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如何妙用对联

2016-11-19杨中利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对联积极性

杨中利

【内容摘要】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若能妙用对联,对于激活气氛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可以用对联导入新课,用对联提炼课文内容,用对联概括课文主旨,用对联激活课堂氛围,用对联来提高表达效果

【关键词】对联 积极性 表达效果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雅俗共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就要求学生学习《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被誉为“诗中之诗”的对联仍应该进入现代校园,更应该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对联,对于活跃气氛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妙用对联的经验,妙用对联能够使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一、用对联介绍作品作者

纯粹地介绍作者比较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对联来介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然先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成就风格等,若用蔡元培为他题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来导入,显然更简明,也更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背诵此联便能深刻地记住徐志摩的诗化人生和他的英年早逝,也能激发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学习热情。再如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要先了解辛弃疾其人,若用郭沫若为他撰写的名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来导入,学生便能轻松地领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辛弃疾词两首的积极性。这无疑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用对联设计新课导入

语文教学中,导入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的喜爱程度及学习效果。一个新巧的导入往往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能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中若选用一个合适的对联来导入,便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用对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来导入新课,通过质疑和探究,学生能从此联学习到荆轲的气冲霄汉舍己为国的英雄精神。再如,学习杜甫的《蜀相》时,可用武侯祠对联“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技压群雄”来导入,学生借此能初步领略到诸葛亮的辉煌成就,继而便能轻松读懂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三、用对联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各类文章都可以借用对联来概括层意,既有助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又新颖别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来归纳两首诗,有一学生写出“雨巷凄清生愁怨,康河斑斓动离情”的对联,做到了仄起平收,对仗工整,又符合课文内容,令人佩服。学习《鸿门宴》,在梳理文意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概括课文中的项羽和刘邦,有学生写出“项羽因胸无城府不辨亲疏功亏一篑,刘邦能随机应变从善如流虎口脱险”的对联,简洁准确有力。这不仅消除了文言文课堂常见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每层含义,还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四、用对联提炼课文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理清文章思路后,常常要学生归纳主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淡无奇,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采用对联便可以出奇制胜。如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学生做了一副对联“美貌昭君独留青冢于朔漠,失意子美空叹才华葬流年”,它揭示出诗人歌颂王昭君意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五、用对联来提高表达效果

语文试卷上经常会有一些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若用对联来表达就好得多。例如,针对近来严查酒后驾车的情况,请你对司机说一句话。可以用对联“司机一杯酒,家人两行泪”来表达。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可以用师生问答式的对联“三年磨剑,问你可能再进一步?六月高考,看我如何一试锋芒”来表达。附近公园的水塘有一些漂浮物,我让学生写一则劝阻游人乱抛杂物的宣传语,有几则是用对联形式写的,便脱颖而出。如:“不求绚丽多彩,但求清澈见底”,“文明你的举止,清澈我的水塘”,“清澈水塘需要您的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您的支持”。这些生活中运用对联的例子,很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用对联表达更言简意赅,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还弘扬了传统文化。

六、用对联陶冶情操

学生在课余积累一些优秀的对联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作为作文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借用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斗志。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能带给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峨嵋山灵岩寺的名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能引导学生学习弥勒佛的大度看人生的情怀。

教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撷取对联的精华,取其珠玉,教会学生含英咀华,领略其博大精深,从而使其为语文课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适时地妙用对联,让其成为语文课程的优秀资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对联积极性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小议对联
巧对对联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