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演员的戏外尝试
——我的相声演出心得

2016-11-21严福华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基本功戏曲

■严福华



戏曲演员的戏外尝试
——我的相声演出心得

■严福华

做为一个戏曲演员,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应该从其他姊妹艺术门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业余文化要求的提高,演出市场的需求的多样化,剧团的演出往往不再是单一的传统戏曲了,歌舞、相声、小品等等艺术门类也逐渐搬上了传统戏曲演员的舞台。我是一名锡剧演员,但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在演戏之外,我还有机会接触相声表演。在这些年的演出中,我逐渐地感觉到,有表演相声的经验,对于我们的传统戏曲表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我想简单谈谈对相声表演的认识。

一、相声表演的基本功

平时我们常说,相声演员四门基本功课:说学逗唱。这种说法的来历,我无从考证,大概是最初的相声演员总结并流传下来的,时至今日,这种说法不但被绝大多数的相声演员奉为圭臬,一般观众也大都接受。依我看,这四门功课与其说是基本功,不如说是相声表演的四种表现形式。那么要从事相声表演,所需的基本功又是什么呢?换而言之,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又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侯宝林大师曾有过一番总结。据他说,一个相声演员要具备十二项基本功,自从相声进入剧场,登上舞台以后,有些技艺,如白沙写字,要钱等就已不再需要了。结合今天相声表演的实际情况,我对相声演员或相声表演的基本功,有如下认识。

第一、相声演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较广博的知识面。

相声毕竟是一门艺术,他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则无法理解相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更谈不上表演。而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表现也应该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若没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就不可能驾驭题材多样化的相声作品的表演。试想对戏曲一无所知的相声演员,怎么能够表演好戏曲题材的相声呢?势必造成如侯大师所说的“说糊涂相声”的情况。所以很多相声大师都有这样的训诫:“许你不使,但不许你不会”。

单群不挡,捧逗俱能。

相声的表演形式,一般可分为单口(一个人表演)、对口(两个人表演)、群口(三人及三人以上表演),还有多人表演的相声剧。其中,单口,对口和群口相声是相声表演中的常见形式。所以一个相声演员要具备从事这三种形式表演的基本功,才算得是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

有模仿表演的技能。

这一点是针对相声中的“学”而言的。在一段相声中,很可能需要表演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者要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相声演员要有模仿表演的技能了。

有控制现场的能力。

相声是以现场的表演为主的。而现场的情况难以预测,观众群体也是极其复杂,所以要成功地表演完一段相声,必须能够控制住现场的情况,掌握观众的情绪,这样才能把思维分散的观众带入到欣赏相声中来。

以上四点,就是我所认为的,在现时的相声演出情况下,一个相声演员从事相声表演的所需训练的基本功。

二、相声表演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相声表演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马季先生提出的两句话,八个字,即“说学演唱,逗在其中”。

所谓的表现形式,应该可以理解为演绎作品内容的艺术手段。那么相声所利用的艺术手段就是说学演唱,而逗乐则是贯穿于其间的艺术效果。

照我的理解,“说”就是说话,是以叙述和评论的方式为主,辅以倒口(用方言表演),贯口(诵说大段的台词),喷口等技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然,相声里的“说”是升华了平时的说话方式的,特别强调语气和声音的运用,并有一定的节奏感。比如捧哏演员常使的“嗯啊着是”,就要讲究以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不同的内容。而贯口的技艺,就需要演员掌握一定的节奏。

“学”就是模仿。如果一个相声演员能百分百的像其所模仿的对象,固然是最好。但是在实际情况看来,这是绝大部分演员所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就要抓住模仿对象的最主要特征,把它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分辨出你学的是什么,那就可以了,正所谓“像不像,三分样”。而“学”也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能为了模仿而模仿,一旦脱离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学”的滥了,就变成了个人技艺的无聊展示,对作品的演出效果只有害而无利。

“演”是表演,狭义的就是指演员的神态和动作。脸上的“喜怒哀乐惊恐惧”和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是表演。它可以配合着台词,可以提高表现力,加深观众对某处台词的理解。“演”这一项表现形式,最初并没有在理论上被单独的提出来重视。在相声界,是马季先生首倡之功。然而在有“南方相声”之称的上海独角戏中,这是演员的一门重要功课。放在相声里,其实同样重要。

“唱”又分两种,一是相声里本门的唱法,也就是行话所称的“门柳”(行话把唱称为柳);另一种则是学唱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各种的戏曲、曲艺、歌曲等,这在行话中又称为“杂柳”。这两种唱法都很重要,但相声毕竟是以说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多的唱,是不应该在相声表演中所提倡的。相声前辈罗荣寿对相声中的“唱”有独到的见解,概括讲是四个字:“精、巧、短、美”,也就是说,要“选其精华,用之巧妙,篇幅短小,唱得优美”。我赞同他的这种说法。

“说学演唱”虽是四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但四者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却不是相互分离的,说和演,学和演,学和唱,唱和演等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四种表现形式共同作用,最终达到逗乐的效果,这就是“说学演唱,逗在其中”。

三、相声表演中的捧逗关系

在相声的三种常见的表演形式中,对口相声所占的比例最重。所以对口相声捧逗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相声界最关注的话题,前辈演员每有论及,甚至在传统相声中还有以此为题的作品《论捧逗》(还有一种版本名为《八不咧》)。

提起捧逗关系,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七分捧三分逗”。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确的理论,但关键是怎样正确的理解和积极的落实。捧逗关系的三七开,并不指戏份儿的多少,而是指二者在一块“活”(行话“段子,作品”的意思)中的作用轻重。在对口相声中,捧哏演员是起着起承转合作用的角色,他引领“活”的走向,烘托逗哏演员,掌控“活”的表演时间。可以说,一块“活”的成功,是由捧逗双方的默契合作,并以捧哏演员的出色引领而造成的。凡是有过逗哏经验的演员,都得承认没有一个好的捧哏演员,就不会有好的发挥。所以任何轻视捧哏演员的观点,我认为都是错误的。曾经的事实是,一块“活”中,捧哏演员大多是逗哏演员的长辈演员,或是比逗哏演员经验丰富的老演员。比如侯宝林与郭启儒的合作,郭启儒就是侯宝林的师叔;姜昆与唐杰忠的合作,唐杰忠也是姜昆的师叔。这就是对“七分捧三分逗”的很好例证,值得我们的重视。

同样的道理,都说:红花还需绿叶配。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家也不能忽视那些配角演员,群众演员,乃至龙套演员。一个戏曲演员,如果能演好演活一个配角,同样能够在一个戏里光彩夺目。对整台戏来说,往往能起到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

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每一位戏曲演员,如果不把眼光放远放宽,而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剧种门类中,只能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这样只能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越走越窄。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戏曲演员,在做好本剧种的功课之余,还需要多听,多看,多学,多听其他姊妹剧种的唱腔以及音乐旋律,多看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多学习其他的艺术门类。长此以往,往往能使我们触类旁通。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的充实壮大自己,博采众家之长,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再放异彩。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基本功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广西戏曲》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编辑动态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