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选择与保障对策探析

2016-11-19杜明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杜明义

摘 要: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主要为国家连片特困区。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常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易陷入“资源诅咒”陷阱,阻碍经济发展。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可规避“资源诅咒”,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为此,应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加工、创意文化等多种文化产业。同时,要在规划、政策、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形成保障对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甘孜藏区;文化产业;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4-0057-05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条件已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或社会经济按目前模式继续发展时将威胁到生态安全的区域”[1]。目前,我国有8大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许多地方属于民族地区。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也常常为国家扶贫的连片特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一个藏区州,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民族地区。全州共109.1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 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 78.30%;面积为15.2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1/3;海拔平均为3 500多米,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同时许多地方兼具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特征,地势高寒,地质结构复杂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生态退化明显,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资本水平偏低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甘孜藏区大力发展了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促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更趋向滑入“资源诅咒”陷阱,陷入恶性生态贫困循环中。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要发展,就要开发资源,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又常陷入贫困境地,那如何谋求发展呢?本文以甘孜藏区为例分析认为,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能规避资源“诅咒陷阱”,并提出多样文化产业选择和保障对策。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长期看,生态脆弱区是气候变化,地质变动形成的;从短期看, 许多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在人类发展中,必然出现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质量下降,人类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收益下降趋势;同时,环境质量差,必然产生大量疾病,导致人们生产能力下降;加之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加重资源索取和环境破坏程度,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资本进一步下降,促使生产进一步下降,使人们陷入生态脆弱下形成的生态贫困循环陷阱中。同时,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常形成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索取和破坏,易使地区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导致经济衰退。如甘孜藏区过去森林资源丰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大规模砍伐森林近50年,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环境破坏。1998年国家实施“禁伐令”后,甘孜藏区几乎一夜之间80%财政收入消失,经济一落千丈。甘孜藏区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中段,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探明有74种矿产,有1 581处固体矿产地,512处矿点。同时,甘孜藏区地处长江、黄河源头区,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流经该区域18个县,水能蕴藏量约3 731万千瓦,居全省市地州之首[2]。甘孜藏区很早就开始有规模地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典型的森林砍伐为主导的经济终结后,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规模开发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如大量的金矿、硅矿开采等。同时,在甘孜藏区境内规划兴建近30座大型水电站,大量自然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模式使其趋向陷入“资源诅咒”陷阱:一是形成荷兰病效应,资源开发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在排挤作用下导致其他产业发展薄弱,如果甘孜藏区矿产资源枯竭,必然导致经济衰竭。二是形成不合理分工,矿产品资源的开发需求受制于发达地区生产需求,无意间甘孜藏区在地区分工中形成了原料输出区,资源经济价值大量外逸,很难形成地区发展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必然放缓。三是形成人力资本不足,资源开发对技术和人力资本要求低,导致优质人才外流,一旦资源衰竭,难有后续人才与技术保障其他产业发展,导致地区经济衰退。四是制度弱化,资源开发丰厚的经济租激励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导致资源租值大量耗散和分割,影响资源合理配置与地区经济科学发展。五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地开发者获得巨大收益,破坏了环境,而广大的农牧民却要承担生态破坏的环境成本,影响其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必将导致资本、技术、人才外流,阻碍资本、技术、人才流入,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如果说自然资源开发主导的产业容易导致“资源诅咒”,制约经济发展,那么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能规避“资源诅咒”,促进经济发展吗?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生产工具、技术(如知识、才能)、制度(如组织、法律)和价值观念(如信仰、道德、风俗)等人类文化资源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源泉。温铁军认为“所谓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收入之差只是表象,背后所隐含的实质是资本量之差所造成的资本收益之差”[3]。因此,文化资源资本化可增进资本收益。文化资源资本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本运动和增殖的属性,通过市场化运作,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发展文化产业,提高资源的商品化、证券化、货币化,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提高个人财富与经济增长。文化是可以物化的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主导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其支柱产业;英国最早提出并实施了创意产业;日本、韩国等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欠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摒弃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化解资源诅咒带来的普遍贫困状态。我国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常具有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是一种优质的生态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作为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具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在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区功能定位前提下,应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发展利于生态保护的文化产业,利于摆脱生态贫困和“资源诅咒”陷阱,有效减缓地区贫困,促进经济科学持续发展。

