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内蒙古力量

2016-11-21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王 丹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内蒙古力量

王 丹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起着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宏大的实践创新,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生动实践,切实担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内蒙古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关乎其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保持正确的认识和坚决的态度,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学术活动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着力破解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不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发展大局和自治区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发现提出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指导新发展实践提供思想支持、学理支撑和科学方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满足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握群众脉搏、回应人民心声,把人民的利益增长、权利保障、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把人民利益和人民满意作为评判理论学说、思想观点的根本评价标准,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要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动力,通过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发展路径、指明发展方向,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要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通过释放改革红利、分享发展成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从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真研究、深研究,出真招、求实效,提出一些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拿出一些具有操作性、实效性的实践措施,真正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切实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上来,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在不断满足现实需求和人民期待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当前,我国和我区发展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脱困任务艰巨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这些发展难题怎么看待、如何破解,都迫切需要正确的引领和权威的解答。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当起推进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责任,强化研究上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融入性,突出应用上的现实针对性和操作实效性,着力关注和回应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并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新探索、新思考、新解答,提出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理念主张、思路对策、方法方案,通过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探寻发展路径、总结发展经验,为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内蒙古方案”。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是出思想、出观点的重要群体。抓好这支队伍建设,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发扬学术民主,净化学术风气,鼓励创新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多出成果的良好学术环境,为社科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密切学科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努力实现基础学科更扎实、重点学科更突出、新兴学科有创新、冷门学科有传承;深化学术体系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使学术体系更加充实、更有内涵、更有灵魂。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话语体系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形成中国的话语权。要大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把人的建设摆到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建设的中心位置,既要立足当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面向未来加强新人的培养,锻造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中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实践杂志社)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