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

2016-11-21介子平

都市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题日本

介子平



《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

介子平

日人对商务教科书的删禁——《消失的民国》之六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政府就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中的内容极为不满,曾多次交涉,要求删改,无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在商务印书馆上空投掷了六颗燃烧弹,第二天又派日本浪人将未被炸毁的东方图书馆纵火焚烧。上海上空几十里纸灰蔽日,三天不散。至此,商务厂房及东方图书馆尽毁。后经努力,商务于七个月后部分复业,但已元气大伤,已今非昔比。为何对一家出版机构会如此恨之入骨?1940年,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其出版的《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一书中,将商务被毁的原因归纳为二:一则,全国所用大部分抗日教科书为商务所出版;一则,“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驻扎在商务厂房里。

后来在查获的日伪档案中,见到了日人对商务教科书的删禁令,仅小学语文、历史、地理部分就达60处。商务史研究专家汪家熔,将其大致归纳为七类。

一、不许爱国,甚至不许别国孩子爱中国

1、初小修身第六册第十三课。该课讲郑国人弦高,路遇秦兵偷袭,冒充奉国君命犒劳,使秦退兵的故事。

2、同上第十四课。该课言:“各尽一份心,各出一份力,保护这个大国。国势兴旺,是四万万人的光荣;国势衰弱,是四万万人的耻辱。”

3、初小修身第八册第二、三课。该课讲李若水的母亲见到从金兵处逃出的康王,招待他吃饭,并告诉他宗泽所在。

4、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四课。该课讲文天祥宁死不受元朝招安的故事。

5、初小修身第六册第十二课。该课讲德国兵在法国,问法国女孩法兵的方向,女孩说不能告诉他有损法国利益的话。

6、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一课。该课讲原马尾船厂工程师迈特在华生的孩子,随迈特回国后,听说德、俄、英占我胶州湾、旅大、威海湾后,日夜流泪。

7、高小国语第四册第四十二课。该课讲俄国侵入波兰,正包围华沙,发现一个会吹号的波兰孩子,强制他晚上在城下吹《波兰曲》,想骗城里以为救兵来了开城。他吹了悲凉的曲子。城里人听到后惊醒起来,俄国人没有得逞,用刀砍死了这孩子。

二、不许与帝制有违碍:

1、高小国语第三册第四十九课等。讲蔡锷起兵护国,反对袁世凯实行帝制。

2、高小修身第三册第七、八、十一课。第七课讲“国家的主权属于我们人民”,第八课讲“国会议员由人民初选”,第十一课讲“总统是我们的行政领袖”。

3、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课。该课讲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清帝逊位。

4、高小历史第三册第二十至二十二课。为《民国之开创》上、中、下三课。

三、不能触及日本的“尊严”和历史癞疤

1、历史第二册第四课。该课说:“明成祖册封日本、琉球”。

高小历史第二册第四课。该课题目叫《倭寇》,课文中提及:“日本海滨之民,遂以劫掠邻国为事,史谓之倭寇”;“明神宗时,日本丰臣秀吉又欲侵中国,先攻朝鲜,大肆杀掠。”

2、高小历史第二册第十六课。该课题目叫《中日之战》,课文中提及日本“明治维新军政日有进步,于是先取琉球,继窥朝鲜,皆我国之东藩也”。

3、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一课。该课课题目《民国之变故》,其中提到:“欧洲大战起,日本攻取青岛,致最后通牒于我政府,得南满、东蒙、山东之权利。”

4、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二课。该课题目叫《民国之外交》,其中提到:“最后通牒者,即所谓二十一条件也。国人对于日本之横暴,已有抵制之决心。”

5、高小历史第三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叫《清代的国际》:“日俄两国在东三省开仗。嗣此以后,日本在南满洲,俄国在外蒙古,英在西藏各自伸张势力,侵犯中国主权。”

6、高小历史第三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叫《清之季世》:“李鸿章请立海军。时日本亦力图振兴,先取琉球,继窥朝鲜,遂于中国战。中国屡败,海军及根据地尽失。议和,赔军费二百兆,割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诸岛。后以俄、德、法之干涉,退还辽东,加赏银三千万两。”

7、高小历史第三册第二十二课。该课题目叫《民国之开创》,课文讲:“欧洲大战起,袁世凯守中立,而日本出兵攻青岛取之。旋以二十一条迫袁氏承认,以攘取山东、东蒙、南满之权利,且为并吞全国计焉。”