二、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选择

厉无畏认为:“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4]。类似甘孜藏区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应在生态保护功能定位合理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发展多样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1.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民族常有自己的宗教文化资源,可选择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如甘孜藏区格鲁、萨迦、宁玛、噶举、噶当五教派齐兴并举,宗教文化十分丰富。目前,全州有藏传佛教寺庙500余座,这些寺庙体现了藏民族传统高超建筑艺术,同时许多寺庙还融入了多元文化的要素,如康定的“安觉寺”、甘孜的“德贡布寺”等。宗教的发展还形成了许多宗教文化艺术、宗教文化产品。如“藏族文化宝库”之称的德格印经院收藏有藏族文化典籍印版27.5万余块,文献总字数达3亿之巨;又如唐卡是喇嘛教的一种最为普及的宗教艺术品,甘孜藏区寺庙殿堂均悬挂有大量唐卡,这些唐卡有绘制唐卡、织物唐卡、印制唐卡。甘孜藏区大小寺庙佛殿、经堂四壁以及天花板、庙门都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除绘一般的佛、菩萨等,还绘有历史故事、宗教人物、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内容。此外,甘孜藏区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还存有一些散乱的民间宗教和原始宗教,这些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宗教文化世界。甘孜藏区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应合理资本化运作,打开寺门,迎接参观者、朝拜者,让游客瞻仰庄严的菩萨塑像、精美的唐卡和壁画、神秘的寺庙建筑;寺庙可进行有特色的宗教活动,吸引游客、崇拜者前来朝拜和体验,从而,通过以寺养寺的方式,增加寺庙的收入,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青海塔尔寺早在2003年旅游人数就达到30万人次,占青海省接待总人数的11%。塔尔寺的旅游业带动了徨中县、西宁和青海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5]。甘孜藏区应该向这些发展较好的地区借鉴,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2.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民族常有自己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如甘孜藏区各个县有风格各异的歌舞文化,即使同一地方不同山沟的歌舞形式都有差别,形成了多彩多姿歌舞形式。这些歌舞表现为不同的情歌、山歌、酒歌、劳动歌、婚礼歌等。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种弦子、锅庄、踢踏舞,使甘孜藏区具有了“歌舞海洋”之美称。甘孜藏区的民俗文化还表现为藏戏,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生活化的表演。如巴塘藏戏,沿袭了“降嘎冉”流派风格,经巴塘本地戏师、艺人的丰富发展,融入本地酬神舞、民间舞,在唱、白、表、舞等方面形成独有的特色。有著名的说唱文化,如许多说唱艺人将康巴藏区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传承下来。甘孜藏区民俗文化还表现节庆文化。如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理塘的赛马节,九龙的祭海节,炉霍的望果节,巴塘的央勒节等风俗节庆。甘孜藏区还有独特、丰富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甘孜藏区还保留原始的风俗文化,如白玉县三岩的“嘎巴”、“帕错”组织,保留着罕见的古老父系氏族公社的制度和习俗;色达部落组织;残存的道孚县扎坝母系氏族习俗文化。康东地区还存留着贵琼、嘉绒、木雅等多种独特的风俗文化。为此,可将甘孜藏区独特的歌舞、节庆活动仪式公开展示,吸引游客,获得一定收入。对于广大的农牧民来说“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这让广大农牧民有广泛参与文化旅游的能力,在参与中获得收益。

3.发展乡村和牧区文化旅游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民族常具有特有的农牧文化,应大力发展农牧文化旅游。如甘孜藏区目前农区还保留了“二牛抬杠”的耕地形式,每到耕作、收割时节,繁忙的景象弥散出古朴苍劲的气息。牧区大多还保留了游牧文化的特点,从一地方到另一地方,逐水草而居;或根据季节变换,不断从山脚向山顶,再从山顶到山脚地进行游牧,形成了一道道高原独特的风景线。目前甘孜藏区还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工艺文化。如建筑艺术,民间的建筑基于环境取材和宗教习俗,形成了各地风格各异的民间建筑艺术,有的重外表,有的重内饰,甘孜藏区丹巴古碉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甘孜藏区民间工艺还体现在广大农牧民日常用品上,广泛流传的藏药等也很有特色。为此,应推进康巴藏区的乡村和牧区文化旅游,大力发展“藏家乐”等,让游客领略藏区的建筑、耕作、放牧、饮食、服饰等文化。如丹巴县以中路乡核心区打造“千碉之国”民族文化原生型村寨,并在碉楼林立的克格依村藏族寨子中形成了民办的“民俗馆”,将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石碉楼院,锅庄、粮仓、经堂等展示出来,让人们体验到一种原汁原味的古朴、厚重的藏羌文化。在农牧文化旅游中,还可通过向游客出售各种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提供各种文化服务获得各种收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

