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2016-11-19程予东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我虫子人生

程予东

《宁波市中考考纲》的写作栏第一条这样要求:写作要有内容、有思想,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和思考评价。

有内容指什么呢?具体的人、事、物、景,切实可感,忌讳泛泛而谈,忌讳线条化、概念化。有思想又如何理解?思想这个词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感觉只有思想家才担当得起,一个初中学生对生活能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一点看法,已属不易。其实,学生能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看法和见解首先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知识储量,然后对这些储量加以思考,最后所得便得思想。

思想,表达的是“自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和思考评价。注意这里的“自我”一词,它提醒我们作文要有“我”存在。我是谁?就是写作者本人,或者说是考生自己。

我们见过有的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这个拟人是文学化的我,是自我的移情,是自我假托一个客观物象来呈现思想和情感,是艺术创作中含蓄委婉地表达自我。写“自我”的文章要求我们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时,通过写出自我的种种反应,包括表露在外的言行举止、神情姿态,以及隐藏于内的感受、情感、认识等心理,去烘托所要写的人、事、景、物,以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艺术感染力。

散文家刘亮程的《走近虫子》中有这样的语段: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文中加点的句子就是刘亮程作为一个旁观者内心的感受。起先,他感觉虫子是盲目短视的(因为虫子爬到手指的顶端还没有停下的意思),觉得这只不懂得悬崖勒马的虫子极尽嘲笑,甚至为它设定了糟糕的结局,那就是一定会一头栽下去,可是虫子却从我的指头底部悠悠而去。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人意料,刘亮程也表达了内心的惊诧和羞愧,而且获得了深刻的领悟: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言外之意,人之外的存在,它们有着怎样的选择、发展等是非人力可以预料把握的。试想,如果这篇文章仅仅写一只虫子如何在我的手指上攀爬前进,又是怎样到达手心,撇开自我感觉的融入,那么无论文字多么生动,也只是再现一个情景而已,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因为有了自我感觉的渗入,才能撩拨读者的关注,进而和作者一起来思考自然人生,获得教益。

将“自我”感受融入人、事、物、景的写法,非常合乎中考作文要求。当然,要想让文章富有感染力,自我的感受就不能只是一种情感趋向。它要跌宕起伏、变幻多姿,引领读者心旌摇荡,达到与艺术相融合的境界,获得一种丰饶的艺术感染力。文中最好设计一些交叉误会,使自我的浅见向着深刻进发。

学生作文中一篇题为《生命的距离》的佳作,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它猛地颤动一下,霞光的反衬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抓地的利爪和紧绷的四肢。然后,它缓缓地向前踱步,直到走到屋顶的边缘,身体前倾。它那可怕的双眼紧紧盯着对面的屋顶。而它的脚下,是离地三米高的悬空距离;它的面前,是两座房屋间两米宽的间距。

“那不可能!”我心中默喊着:“那段距离比猫的体长还要多出四倍,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越的!”而在下一秒,那只野猫——一只伤痕累累的野猫,一直想要超越生命极限的野猫,凌空跃起,迎着霞光,在两处屋顶间划过一道生命的弧线。

它的前脚爪已经抓紧屋顶上的瓦片,而后半身却悬空着——它摔了下来,先是撞在墙上,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那沉重的撞击声令人寒心,但是它却一声不响——默默中很快地站起来,毅然地朝前走去。

晚霞的余晖拉长了它远去的背影,而在它身后满脸惊愕的我不禁感怀长叹——“你没有跃过屋瓦间两米的间距,但是你却跃过了一段漫长的生命的距离。”

从心中默喊着那不可能,到最后感怀长叹,是自我感受极大的跨越。这种跨越使文章有了起伏,荡起一波波涟漪,直接波动着读者的心田。这种感受的变化一定要有所依托,要具体展示促使自己感受变化的因素。穷其笔墨,尽情展现,细节描摹在此可得欣赏。

文中的自我感受有赖于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体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下。要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水平,就需要经常带领学生赏读经典文章,其中揣摩同龄佳作是理想的途径。当然,赏析同龄佳作还需教师的相机诱导。

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课时引入了自己看到的画面,设置文题如下:

课间操,有一些学生参与学校操场的拔草行动。如果让你们写这件事,会怎么做?学生说会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一起干了某事儿,然后再写结果怎样。

我问学生,“你们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为了记述一件事吗?”“不这样写,能写什么呢?”他们一脸茫然。为了唤起他们的感受,我继续问:“假如你是草的话,在被拔除的时候,心里怎么想?”

“我长得也很好看啊,凭什么拔除我呢?”“同样是生命,为什么命运差别这么大?”“我们只是在春天萌绿,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却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到底为什么?”“人啊,你们是真正的屠夫”……他们言辞激动,好像草的化身,或者草的代言人。我不做评价。转而又问他们,现在从人的角度来回答草的控诉。

“谁让你长在这里的?这里不需要你。”“这是操场草坪,要的是紧紧贴在地面的草,不是你们这些玩意儿。”“如果你们长在山脚旮旯,谁也不会灭你们的,人生的位置选错了啊。”……原先扮演草的学生们听了后,血脉贲张。

“我们又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地方,是那不定的风带我们到这里来的,到了这里,到了这个季节,我们自然而然就成长起来了啊。”“我们是顺了生命的旨意,不是为着谁存在的。”眼看一场唇枪舌剑拉开帷幕。

我得让他们学会选择,在类比中做出自己的判断,适时提问:“假如一块田地长着庄稼和杂草,你作为一个农民选择留下什么?”“庄稼!”异口同声。

“那好,现在你们明白谁决定草的去留吗?”接着我抛出这个问题。“凡是符合人们需要的,都留着,不符合的就摒除。”一个男生言说中眼里透着聪慧的光。“需要,需要!”我大声回应。“那么,大家由拔掉的草联想到什么?”趁势追问。“顺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余秋雨说,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从自然、社会、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感受自身之外的自然、社会、人生,目的就是为了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找到表达自我的存在方式。当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扇带着光的大门正缓缓打开。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不然人事物景的存在于我何益!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荔港学校;315000)

猜你喜欢

自我虫子人生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虫子的信
人生中的某一天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