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灯节

2016-11-19何杰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灯节火龙爷爷

何杰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灯节”。“灯节”就是“元宵节”,元宵节燃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按照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总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我们家乡的“灯节”也很特别。每逢正月十三叫做“上灯”,十八称作“落灯”,正月十五,正好处在当中,既是“灯节”,又是“火把节”。白天,老人们带着小孩来做灯:清秀的荷花灯、玲珑的兔子灯、活泼的狮子灯、精巧的飞机灯……应有尽有。孩子们高兴地蹦来跳去,像一只只喜鹊似的。快乐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弥漫在村头田间,笑容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娃娃哎,出来玩灯喔!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一根红蜡烛。”到了晚上,小孩们提着各色的灯笼,聚集在一起玩灯,游戏;大人们则把白天扎好的“草龙”(即草把)点燃,于是房屋四周,大路上,田埂边,“草龙”上下飞舞,好不热闹。这扎“草龙”可有讲究了,一般是每月一道箍,逢平年扎12道箍,逢闰年扎13道箍。“舞火龙”在我们这里又称“炸麻团”。有句民谚说:“正月半,炸麻团,拾个馒头称斤半,爷爷称了奶奶算。”这“炸麻团”的意思,其实就是农民们对未来的期盼,就是点燃灯火照亮前程,希望有个好年景。

小时候,我提着篮子跟在爷爷后面“拾麻团”,高高兴兴地随着爷爷舞火龙的节奏左蹦右跳。爷爷舞完了火龙,把剩下的火把插到田头,在上面放些秸秆,点燃后秸秆冒着烟,在青青的麦田上空弥散开来。爷爷告诉我,这叫做“煨秧亩”,据说煨了秧亩,能把田里的杂草和虫子熏死,庄稼就能长得好,就一定会粮食满仓。

现在我长大了,是中学生了,爷爷也老了,我也不再跟在他后面“拾麻团”了。于是爷爷扎好了“草龙”,我便学着他的样子,在田间地头舞起来。我边舞边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爷爷则提着个篮子跟在我后面“拾麻团”,还时不时地提醒着我。可是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爷爷指导我要心平气和,要左右交替着摆动臂膀,节奏要均匀,吞吐气息要舒缓。我照做后果然好多了,心里乐滋滋的,高兴极了。再看远处,乡亲们的“草龙”也舞动起来了,它们上下翻腾,在夜色中形成了星星之火,照亮了黑夜,照在人们的脸上,也照亮了人们心头的希望……

这真是“万盏花灯映乡间,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这篇中学生习作以农历传统的“元宵节”(即“灯节”)为素材,介绍了它的历史、特色和风俗人情,特别是展现了玩花灯,扎、舞“火龙”,“拾麻团”“煨秧亩”等情况,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民风、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民俗素材收集广泛,民谚俗语随手拈来。积累充分,有感而发,所以文章描写抒情相映成趣,很有特点。

猜你喜欢

灯节火龙爷爷
灯节
竿灯节(环球360°)
小火龙
冬爷爷
站着吃
再见了,小火龙
爷爷说
“舞动奇鸡”
庆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