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2016-11-20季国平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戏曲工作者

季国平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审美风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乡音的不同,唱腔曲调的不同,民风民俗的不同,于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剧种,寄寓了一方人的精气神。

然而,当代戏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娱乐方式的渐趋多样,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挤占了戏曲的施展空间,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戏曲剧种在消减,戏曲人才队伍在萎缩,戏曲观众在流失,当代人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更是造成了戏曲独特魅力的自我迷失,戏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好在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善于传承发展的“通变性”早已融入自身发展的血液之中。人们常常讲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唯戏曲艺术流传千年,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舞台,善于传承也善于发展,既古老而又现代,这正是中国戏曲的伟大。戏曲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任务是紧迫而重要的,如何传承发展戏曲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以为,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有导向,二是剧人需作为,三是观众再认同。

《戏曲政策》的颁发,正是国家有导向的重大举措。《戏曲政策》充分肯定了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明确提出了戏曲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同时,提出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所需达到的总体目标: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当代戏曲的传承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戏曲政策》的颁发,为戏剧工作者创造了大有作为的施展空间。在传承、发展、繁荣当代戏曲艺术上,戏剧工作者是实践者、创造者。《戏曲政策》计二十一条,既为戏剧工作者指明了传承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又具体涉及到戏曲剧种的保护,剧本创作的扶持,戏曲演出的推广,戏曲院团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戏曲人才有效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戏曲的普及和宣传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且“真金白银”,切实可行。广大戏剧工作者应重拾中华文化自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说的:“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戏曲之美正是中化艺术之美的典型代表,当代戏剧工作者要善于传承好戏曲传统,更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戏曲作品,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所谓观众再认同,就是用好戏、好角将已经离开的观众请回来,并且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青年人吃的是“麦当劳”,看的是外来的“大片”、音乐剧,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戏曲艺术反而疏远了、陌生了。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舞台样式,戏曲观众更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审美积累,不同于比较生活化的影视。《戏曲政策》中提出的戏曲进校园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措施,青年观众的培养需要在看戏的耳濡目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引导他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深刻感悟中华戏曲的艺术魅力。

我们相信,有了党和政府的正确导向,有了好戏好角的不断涌现,有了新观众的成长和回归,当代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必将到来。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戏曲工作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关爱工作者之歌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