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路径

2016-11-19陈建清徐盈之

唯实 2016年4期
关键词:苏北驱动科技

陈建清 徐盈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区域发展新动力,既是苏北地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势头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一个战略重点。

“十二五”以来苏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经济发展总体进入创新驱动过渡期。2015年,苏北五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4.3亿元,人均GDP55127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445.5亿元。研究发现,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人均GDP达到13000~15000元后,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从这个角度看,苏北地区已总体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渡期。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4年,苏北地区研发投入249.8亿元,2015年突破30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速为2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建各类科技基础设施278家。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建立校企联盟近40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2010年增长2倍左右。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苏北地区建有高新技术企业目前800多家,是2010年的3倍多;企业研发机构4500余家,是2010年的5倍多。推动省内外高校院所与苏北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联盟近4000家,是2010年的2.5倍。培育形成以19家创新型领军企业、99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82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2008家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2014年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901亿元。区域新兴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装备、光伏与风电、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迅速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

创新布局全面展开。连云港、盐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淮安市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徐州、连云港、盐城高新区先后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苏北拥有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44个、创新型试点县(市、区)18个、创新型试点乡镇60个,初步构建充满活力、优势互补的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

支持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加快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省财政对苏北的科技专项资金投入每年增加到1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218项,省级科技项目投入15.2亿元,引导社会科技投入183.6亿元,累计新吸纳大学毕业生51.3万人,引进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8820人。

苏北地区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结构性问题与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基本以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重化工和以“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产业项目比重较大,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是苏北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创新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研发投入水平较低。2015年,苏北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5个百分点。发明创新能力较弱。全省专利申请总量中,苏南五市约占65%,苏中三市占18%,苏北五市仅占17%。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不高。据第二次研发资源清查资料,2009年苏北地区研发全时当量仅为6652.7(人年),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3,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

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健全。苏北地区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创新要素的数量明显不足,企业家精神培育与国内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较为匮乏;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原创性技术成果。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领域虽然属于新兴产业范畴,但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仍需外购;新医药是苏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但基本上以仿制药和化学药为主体,自主研发和生物医药的比重较低。

苏北地区创新驱动的特征与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自“十二五”以来,苏北五市创新驱动综合因子得分不断提高,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逐步加强。通过定量分析也发现,苏北各市创新驱动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徐州、盐城、淮安创新驱动综合因子得分起点较高,发展也较为迅速。

从苏北、苏中和苏南创新驱动综合因子得分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苏中和苏南,苏北的创新驱动综合因子得分较低,且增长速度与苏南差距较大,与苏中持平,说明苏北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单位权重可以反映指标体系中各变量在评价区域创新驱动能力中的作用,是分析创新驱动关键因素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苏北地区各指标单位权重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础和技术对苏北地区创新驱动水平提升的作用最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专利授权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又是影响基础和技术的关键因素。未来苏北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为突破口,继续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质量效益,增加教育投入,鼓励专利创新,优化通信网络,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人均GDP、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苏北地区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需要把提升教育水平和创新效率作为苏北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工程。

苏北创新驱动发展的比较优势

作为后发地区,苏北创新驱动发展具有以下比较优势:一是省向苏北倾斜的支持政策导向强烈。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推进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发展布局上优先考虑,开放载体重点向苏北倾斜,举全省之力推进苏北发展。“十二五”以来,省级财政对苏北地区转移支付达3539亿元,为推进苏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经济科技支撑条件。二是部分新兴产业发展已崭露头角。“十二五”以来,苏北地区加快凹凸棒石、盐化工、机械设备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种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加快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徐州的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连云港的新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淮安的电子信息、特钢和智慧谷产业,盐城的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宿迁的绿色建材和家电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三是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苏北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年产值达2200多亿元,苗木花卉、海水养殖等一批百亿级农业特色产业竞争优势突出。

推动苏北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1.基本路径

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使在苏北地区,投资、出口和工业驱动区域增长的模式也渐行渐远,而依靠创新、服务和消费支撑增长的模式已经到来。由于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总体低于工业的规律作用,苏北地区的经济减速也不可避免,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目前,苏北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要素投入、排放结构、增长动力结构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必须用结构性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一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政放权;改革财税体制和养老保险体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改革投融资体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改革价格体制,降低电价、水价、气价和物流等价格。二是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区、高校及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传统孵化器为载体,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加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要素及其组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行业层面,提高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大力培植有竞争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从宏观层面,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和产品创新提质,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让资源更多流向有需求、有前途、高效益的产业和经济形态,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从传统产业流向新兴产业。

构建创新平台。一是抓好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新建立一批大学科技园,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以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平台。二是推进高新区转型升级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先导示范作用。加强国际创新资源的引进与合作、创新集群的自主培育,创建一流高新区,使其成为中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平台。推动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淘汰缺乏创新活力的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加强区域性园区资源整合。以培育高新园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为导向,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资源整合,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创新平台。

推进协同创新。突破创新主体间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在苏北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形成以产学研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2.对策建议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一步到位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做强做大新能源、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重点突破现代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风电装备、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碳纤维、生物医药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催生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苏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群。围绕区域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克传统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重点突破装备行业的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以及原材料,纺织行业的印染排污技术。其次,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运用新一代集成协同、制造服务、制造物联、云制造等信息化技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苏北轻纺、钢铁、建材、盐化工、食品等行业的装备自动化水平。最后,加快高新区布局调整。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苏北国家级高新园区聚集,积极支持淮安、连云港、宿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牢固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实施苏北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知名企业的科技合作。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大学共建新技术孵化器。鼓励企业以提供科研经费的形式,提前介入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阶段的技术研发,进入技术的种子阶段和孵化阶段。创新成果收益应充分体现科技研发的价值。建立健全产学研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借鉴常州发展科教城的成功经验,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推动引导大学、科学院同相关市政府及企业新建2~3个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目标是建成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形成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机制。推进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以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与服务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技术平台,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吸收能力,使小微企业及时吸收龙头企业的知识溢出。建立健全集人才培育、技术转让、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信息、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新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技术等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国企国资改革,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将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保障一定比例的国资收益用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营造公平准入、维护市场秩序等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科技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引导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创新驱动提供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统筹规划,保障重大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投入和超前部署。实行普惠性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投资能力。

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专业技能人才、科研辅助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吸引集聚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来苏北创新创业,聘请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来苏北指导参与重大创新项目。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苏北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适当扩大苏北各高校办学自主权,允许部分省属高校增设一些与苏北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职业和继续教育。支持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以股票期权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激励。在工商注册、科技项目、创业扶持资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股权激励、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工作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深入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高发明专利创造能力。深化市、县(市、区)和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苏北城市和园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打造专利集聚区域。加强苏北专利代理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利代理机构,优化专利代理机构布局。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强发明专利转让、拍卖、入股等中介服务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发明创造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进一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科技管理能力建设。重点是推进县(市、区)科技管理机构、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确保机构到位、职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各类科技项目向苏北县(市、区)倾斜。加强苏北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向县市区集聚、转化与推广。重视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苏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以上,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三是加大金融创新投入。推动民间资本、风险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等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落实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信贷政策支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投资,开展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试点;加大苏北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四是推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支持苏北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举措,加大对苏北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风险补偿力度。扩大苏北创业投资规模,发挥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形式,设立引导资金,加快实现苏北五市及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设立的全覆盖。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北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BR2015069)的阶段性成果〕

(陈建清: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处长;徐盈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苏北驱动科技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爱你有罪
永远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