8、高小历史第四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叫《日本变法暨朝鲜之灭亡》,课文讲:“日本变法之初,与中国、朝鲜修好。然其后侵台湾,掠琉球,不顾中国之抗议。且称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诱使附日。西元一千九百十年,日本遂并朝鲜。”

四、地理书也不能有损于日本“尊严”

1、高小地理第一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山东省埠》,课文讲:“胶州湾在山东半岛南岸,亦为香港。欧战时日本夺取之。”

2、高小地理第三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广东之著名岛屿》,文中讲:“大东沙岛在汕头西南海中,岛形如马蹄铁,为积沙所成。沿海渔船麇集,日人尝窃踞其地,驱逐我渔船而经营之。交涉累年,始获收回。”

3、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二课。该课题目为《抚顺之煤》,文中讲:“抚顺煤矿,在深河南岸,产额甚富。清季承认日本有开采本矿及烟台煤矿之权。”

4、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三课。该题目为《旅顺大连湾之租借》,说:“大连湾位于旅顺口东北,口宽水深,亦无冰期。光绪二十四年,旅顺大连两地,均租于俄。光绪三十一年俄为日败,又转租于日。民国四年,日本迫我订延长租借之约,为全国国民所否认。”

5、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为《吉林各埠概观》,文中讲:“以上三处均为吉林省著名之岛。清光绪三十一年同时开放。尚有因近年交涉著名之地曰间岛,本指光雾峪前假江之地也。完全为我国领土。日人妄扩大其范围,将韩人在和龙、延吉附近之垦土,均包在韩国旧领之内。交涉数年始行收回。”

6、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为《全国交通概况·铁路》,文中讲:“已成之路,推京奉、京汉、京绥、津浦、沪宁数路较长。其余非由外人兴筑,即线路较短。奉天境内,线路虽不短,但南满、安丰二线,路权为外人所握。”

五、不可宣扬民主和自由

1、初小修身第七册第八课。该课题目为《自由》,可推断其内容。

2、高小修身第三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国家的统治机关》。讲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3、高小修身第四册第二课。该课题目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高小修身第四册第四课。该课题目为《参政》。

5、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三课。该课题目为《只求自由》,讲美洲独立战争时,一个英军使者到独立军司令部,看到独立军的伙食非常糟,而独立军告诉他:“我们所爱的是自由,我们为自由而战。虽是咬草根嚼树皮,觉得他的滋味比肥鱼大肉还要好。”使者想:“没有饷,不拿俸,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却尽力战争,我们怎好和这样的人战呢。”

六、秃顶不许人说亮

高小修身第七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为《当兵的职务》,课文说:“兵是杀戮人民的吗?杀戮人民的,是匪不是兵。兵是侵略他国的吗?侵略他国的,是世界的公敌,也不是兵。那么兵的职务是怎样的呢?一、平定地方的匪乱。二、抵御他国的侵务。”

七、莫名所以被禁止

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二课。该课题目为《赵奢收税》,讲赵奢不怕平原君,要求平原君必须依法纳税的事。

日本侵华,一手在武,一手在文。武者第一战场,文者第二战场,当时就有一支号称“笔部队”的大军。武者凶暴残忍,丧心病狂,文者诡谲诈故,巧取豪夺。武者因是切肤之痛、奇耻大辱,故镂心刻骨,没齿难忘,文者的危害斫伤因系间接,损失难以量化,多被忽视不计,但其损失久远漫长。据中国政府1946年提交的《文物损失估价表》统计:战争期间被洗劫的著名历史古迹达741处。教育部于战后曾编一本《被日劫掠文物目录》,内中列举的查有实据的被劫文物,包括古籍、字画、碑帖、古物、艺术品等,共360.7万件另1870箱。这只是有形的文化破坏。对商务教科书删禁之精密,可知其文化侵略准备之充分,参与之深入。日人觊觎我久矣,明治之后,便有其“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详尽大陆政策。从抗战中缴获的军事地图可知,其对每个村庄的地形都予以过测绘,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了解,令人直冒冷汗。文化方面,对江南地区的公私藏书了如指掌,如日本静嘉堂文库对宋楼、守先阁藏书的采购,对华北地区的各处文物如数家珍,《赵城金藏》一经闻名,日本即派东方文化研究所前来考察,后又有日僧欲行收购。最早的山西文物普查竟是日人所为,小野清一、日比野丈夫曾合著有《山西古迹志》。

