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让生物课成为学生期待的学堂

2016-11-19王美华

中学生物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目标课堂教学课堂

王美华

现今,在江苏和高考改革试点地区选修生物学的学生占比逐年增多,高考命题对生物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师生找到教学的立足点和享受教学的幸福感?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己之见。

1 学生期待的学堂特征

经过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访谈,结合自己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和情感体验的观察,学生喜爱的课堂具有如下表征。

1.1 始终充满激情的课堂

课堂的激情主要体现在师生双方积极的投入和专注的神情。课堂的激情是由教师引领的,教师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教师抑扬顿挫亦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时刻吸引和唤醒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参与其中的冲动。课堂的激情也是由教师创设的,新颖的教学情境、学科的前沿知识、生物学知识的实践应用等都给学生以新鲜和灵动的感觉,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教师也会高效舒畅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师生参与热情。

1.2 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课堂

学生认为:学业负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简单重复训练,低效乃至无效的讲解、作业或提问,即体力负担;另一种是授课或作业中动脑、动手、动口时的紧张感,即思维负担。体力负担的完成让学生有一种解脱感,而思维负担的完成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据此,不难看出学生喜欢以激发思维为主的有梯度、有深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思维中发展智力、挖掘潜能,变得更聪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体系,让新知识附着在原有知识的生长点上,便于学生明白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路径以及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时,其中有一个难点是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时怎样产生配子以及产生哪些配子。教师可以利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P6“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进行改进,参照孟德尔作出的解释给予甲乙桶和桶内的球以新内涵,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能产生配子的表型及比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3 关注建构与生成的课堂

课堂只有学生的参与才会灵动,知识只有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被理解,方法、能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感悟和提升。学生期待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告知他们,而是为其创设探究的情境或提出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感知、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不应把作业单一的设置为当天知识的巩固练习,而是以巩固为主、预查预思为辅的多样化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为即将学习的知识作必要的铺垫,为下一课的深层互动和积极生成奠定基础。

1.4 充满快乐元素的课堂

学生总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在他的课堂里几乎没有疲惫感。的确,快乐是人性和诗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尤其对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把追求课堂快乐作为学习观念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快乐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心里轻松,对学生来讲就容易理解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快乐让人喜欢,亲其师而信其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兴趣。如一位睿智的生物教师在学习“性别决定”时作了这样一个总结:“男人是残缺的女人,因为Y染色体是X染色体的残损和异化。正是这种残损和异化,造就了男人的刚毅和威猛。由此可见,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力量!”又如在放寒假前最后一节课上送给高三学生这样一段新年祝福词:“通过基因探针检测,你的身体中多了一段幸福基因,已于新年第一天被启动子激活。由于终止密码缺失,注定你一生转录幸福、翻译快乐!”。创设快乐的元素是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生活高度融合的结果,是教师睿智的一种表现。

2 做一个自觉践行者的探索实践

面对新时期的教学变革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任教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老教师不能拿着传统的教案应对一届届不同的学生,新教师也不能照搬他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立足课标和学生。

2.1 科学确立全面细致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课之纲、一课之魂,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它来展开。而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被很多教师误认为是多余的事情,即便在备课时不少教师也是大多按教参或课标抄录一下,真正去研究细化和落实的教师还真的不多。这就必然会出现照本宣科教教材和教学指向不甚明确等情况的发生,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很难达到学生的期待。因此,确立三维的教学目标是回归教育本真的需要,是全面育人的需要,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支撑,知识就会显得残缺与乏力。

但是,教学目标设立的高大上对一堂课的教学来说,或许又显得空洞和难以着地,这将要求教师科学确立全面细致可行的教学目标。细致是让教师学会分解教学目标,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慎重考虑好每个目标前的行为动词,把行为动词使用与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行就是要让目标的达成有附着的载体,让目标能够落地生根。如:在“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节中共有三个教学目标,其中第一个是“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若直接让学生说,可能既抽象也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它分解为如下小目标:参照实例说出“半透膜”与“全透膜”的区别;概述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列举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诸多实例。

2.2 合理创设目标达成的最佳路径

教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和动力,但往往达成目标的路径长度和路上的风景不一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都盼望既有捷径又有沿途美丽的风光。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和事实为起点循序渐进,使学生对这条路有亲切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这既符合整体教学的思想,也便于学生融会贯通。依据学生学习易疲劳的特点,教师可以一堂课预设2个或3个不同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环节,并尽可能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点儿快乐元素,这样学生就会欢快的体验分享沿途的美景。此外,教师要考虑简洁明了、高效达成等双重要素。如在落实上述“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按照预设的小目标参照人教版必修1生物教材中P60渗透现象示意图来设计如表1的三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液面高度,分析实验现象形成的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区分半透与全透的含义、顺利建构渗透作用进行的条件和总结渗透作用概念,也证实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实例就容易多了。

2.3 始终把学生推向课堂教学的前沿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观点被很多课改先行者认同,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懂、学会乃至会学。挑战传统,才能释放学生的心灵和手脚,才能从低效重复中走出来。教师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是以问题或情境为导向,激发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把教师本来想直接告知学生的知识转换成一个个问题,以便让学生去思考和回答;通常不同教学目标之间设置的问题可以是并列的,同一教学目标内部设置的问题必须是递进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既容易上手又能达到透彻理解的高度;学以致用是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导演”还必须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关注科学进步及贡献,不断补充新鲜的生物学知识,拓展知识的外延。创设好的剧本,是为了让“演员”有精彩纷呈的表现,“演员”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自学回答,应有更多讨论、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做一个思考者、表达者、倾听者,让为自己学、要自己学成为当学生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果教师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他是一个教育者;如果教师只看重眼前的知识点的教学,则他是一个教学者;如果他只看重眼前的得分,反复训练,他最多是一个训练者。愿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位出色的教育者!

猜你喜欢

目标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