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活化数学”的建构

2016-11-19徐梦杰

成才之路 2016年33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数学

徐梦杰

摘 要: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来。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导入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资源生活化”“问题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5-02

在小学教学科目里,数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偏低,基本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形成,使他们在知识的理解上比较困难,从而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以“生活化”为切入点,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接受门槛。

一、导入生活化,激活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生相对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数学的关注度较低,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会大大降低。如果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结合,让学生摆脱对数学惯有的枯燥、抽象的印象,必然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之后发现,圆柱与圆锥在学生脑海中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如果能够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使教学内容与之匹配,必然能够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接受课本上的概念,将课本上枯燥而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降低理解门槛。因此,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圆柱形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物、灯塔等,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纷纷表示,这些物品都有弧度,都跟柱子一样。教师便借机向学生讲授圆柱体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的组成,教师可以拿出一叠长方形卡纸,让学生用铅笔贴住一边,然后转动铅笔,观察得出来的卡纸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圆柱体,直观感受到了长方形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关系,很快就接受了课本上关于圆柱体的一系列公式,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的抗拒心理,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数学的教学应当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结合生活体验的课堂导入模式,很好地践行了这个教学理念。

二、情境生活化,引导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而在小学阶段,在生活中的体验往往成为学生内心最重要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更多地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思路。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百分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引入折扣、成数、税率和利息的概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际应用和计算。比如,在利息问题的教学上,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普及一些关于储蓄存款的知识,让学生对利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给学生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为了让学生与生活相接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家有3000元计划存入银行四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如果你家有2000元,你又打算怎么样给家里理财呢?这样,学生对利息计算的理解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最终,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出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有的计算过程其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百分数理解透彻,也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这一极具应用意义的公式,一举多得。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数学应用的强化,是对学生能动性的最大发挥,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框架的和思路,从而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进行日常学习,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三、资源生活化,就地取材

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例如,在课间学生经常会进行跳绳、丢沙包等活动,教师可以将此与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统计”进行结合,让学生对跳绳的个数或者丢沙包的中与不中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书店进行社会调研活动,调查书店中书籍的数量、单价,并帮助店铺老板统计一天内的售书数量和销售金额,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小数运算的实际锻炼。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生活化的资源中对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实际运用,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生活化的资源,一定要注意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重对生活化资源的特色开发,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课本教学相结合,有机地进行课堂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问题生活化,深度探究

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必然要到生活中去,如果数学不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与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抽象化,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应用习惯。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这一教学模块,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课堂设计。教师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靶子、光碟、五环、车轮等,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一个形状上的理解,并初步形成对“圆”这一形状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最后对整个问题进行深化,让学生自己观看一段自行车前进的视频,并自由结组进行探讨:自行车蹬一圈的话,究竟能够走多远?有的学生表示,可以直接在地上进行测量,但马上就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反驳,说这样测量误差很大。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这样一个公式: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避免学生进入到探讨两个车轮是否相同的误区。在学生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认识到一圈自行车前进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这样抽象化的数学公式,并让学生收集数据,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和求证。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环境中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初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发了对数学的热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不论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数学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努力回归数学教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2]温从虎.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15).

[3]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策略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