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2016-11-19陈海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用探索中学数学

陈海龙

【摘 要】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长期沿用教师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好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传统的数学教具进行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些传统工具正面对来自科技革命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剧烈冲击。当然,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不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只有对二者合理取舍才能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教具;中学数学;应用探索

在初中课程中数学是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

一、传统数学教具在中学教学中的使用

中学数学课堂上最基本的传统教学工具就是粉笔和黑板,教师利用它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给出和记录文字和图形信息。一堂讲解课记录在黑板信息往往包括课题,课前引入,例题讲解,重要公式知识点等等。其记录信息的内容和格式往往没有具体限制。主要靠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利用好学生思考问题,互动讨论,解题的时间间隙做好板书。板书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笔迹清晰的白色粉笔,也适当运用彩色粉笔突出知识重点,区分图形线条。而相对于黑板粉笔的记录功能黑板擦就起到消去的作用,消去多余冗杂的信息,错误记录的信息,以及不需要重点记录的信息,从有限的空间腾出记录重要信息的余地。这种消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经常会有教师因忽略了这种消去的不可再生性影响到课堂的流畅而感到懊恼。直尺、圆规、三角板等工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起到辅助作图的作用,在中学平面几何教学中经常用到。从初中的对平面图形的初步介绍,到高中的空间几何体作图,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判断,坐标系中的方程等,这些知识的教学都离不开对直尺、圆规、三角板的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能在有限的板书时间里利用这些工具做出线条明晰、基本准确的图示。一些教师更是能够徒手迅速作出较规范的解题所需图示。

二、传统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利用教具辅助教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

(1)展示教具,激发兴趣。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可首先向学生展示如篮球、汽车等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的实例。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感知教具,识别图形。如对棱柱的认识,出示有关棱柱的教学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的特点,指出棱柱中的相关概念,包括顶点、侧面、底面、棱、侧棱等。数一数:三棱柱、四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想一想:八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各是多少?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发展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利用教具游戏,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第四章“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抽扑克、投硬币、摸球等活动来玩游戏,让学生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在游戏中领悟知识。

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具的作用,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的重点上;注重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挥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学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木条亲自试验平行线的性质,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自的关系,加深认识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这个知识点。

对于一些概念来说,如果教学时仅靠教师的讲述,往往枯燥乏味、事倍功半;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效果虽好,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较多,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面对这种情况,用教具进行直观说明与演示操作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可用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形纸板给学生演示日全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两个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如相离、相切、相交等;再从外切和内切入手,让学生讨论圆心距与两个圆半径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既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又避免了课件制作的麻烦,在操作时简单方便、形象直观,使学生对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五个概念一目了然。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有些常见而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线段、直线、角、圆弧等,可指导学生利用废弃的电线、绳子、图钉、细木条、橡皮筋、圆环等,自己动手制作其模型。如把电线拉直成为“线段”或“直线”,将其稍加弯曲则变成“圆弧”。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物理特性的材料。如在演示线段或圆移动位置时,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材料应具有足够的硬度,以免弯曲变形。)若线段的长度需伸缩变化时,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橡皮筋最合适。)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思考和分析,其实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同时也密切了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把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合作,增进友谊,成为学习的伙伴。而教具的应用,有利于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合作探究新知。如学习“垂线”一课后,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对身边的桌椅、墙角等进行测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很快总结出几种方法:①直接用直角三角板中的直角与桌腿及地面所成的角进行比较;②像盖房子的师傅那样,用一根细绳系上一个石子或砖头,做成一个“铅锤”,用眼睛进行检测;③用量角器进行度量。通过这个练习,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明白了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综上所述,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虽然信息技术能为教学创设情境,在具体形象和动静结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探究。中学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接轨是一个充满矛盾抉择的过程,在这个时期,既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革新,更要勇于尝试。我们在考量传统数学教学工具的作用的时候,也要思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两者的糅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小燕.谈谈怎样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J].学周刊.2011(21)

[2]陶斯奎.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J].华章.201l(21)

猜你喜欢

应用探索中学数学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探索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微积分的思想及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
微课在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Midas数值模拟在《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增量法在不等关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