对商务教科书删禁的同时,日本侵占东北后即刻出版了自己的教科书,其中连秦汉、隋唐、宋元文学也不准讲授,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师说》《前赤壁赋》等传统教学名篇也在此匿迹。与此同时,强行焚毁带有民族意识的书刊650万余册。与此同时,大量自日本进口书刊。据统计,1936年,日本对东北输入的书籍为58.7万册,到1941年猛增至3440万册。1939年,输入东北的报纸为5495万余份,为中国关内输入量的10倍;杂志827万册,为关内输入量的487倍。以平均每天输入量计算,日本输入东北的书、报、刊数量是:报纸15万份,杂志2.2万份,书籍4.9万份。

不光对商务印书馆,其早在1916年1月中华书局推出教科书《国文》和《修身》时,因其中的日本》《国耻》《明国耻》等课文,告诫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遂引起日本方面的不满,日本驻华大使恫吓道:“此种煽动对日恶感之教科书,不特有碍邦交,且恐将来国交上发生有害之结果”。中华书局则回应“:本书新式教科书中所叙国耻,皆系事实,并无挑拨各语。”若按其要求禁止教科书的发行“,有损于本局之营业,关系尤小。使全国青年学子,从此遂忘国耻,关系实大”。

龚自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日人所为,即龚定庵所指。然纵使极度删禁,作为文化人的删禁者也应明白“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道理吧。

诗意社评——《消失的民国》之七

1962年1月12日,迁台湾多年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有自注: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3日写道:“早想辞职,种种事故,做不清楚,滞留而又滞留,谓之何哉!”22日写道:“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两天后,天微明之时,他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可“望我大陆”“望我故乡”,虽眼枯昏花,所遇无故物,却单单能千里望乡,此为“老将黯无色”之心望,草木黄落,相顾无言,语境尽管也具诗意,但较之“滚滚者皆血水也”的壮歌悠扬、管色凄凉,仍稍逊。这句话真叫绝,一下子将武昌起义的惨烈程度形象地道出,此乃诗人的想象。俯视长江,掬手血水,荻花瑟瑟,耳际哀鸣,谁人不为之动容。社论居然可以这样写,那时的文人很真诚。社论本无式,有情为法,法则达。于右任曾作《半哭半笑楼诗草》,触语引起权贵的不满,所谓“触语”即诗中大呼的“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即“昌言革命”,遂遭到通缉。

于右任为《民立报》所写发刊词,亦气贯长虹、电激雷崩风格:“秋深矣!鸣蝉寂矣!草木渐摇落矣!万籁无声,时闻寒蛩,似断似续,如诉如泣矣!此佳节乎?而有心人当之顿生无穷之感。怨天欤?悯人欤?如此乾坤,吾何独为此佳节贺,吾亦悲悯中人也!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义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落之同胞。”

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青年人多交懑四海,充满激情。勇者,做刺客,行暗杀;仁者,引西学,改风俗;智者,办报纸,发言论。对于革命理想,先行者提倡于先,无数人附和于后,可谓感受极速,转瞬即成风气。梁启超曾以犀利笔锋、浅显文字鼓励青年:“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此等不平之鸣,国人往往为之一警,激情言论,几成报端常见。

1901年,由日本华侨办主办的《开智录》登载《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的文章,除对动天下之兵、寒列强之胆、冒万死以一敌八的义和团大加赞赏外,大胆号召反满革命:“满洲贼之盗我中华也,二百八十年于兹矣”;满洲政府是“夺我之土,掳我之财,凡外人之要求也则顺手与之”的“大贼强盗”,必须将其推翻;号召国民“腕力高扬,张自由之旗鼓”,使我国“勃然兴起”,“辟创一新世界”。同时揭露帝国主义“明其眈眈之目,张其逐逐之胆,利其炮,坚其船,下众暴寡强凌弱之方针,施屋人社墟人国之政策”。

1902年5月,陈范在自己掌舵的《苏报》上发表《敬告守旧诸君》,公开倡言革命:“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无他术,非革命不足以破坏,非破坏不足以建设,故革命实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也。”《苏报》主笔章士钊有《杀人主义》的言论,长枪大戟,百步穿杨,公然宣扬“杀尽胡儿才罢手”、“借君颈血,购我文明,不斩楼兰死不休,壮哉杀人”。

