怕权势,也就是人穷志不穷;不吃白食,也就是人穷嘴不穷;刚正不阿,也就是人穷名不穷。

据说有一次,军阀汤恩伯的十三姨太过生日,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可是被阿炳拒绝了。汤恩伯恼羞成怒,将阿炳毒打了一顿,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几个学生交流的资料虽能突出阿炳生活的艰辛,性格的刚正不阿,但交流时却不分轻重,认为多多益善,导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一、收集资料时,缺失明确的目的

当前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收集资料提供了便利,然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收集而收集,将有关资料不分轻重全部下载或摘抄,更没有仔细阅读,缺失了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服务的目的。例如学生1将毛主席、周总理对《二泉映月》的评价也详细地进行介绍,这部分交流对加深课文的理解并不会起到最直接的、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交流资料时,缺少必要的引导

学生交流资料时教师任由学生念有关的文字资料,对与课文结合紧密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赞赏,缺少对和课文联系不大的资料的引导概况或删减。例如学生2介绍的是阿炳从4岁到18岁的人生经历,对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有一定的帮助,但可以根据学情,选取其中部分知识点作为语用教学的核心内容。其余的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外资料在课外了解。

三、利用资料时,缺乏合理的分解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和文中人物相关的事件,他们就会认为是有价值的,值得收集和交流的。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在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时,要合理地分解其中的轻重缓急,分清资料是该在课前了解、课中交流还是课后拓展。

学生3介绍的阿炳的“三不穷”就可作为教材的延伸点,让学生课外了解,不用在课堂上进行,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延伸。

看来,单有资料的收集是远远不够的。要走出以上“三缺”的误区,教师必须精心引导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用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创造精彩。

1.收集资料重要,处理资料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但收集资料重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利用资料更重要。首先,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认真查找有关阿炳的资料,筛选出重要的,然后仔细阅读,与资料进行对话,理解资料的内容,加以咀嚼内化。如学生2所介绍的内容虽然和阿炳有关,但这些资料都很平常,不能打动人。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应当立刻引导学生处理资料:“看来课前你们还是认真查找了资料,但你们所找到的资料感动你自己了吗?能体现出阿炳悲惨的人生、顽强的抗争精神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这样一发问,学生稍作思考体会之后自然就知道了所交流的并非重点。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课前收集资料后,大家应当进行认真筛选,选最感动的说。”经过这样点拨,学生既懂得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收集资料、课外学习的语用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收集,才会收到效果。

2.交流资料重要,引导概括更重要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交流资料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外,还应当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资料进行概括,培养学生捕捉课文重点的能力。如学生2交流的阿炳从4岁到18岁的人生经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样处理后,学生就会分辨出人物的经历不是重要的,可以简略地说。这样概括,既创设出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知识,感受到了阿炳伟大的人格,还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和概括的能力。

3.利用资料重要,合理分层运用更重要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类似于《二泉映月》的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降低难度。但是应该根据资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运用,分层介绍。 对《二泉映月》创作的背景,可以在刚上课时介绍,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初读的感知;阿炳悲惨的人生遭遇,可以在课中介绍,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障碍;毛主席、周总理、江主席对《二泉映月》的赞叹,可以安排在课外,以加深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总之,资料交流作为语文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资料收集的目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概况,更要合理分层运用,这样才能让资料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资料误区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交流平台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交流平台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