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 致力人性化阅读

2016-11-19王海燕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4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同学

王海燕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语文切碎成许多知识点,把许多情感性的东西变成了理性分析。结果,学生学得索然无味,阅读情感也变得贫乏、机械,学习的主动性早就被教师的“填鸭式”教学给淹没了。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致力人性化阅读。

一、以人为本,找准激活学生

个性化情感的突破口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所以,阅读的情感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笔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材特色,采取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来阅读。原因有三点:第一,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是二、三、四自然段,即海面、海底这两部分,如果采用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方式,每一部分由一个小组讨论学习,学生也许会抓不住重点,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第二,三年级是过渡阶段,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那么熟练,那么,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应该重点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第三,学生因为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也就不同,有的人还同时喜欢这篇文章的好几个地方。

所以,在处理教材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以读为本,多读少讲,让学生自我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熏陶。

二、以学生为主体。

唤醒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学

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便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价值导向,力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将其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初读课文时笔者问学生:“想早点知道故事吗?那就快打开书吧,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文章读熟的?如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读不通顺句子时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或多读几遍”。这时笔者就对他们给予肯定:“真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会把这篇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而在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时,笔者会说:“谁来帮帮我,你们不妨找几个同学来,给他们分分工。”学生进行分工后说:“老师,你对读课文的同学有什么要求?对听的同学呢?”这样一来,学生盼望做“考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因为他们觉得教师是在以协商的口吻跟他们说话,充分信任他们并授权给他们,他们阅读课文、评价他人就是在与教师合作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责任感、体验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检验方式的选择上,笔者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评等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学会了自评和同学互评,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下一次应该怎么去听、怎么去读,同时,同学们对同龄人的评价往往会特别看重,因为这些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潮流化”的镜鉴。

此外,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喜欢哪一部分就先学哪一部分,打破了循规蹈矩地讲课文的老传统。

如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笔者先问学生:“你喜欢什么季节的小兴安岭?”学生回答:“冬季。”笔者接着又问:“还有谁喜欢?”座位上有好几个学生都举手示意自己喜欢冬季。接着,笔者说:“好,那我就陪大家先去看冬天的小兴安岭,好吗?”

对于本节课的作业,笔者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你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三个题目,你可以在课外找适合自己的题目来做。

三、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唤醒学生朗读欲望

现今,新课程理念导致“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教科书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鲜活资源来丰富教材内容、激活教学模式。

如课文《第一场雪》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媒体的音像资料,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模式,使学生学得更自由得体,学得更快乐自在,在文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时,就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式问题,笔者动了动脑筋:为了激情引趣,我们采用了范读;为了注重课堂气氛,我们采用了齐读;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采用了谁愿意读就来读;为了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我们采用了赛读、抢读、创设情境、表演、多媒体课件展示读……

笔者在指导学生读“雪后”这一部分时,学生已反复读了几遍,为了再次激起其读的兴趣,笔者就说:“现在我们来个男女生比赛,看男生棒还是女生棒。”这样一来,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来了,又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读“雪后美丽的景物”一部分时,笔者说:“我点到哪种景物,你就挑(读)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它,谁读得好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更好,可以接力挑战,我们将会把掌声送给你,好吗?”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

事实证明,这许许多多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了学生乐读、自主读的强烈愿望,激活了学生的朗读潜力。

四、转变教师角色,唤醒学生独领风骚的激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教师角色的定位,始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教学时,笔者在师生之间搭起了平等沟通的桥梁,如课前谈话中,笔者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在授课中,笔者常说,“请你给我评一评”等。正是这样,以往教师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独角”消失了,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一员。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从而形成了一种易于学生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平等地交流,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兴趣正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最佳之作。故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教材自身特点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人文灿烂的课堂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多元情商。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同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