4.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民族常具有特有的历史文化,应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如甘孜藏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历史遗迹。如198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藏高原考察队在炉霍县卡娘泥曲河关门石一座喀斯特山洞里,发现大量人类的牙齿、石器等,确定为旧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8月,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8-1979年专家对新龙县贡觉相皮石棺墓进行了考察,推测为战国—西汉晚期的遗址,等等。此外,纵横甘孜藏区的茶马古道遗迹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红军长征经过甘孜藏区大部分地区,形成许多历史遗迹,留下来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形成了甘孜藏区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可规划开发出来,形成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发展中应开拓精品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茶马古道、古文化遗址等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牧和工艺文化产业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民族常具有特有的农牧和工艺文化,应大力发展农牧和工艺文化产业。如甘孜藏区出产青稞、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蔬菜;出产牦牛、藏羊等;出产松茸等野生食用菌141种,有藏药等。在推进的新农村、新牧区、新城镇建设中,通过传统工艺或现代工艺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农牧土特产、藏药等加工成人们喜欢的产品,打开销路,形成品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将产品推向全国,并能走出国门,让人们在享用独特的产品的同时能品味浓郁的藏文化,从而增加人们收入,转变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甘孜藏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如唐卡、雕刻、配饰、器具等。很多农牧民手工艺人具备这些工艺技术,一旦这些形成了产业,可将他们的技能发挥出,生产出更多产品获得收益。甘孜藏区很多传统民间工艺属于国家或地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其独特性、稀缺性、珍贵性进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特有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如甘孜藏区可将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制作成影视作品。目前,甘孜藏区已经制作了《康定情歌》等影视作品,还应逐步发展,打造康巴影视基地。可借鉴云南制作的《云南映象》、云南民族文化村等,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打造甘孜藏区的《康定映象》、格萨尔说唱等文化园区,这将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获得收益,也促进甘孜藏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三、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对策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要推进文化产业较好发展,应在规划、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形成保障对策。文化产业的较好发展,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要推进文化资源资本化,发展文化产业,增进甘孜藏区财富增长,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偏重自然资源开发型经济诱发“资源诅咒”的危害性。为此,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文化产业,通过多元的、轻型的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带来整体财富的增加。对于矿产资源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要科学论证减少开发量,并要合理布局,尽量通过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并要构建起惠及资源地农牧民利益的均衡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其次,要认真规划。要对本地区文化资源进行盘点,评估,进行保护性的挖掘、开发,确立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规划文化经济发展片区,比如,目前甘孜藏区基本划分为康东、康北、康南三大片区。如文化旅游开发,康东着力发展塔公寺宗教和游牧草原文化,康定情歌、康定锅庄文化产业;康北着力经营德格印经院、格萨尔故乡等文化产业;康南则着力发展香格里拉,巴塘、理塘歌舞文化产业等。要确立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几大片区的精品文化罗织在线路上,并将甘孜藏区的文化旅游线路与阿坝州、青海、云南、西藏等文化旅游线路对接,实现互利合作。第三,要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一是要构建和完善本地区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二是要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对符合资格和条件的文化资源资本化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三是制定优惠融资引资政策,鼓励农牧民将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通过政策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文化产业。

(二)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创塑优质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持。一是要培养或引进文化资本化规划、运作的人才,为本地区文化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二是要大力培训具体文化产业发展经营人才,可选拔一些人才,包括农牧区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单位培训,也可将其送到一些文化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形成具有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实施能力的经营人才。三是需要培养大量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人员。可通过相关人员培训获得,甘孜藏区也可从本地区实施的9+3职业教育中专门培养获得。要大力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要鼓励、资助有经验的民间师傅带更多的徒弟,培养出地道的原生态文化的文艺、工艺、技术的接班人。农牧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广泛的参与者和受惠者,要对他们进行宣传,让他们知道将文化资源资本化的途径、方式和预期收益,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积极投入到这个产业中。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文化产业品牌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通过政策、资金上的优惠,选择一些优质文化产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从产品的生产、包装、营销上进行精心策划和经营。对甘孜藏区来说,实际上《格萨尔王传》和《康定情歌》等应该可以打造成康巴的精品品牌。目前这些文化资源没很好开发,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而云南一首撒尼族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因进行了合理开发,形成了品牌,为云南创造了32亿元收益[6]。

(三)引导文化产业市场消费,健全文化产业市场管理

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要有文化消费市场。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文化消费需求大量增加。据上海一家报纸对来华美国游客的随机调查表明,来华游客中参观名胜古迹的占26%,领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占56.7%,这些都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共占82.7%[7],可见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强烈兴趣。目前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游、购、娱、行可基本满足文化消费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将本民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宣传出去,发行一些画册、通过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等进行广告宣传;可将本民族地区一些文化资源,通过文学、影视、歌曲的方式实现资本化经营,既扩大了宣传,又发展了文化产业;同时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的满意度来为甘孜藏区文化市场进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扩大甘孜藏区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市场的规范,要改变文化资产条块分割的体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引导原则,出台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明确文化资源产权关系,完善文化市场信息发布,公正评判文化市场纠纷,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的竞争,顺利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发展好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 国.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经济管理研究[J].2001(4):9-12.

[2]甘孜藏区地质矿产、水电资源丰富[EB/OL].http://new.gzz18.com/NewsView_6723.html

[3]温铁军.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是“资源资本化”[J].管理世界,1997(6):136-144.

[4]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N].文汇报,2010-06-26.

[5]赵桐华.塔尔寺寺院经济之演变[D].西北大学,2005.

[6]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J/OL].http://travel.people.com.cn/GB/41636/41637/65185/65189/4445908.html,2006-06-07.

[7]亢 琳.旅游广告民族化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86-88.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