《浙江潮》1903年第1期《发刊词》中疾呼:“不忍任其亡而言之”,“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刺激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1903年10月10日出版的第8期有社评《近时二大说之评论》曰:“政府者,割地也,赔款也,矿约也,商约也,路约也,凡兹数端,无一事不可以使我世世子孙永失其立国之资格,而长为奴隶永永沉沦万劫不复者也。”“中国之亡,其罪万不能不归之于政府。国民不责政府,国民之罪也。”

1904年1月17日《女子世界》在上海创立,发刊词云:“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

1904年1月17日《女子世界》在上海创立,发刊词云:“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

1908年8月31日,檀香山《自由新报》创刊,其发刊词曰:“呜呼,神州已矣痛黄裔其长沉;奴隶甘呼?哀人心之尽死……回观大陆,尽是愁城。千重之毒雾重埋,半角之斜阳有限。新亭未作,哭已失声;古国濒危言其无罪”。“今者力唱民族,疾呼同魂”。“谁鸣警世之钟,独树登坛之帜。先呼言论,继收实行。文字收功之日,还我河山;英雄应运之秋,荡平丑虏。”

针对民气之捍,民心之愤,1910年《民报》第25号,汪精卫撰写社评《论革命之道德》云:“革命党人只有二途,或为薪,或为釜。薪投于火,光熊然,俄顷灰烬;而釜则尽受煎熬,其苦愈甚。二者作用不同,其成饭以供众生饱食则一。”1911年9月3日《民报》评述:“今日中国之乱遍地皆是,如处火药库上,一触即发。其危象真不可思议。”

1911年4月,《妇女时报》创刊,由此成为主编包天笑鼓动革命的论说阵地,其号召女界参军募捐:“敬告吾同胞姊妹,速组织红十字会,以救吾全国同胞。……不分畛域,运药遣医,分布两军,此则我同胞姊妹今日应尽之急务也。……敬告吾同胞姊妹,速练习看护妇,以救吾全国同胞。”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遇刺,《民立报》主笔徐血儿撰讨贼文:“以一死而可以雪三百年之大仇,报为奴为隶之深耻,男儿何乐而不为!以一死而可以为子子孙孙造万世之幸福,男儿何乐而不为!男儿当以一人之死,救千百万人之生!”

黄远生于1915年11月10日《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一号发表社评《忏悔录》,反对复辟:“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夫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造社会;欲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社会者,国家之根抵也;个人者,社会之根抵也。国家吾不必问,社会吾不必问,他人吾亦不必问,且须先问吾自身,吾自身既不能为人,何能责他,更何能责国家与社会。试问吾自身所以不能为完全为人之故安在?则曰以理欲交战故,以有欲而不能刚故。故西哲有言曰:寡欲者改革家之要素也。继自今,提倡个人修养,提倡独立自尊,提倡神圣职业,提倡人格主义,则国家社会虽永远陆沉,而吾之身心固已受用不尽矣。”

于右任在《民立报》发刊词中也说:“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能发生独立之言论。再推而言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族;有独立之民族,始能为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族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此不能独立者也。”

秃笔焦舌,言论报国,那个时代的报纸,思想激进,观点鲜明,办报人头脑新洁,志气不凡。其志在开启上下脑筋,发民智,采集东西善法,培进人格,激发爱国天良,振兴精神,作酣梦之警钟,倡导言论,鼓吹地方自治,伸张民权,图谋社会公益,破除积弊。其气于开明者,因明而醒;于顽固者,因骂而醒;于不进者,因驱而进;于后退者,因鞭策而前。文笔更是万流涛奔,一泻千里,磅礴氤氲,不可遏抑,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势头可谓足矣。黄遵宪评价梁启超文笔,类当时之社评:“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不过于此者矣。”这时的报人,亦诗人,亦革命党人,其深得旧文化的精气真髓,又沐得新思想的绚烂清风,文风自然醇厚静穆,慷慨悲歌,如祭天誓师,大义彰然,于是便有了此番不同凡响面貌。但在撰述宗旨、阐扬公理的同时,难免少了些许芬芳时发,婉转节生,而如于右任者,既有五车诗胆,八斗才雄,又有竹兰逸气,流水琴心,不多见。

(责任编辑 高 璟)

猜你喜欢

课题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