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诗:在“懂”与“不懂”之间

2016-11-21徐成淼

散文诗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散文诗

徐成淼



散文诗:在“懂”与“不懂”之间

徐成淼

一个时期以来,散文诗的“懂”与“不懂”,成了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双方各执一词:一方说越是读不懂的东西,才越好;另一方则主张,散文诗要明白如话,一读就懂。

要么就是谁也不懂,要么就是一读就懂。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把各自的主张,推向了极致和顶端。非此即彼,相互否定,毫无回旋的余地。双方都怀着某种意气,有意把话说满。忽略了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陷入了简单化和片面性。

历史上我们曾大力提倡“诗歌为大众”的观念,批判晦涩难懂的贵族倾向。在某种情况下,例如革命年代,出于斗争的需要,还要求用鼓动性、宣传性、普及性的作品,鼓舞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如当年流行的枪杆诗、田头诗、墙头诗、快板诗、诗传单等,都要求一读就懂,以利普及。但同时,即使在战争的环境下,我们也要求作品具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并不单纯以能否一读就懂作为衡量诗歌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在懂和不懂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高雅的作品艺术水平较高,但懂的人较少,受众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通俗的作品易于普及,懂的人较多,但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者都有存在的理由和需要,彼此之间可以互济互补,需要理解和宽容。既不可一概肯定,也不可一概否定。

其实,真正公然主张“越不懂越好”的人很少,谁会希望自己的作品谁都读不懂,从而彻底丧失读者呢?而主张“一读就懂”的人,实际上也反对平铺直叙,也提倡“雅俗共赏,回味无穷”。在“越不懂越好”和“一读就懂”两个极端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非常宽阔的中间地带,那里充满了弹性和张力,蕴藏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其一,懂与不懂,与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传统、生存状态、人生经历、审美习惯等因素有关。某些人一读就懂的作品,另一些人可能不易理解;这部分人乐于欣赏的作品,另一部分人可能难以接受。生活中老年人喜欢传统戏曲的人较多,年轻人却偏爱流行音乐,就是一例。西方人喜爱芭蕾舞,而中国老百姓却更喜欢大秧歌,也是例证。简单地以懂与不懂作为衡量作品的普遍标准,显然不符合创作和阅读的实际情况。

其二,要真正读懂,需待以时日,或依赖一定的阅读条件。一部作品,开始时觉得已经读懂了,但过一段时间再读时,又有了新的认知和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会不断加深,甚至自我否定了先前的看法,有了新的结论。所以有些作品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日积月累,才能真正读懂。再者,阅读时还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等,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懂与不懂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其三,不同的读者懂的程度不同,懂的内容也有区别。一部分人这样理解,另一部分人那样理解,都认为自己是读懂了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鲁迅也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主〉小引》)他们都觉得自己读懂了,但每个人所懂的内容或程度各不相同。诗歌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可以大相径庭,甚至相互抵触,这才有“诗无达诂”之说。

其四,真正好的作品,并不都是直抒胸臆,不一定都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恩格斯说过:“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致玛格丽特 哈克奈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对于诗歌来说,这一特点更为鲜明。有的作品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还有欲言犹止、欲说还休、旁敲侧击、比喻象征、影射暗指、寄寓托言等种种情形,都可以造成蒙眬、曲折、隐晦、歧义、多义的结果。许多作品,除表象的意义外,还有更深潜的内容。初读之时,读到的大多是表层意象;再三品味,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在暴风雨中搏击飞翔,是表层的意义(当时的检查官就认为它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而准予发表);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来到,是深层的意义;鼓励人们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勇往直前、奋斗不息,是又一层意义。诗贵含蓄,诗人常常有意把作品写得潜藏深蕴。读者要反复体味、再三琢磨,理解、揣摩、领会,才能透过表层,品出内涵,品出韵味。

其五,有的读者有意寻找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追求有难度的阅读。从不懂到少许懂、再到懂得更多的过程,是审美的深化和演进。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读者乃因此而乐在其中。某些经典作品,在千百年之后,仍有人研读,仍引起争议,仍存在歧见,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李商隐的一些著名诗篇,至今仍被人讨论。这些作品,人们或自以为读懂了,但又没有真正读懂。此人以为读懂了的,彼人却指其为误读。而歧义的存在,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逡巡于懂与不懂之间,反而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深长。如《锦瑟》《无题》等,至今仍是千古名篇。有些确实很难读懂的作品,也是时代特色和文化倾向的反映,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中某些作品,还可能被后人以某种形式接受和借鉴。如李贺的不少诗歌,的确艰涩难懂。但他的作品仍流传至今,一些名句还为后人所引用。

总之,我们不赞成散文诗的晦涩倾向,不赞成将散文诗写成不知所云的呓语,不赞成以故弄玄虚来掩盖自身艺术修养的不足。同时, 对那些游离或挑战已有传统的创作实验,也要给予鼓励。即使是一些轻易不能读懂的作品,亦应有所包容。要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允许试验,让新的观念、新的手法、新的风格,成为推动散文诗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既不能一遇到难懂的作品,就因为自己读不懂而全盘予以否定;因为很可能你反复阅读之后,就能有所领悟。也不能遇到一读就懂的作品,即视为浅薄而嗤之以鼻;因为很可能你读懂的只是它的表层意义,有更深峻的潜藏意义在等待你去探寻。

让更多的读者从读不懂到读得懂,是散文诗先行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读者的口味和欣赏水平,要有所引导,有所培育,有所提升。一些不易读懂的优秀作品,需要专家或其他人士进行讲解、赏析、导读,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接受、欣赏。要向他们提供各种好懂程度不同、风格流派各异的散文诗。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去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要求,以推动当代散文诗的更大繁荣。

徐成淼,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著有《散文诗的精灵》《再造梦想》《星星河》《燃烧的爱梦》《一代歌王》《在季风中感觉雨》《情潮》《我的复旦四年》《往事依然精彩》《太阳瀑布》等;主编《贵州八十年代散文诗选》、《中国散文诗大系·贵州卷》等。作品入选《中华文学选刊》《读者》《青年文摘》《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世界散文宝库》《中外散文诗精品》等百余种选集。

猜你喜欢

散文诗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散文诗八骏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散文诗章
散文诗章
散文诗章
琼岛小镇(散文诗7章)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
散文诗漫议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