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义释太极

2016-11-19暗号

科学Fans 2016年9期
关键词:筋膜杠杆太极拳

暗号

世间技击之法,最神奇的莫过于中国武术,而中国武术里,最神秘的又莫过于太极拳。长久以来围绕太极拳的最多问题就是“太极拳真的有那么神吗?”“那么慢真的能打人吗?”“四两拨千斤是真的吗?”仿佛它就可以无视力学原理,让牛顿哭晕在厕所一般。其实,太极拳的一些看似神奇的地方也可以用简洁的科学道理来解释。

杠杆:牵动四两拨千斤

人体之所以能运动,离不开杠杆原理:两块相邻的骨骼是杠杆,关节是轴,骨骼肌的收缩形成动力,形成一个叫做“生物运动偶”的结构。而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太极就可以根据这一点找到对方的运动死角,借势攻击。

比如对方右拳袭来,理论上我们可以一手接住他手腕,一手推他右肘的反曲方向,形成—个省力杠杆使他跌倒。但这是经典的解剖学理论,它认为人体的每块骨头之间是各自为战,也就是说每一个骨杠杆的运动都有特定的起止点。而实际上人体的运动要复杂得多:相邻的运动偶会被致密的结缔组织“筋膜”连接到一起,组成长长的运动链。

解剖学走上科学的道路,大概只有四五百年的时间,而筋膜链理论的提出也不过十年左右。虽然筋膜链体系还有待继续研究,但它的存在给我们揭示了人体一个个骨杠杆运动协调成复杂的全身动作,从而构成人体这个完整有机体的图景。

太极拳正是一种注重整体性的武术。在我们举例的那种情况中,由于运动链很长,对方的阻力臂也就变长,省力杠杆反而会变成费力杠杆。所以除了小臂的小杠杆之外,还要注意到人体的大杠杆,用身法侵入对手的立足点,把他的整个身体变成你的动力臂,这样再扳倒他就不是难事了。

螺旋:节节贯串如一体

可是太极为什么老是要转圈圈呢?这是为了让你适应螺旋式的运动。推一根圆柱,你会觉得很坚实,但如果这个圆柱能像滚筒一样转动,你再推的时候就很难找到着力点了。因为旋转把力化解掉了。

再拿出一根螺钉拧进螺母,你会发现它不光要平面旋转,还要向顶端推进。这正是太极拳的另一个运动要素:螺旋地攻防。

陈式太极拳里管这种运动叫做“缠丝劲”,说“运劲如抽丝”,所以外人看来肢体总是像是拧毛巾一样拧来拧去。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旋转化解来力,让对方好像开进漩涡的小船一样晕头转向,说翻就翻;二是通过统一的旋转,把四肢躯干“节节贯串”起来,让进攻和后退更稳定。它的原理很像枪械的“膛线”,在这种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发明之前,子弹在枪管里缺少旋转的过程,出膛后很容易跑偏。

另外,还记得我们上文说的筋膜吗?筋膜链的存在除了把人“拎”成一个整体之外,还会给人体造成另外一些限制,比如你更难给自己的后背挠痒痒,绷直双腿掌心更难碰到地面了。实际上,由于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筋膜不断被拧转、拉伸,很容易产生所谓的“气感”,比如手指麻麻的,掌心仿佛有气流,好像你天赋异禀神功将成——其实那只是筋膜的运动超出你平常习惯的范围而产生的感觉罢了。

惯性:引进落空任人侵

当然,人体的杠杆有强大的肌群保护,自带动力,也不是我们纸上谈兵随随便便就能扳倒的。这就需要让对手用自己的动力破坏自己的平衡——就是所谓的“借力打力”。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惯性:用假动作引导对方攻击,产生一个运动方向,再用相同方向的力施加在对方身上,令其失去平衡,这在太极拳里叫做“引进落空”。

而对于人体,惯性和重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需要你运用“身法”来抢占对方的中线。当然,这里所指的重心比物理题里那种重心要复杂很多,不是一个概念,人体的重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这里的破坏重心就是指超越对方保持平衡的临界点。

支撑:消息全凭后腿蹬

练习太极拳时,你需要想像自己所有力量都是来源于大地对你的支撑力,以及脚和大地之间的摩擦力。比如有人来推你的手臂,你需要稳稳地踩在地上,其他所有的部位保持放松,用支撑力和摩擦力保持自己不被推倒,而不是胳膊用力去对抗。

在爬行动物之后,鸟类和哺乳类行走一般都是往后刨,所谓“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但人类自从直立行走,往后刨的劲就不明显了,很多人都是通过脚抬起放下实现行走,只有在跑步的时候,蹬地的力道才体现出来。太极拳的步伐要求脚蹬地把身体往前送,有违背日常习惯的一面,但也是为了强化对地面支撑力、摩擦力的感知。这样,在对战时才能有意识借助大地,让自己的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动能:周身合下力千斤

那么太极拳打在人身上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可以用“整劲”和“透劲”两个传统词语来形容。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对攻击时机做到最佳把握。

太极拳打人,也无非是释放动能的过程。但是太极拳讲劲而不讲力,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说,其实就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把力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整劲”的过程。而这种劲力作用在人体身上,时机合适,角度正确,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在对方身上释放动能,形成所谓“透劲”,对方会感到一种比他的预判更深的痛苦,所谓的“内力”也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如果击打的时机不合适,不仅作用效率低,自己反而会受其所伤。比如初练拳击的人,如果不把手腕的保护措施做好,盲目击打圆滚滚的拳击沙袋,就会把自己的手腕挫伤。

因此太极拳虽然看起来慢慢悠悠,但那是一种练习把劲力整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并且快慢是次要的,在作战的时候速度还是要以时机为标准。

不过,过于简单的力学原理只能对太极拳做一些浅显的解释,因为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有软有硬,能跑能跳,并非物理题里的小滑块那么容易分析,要想解开太极拳全部神奇的奥秘,还要借助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才行。

猜你喜欢

筋膜杠杆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