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往事被风吹碎

2016-11-18赵梓琛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樊锦诗史书亲历者

赵梓琛

这条昏暗的小路她每天不知要走多少次,每一次暗壁上的斑驳透过烛光映入眼中,都引得她内心一阵深深刺痛。

从初次踏入这片荒凉的黄沙大地,初见这被历史遗落的孤独的窟,到渐渐适应了窟中黑暗。樊锦诗看到的不再只是跨越时间的沧桑和历史的伟岸雄浑,更是每一次游客的进入,肉眼不可察的,壁画石土一点一点掉落,从一粒粒到一块块再到边角一隅,是这文物的生命正在慢慢走向尽头,走向消亡。

这速度快得惊人。它从远古漫步而来,明知结局终归于逝,但步履依旧从容;可岁月的消磨却让它变得单薄脆弱,身上的土石不再牢固如初,仿佛一片薄纸,一阵清风袭来便碎得七零八落。

待的日子越长,樊锦诗的心就越发沉重,甚至惶恐——原来,它的生命在流逝,甚至快过她生命的流逝。如果放任,总会有那么一天,这壁画脱落个齐全,它也就永远变成了史书上墨色重染的文字和图画——原来,它是等不了的。

被现实刺痛得恍然惊醒,樊锦诗不做一刻停留与浪费,转身便投入于保护莫高窟的奋斗中去。

人类总喜欢从史书中去寻找些什么,寻找伟大、寻找历史,却总是忽略眼前手可触,气息可感的事物。每一个跨越时间流转至今的文物都是伟大的,其本身即是历史。每一幅莫高窟壁画的背后都是一段令人沉醉惊叹的历史——是千年丝绸之路两端牵连带动的亚欧大陆,是汉皇唐帝引领的繁华兴盛,是华夏、波斯、大秦各民族交融的经过……

它们可感可观可闻,但对它们,最可怕的就是等!阳光、雨水、风、氧气,无时无刻不在摧毁着它们脆弱的躯体。当它们的躯体被风打碎,纵使往事已然,无法改变,可我们同古人和历史接触的机会也就随风消逝,那史书上冰冷的字又怎能及千分之一的亲眼视之的震撼?没有史书会描绘,它们跨越千年,身上的每一道裂纹代表什么;更没有照片能记录,它们身上那浩荡的气息。

时间从不等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当时光的脚步慢慢挪动,我们与先人的联系也被拉得越来越远,记忆总会忘却,感触总会淡化,永远不会有谁的触动来得比亲历者更猛烈激荡。当亲历者不再,时光流逝,代代绵延,再见莫高窟,兴许只会觉得那是废土烂泥。

等……等来的永远只会是如梁思成一般痛哭于古建筑碎片前,伤之哀之痛之;等来的永远只会是如川端康成一样眼见古老木车的消逝却束手无策,徒留黯然伤痛。等……等来的只会是长城砖块的块块脱落,最后只留一抔沙土供世人追悔而莫及;等来的永远只会是故宫琉璃彩瓦的渐渐黯淡,风拂去曾经的荣光与耀目,又有谁会想到这里曾居三朝帝王威震天下?

等……等来的永远只有灭亡。

时光流逝是飞速的,可它的脚步也是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就从这一秒,就从这一刻,让我们不再浪费生命,让最后不再只留有满腔后悔,让樊锦诗可以不至孤单,让文物的身旁再多些身影为它们遮风挡雨,护它们周全。

当往事被风吹碎前,我们总是有机会的。

【评点】

樊锦诗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已有四十多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作者以她的经历作为主线,贯串始终,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在以她的生命护卫着历史。第三人称视角的切入更加凸显了文章的中心,观点也更为客观。同时,新颖的例证,真挚的语言让人读来感受深刻,也正如作者所说,“人类总喜欢从史书中去寻找些什么,寻找伟大、寻找历史,却总是忽略眼前手可触,气息可感的事物”。谈保护历史保护文化的文章很多,但如本文作者如此深刻,将现实写得如此残忍的却并不多,残忍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对残忍认识深刻的人并不多,作者如此下笔,是希望有更多的樊锦诗来保护我们的历史,不要等,“当往事被风吹碎前,我们总是有机会的”,观点振聋发聩。

猜你喜欢

樊锦诗史书亲历者
初心如磐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触发与激活:影像艺术叙事理论的机制建构*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践以诺 行以诚——习近平全球妇女峰会讲话之际访1995年“世妇会”亲历者林文秀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