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学案教学 走自己的路

2016-11-19董芬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施过程学案有效性

董芬

【摘 要】既让学生愉快学习,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各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导学模式、实施过程、导学案使用过程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介绍导学案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学案;实施过程;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参与意识和资助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真正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在学校校长的倡导下,先后向杨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2115”导学案模式。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何谓“2115学案导学”

“2”指的是两个“自”,即“自育、自学”,这是导学案模式的核心,也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会自育。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们口干舌燥的“讲堂”,而应是学生主动自学的“学堂”,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善自育,会自学”的一代新人。

“11”指的是一个师傅,一个徒弟。实施中,将全班学生合理安排座位,进行一优一差,一师一徒结对排座位,采用兵教兵,师傅带徒弟,让学生全员动起来。

“5”指的是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它是以“自主——合作”为主线,以导学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先“学”后“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和教师及时“导”的两个积极性,形成互动良好氛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一堂课有5个步骤:①教师展示目标;②学生预习自学;③学生交流展示;④检测达标;⑤小结反思。这种模式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目标定位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它是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它以课时为单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致力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关注教学转为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手研究教法与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融合。

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为确保质量,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将课程标准中相应课时或课题的教学目标用明确、简炼、具体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以给学生在自学教材时指明方向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并分成若干小组分工集体编写“教学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再进行个性化处理,适当地增、删、改、换,以使教学案更贴近所教学生学习的实际。具体做法如下:

1.重点强化,避免遍地开花

语文应以阅读为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适当地完成语文作业,很有必要;但如果逢“读”必“做”,就会影响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害怕阅读。因此,语文导学案不能也不必课课都有,凡是浅显的文章,让学生读读就行了,就不必用导学案;只有重点名篇,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不容易真正理解的,就必须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文章,如《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就需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改进设计,激发创新思维

不少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拘泥于对句义和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不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不少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不是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而是查阅资料,一抄了事,根本没有达到提前预习,自主阅读的效果。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内容的感悟能力的基础上,更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创新解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感悟能力,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这些见解是肤浅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有机融合,杜绝照本宣科

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如果把导学案当成是教师上课的教案,就是混淆了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导学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案的使用对象是教师。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训练。如果仅仅根据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逐题检查讲解,就把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就丧失殆尽。因此,不能用导学案代替教案,导学案只能成为教师教学备课的一个环节,教师上课时,可以安排恰当的环节检查一下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决不能照着导学案安排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三、几点思考

1.学案不等于题案,应重在学法指导

学案作为教师将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设计与编制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要通过学案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各种不同文体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以课内为出发点,通过多个同类单篇文章的学习,运用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背影》《济南的冬天》都是散文,这些学案的编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这几篇文章,更要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2.学案应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究、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关注引起了学生多少新问题,并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揣摩出题用意或意图,以激起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将课本同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贯穿在学案编制的过程中。

3.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不同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所表现的兴趣点也不相同。分层教学喊了很多年,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很好的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我们在编制学案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同时提供学习的辅助材料,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这样的课堂也才是适应不同学生的真正有效的课堂。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探索只能是探索,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语文导学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

[2]王艳娥.《爱因斯坦的故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4月1日

[3]王伟革.《学子:教育新理念》.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6):168-168

猜你喜欢

实施过程学案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