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2016-11-18宋征

世界文化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奥威尔作家文学

宋征

乔治·奥威尔(1903—195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其创作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两部小说可谓是20世纪最有名的政治寓言小说。正是凭着这两部作品,奥威尔的名字享誉世界。但从纯粹的文学意义上来评论,奥威尔还是无法与同时期的乔伊斯、劳伦斯、伍尔芙、毛姆等人相提并论。他的影响力更偏向于社会性和政治性。奥威尔以其作品的独特专长跻身于一流作家的行列,但并不能称他为文学意义上的伟大作家。他作品的伟大之处不是文学性,而是契合了一个时代的核心,并敢于触及那个时代最令民众恐怖的东西,以寓言的形式深刻地呈现出来。另外,其作品还具备令人瞠目的预言性,在其作品问世之后,许多政治事件都是以他的小说为蓝本陆续上演的。这就是当后来人看到这些作品之后,都有一种震撼之感的原因。能够吸引住成千上万读者之心的也不是他作品中的文学性,而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大智慧。就像某些优秀的特型演员一样,在特型片中表现出类拔萃,是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而放在其他类型片中,便显得有些平庸了。

那么这样一位“特型”作家又是怎样炼成的呢?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几乎每一位作家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但很多作家的作品与其所处时代并无太大关系。而奥威尔是典型的那种为了自己所处时代而写作的作家。奥威尔在其一生中,见证和经历了众多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经济大萧条、左右翼之争和西班牙内战。这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一段政治黑暗时期,在革命和战争的狂风暴雨中,在不同政治阵营中的人们如野兽般互相诋毁、攻击。在如墨索里尼、希特勒等独裁者的专制统治下,西方文明一度面临崩溃。这一切都像烙印一般刻在奥威尔身上,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艺术创作。

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孟加拉国的莫蒂哈里,这是一个隶属大英殖民帝国的边陲小镇。奥威尔两岁时,母亲出于对孩子们教育问题的考虑,带着儿女返回英国,留下丈夫一人在殖民地。奥威尔九岁之前很少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加上又与自己的两个姐妹年龄差距较大,所以童年的奥威尔性格比较孤僻。在进入圣赛普里安预备学校后,孤僻的性格也没有多大改变,所以他在学校里一直形单影只,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生活中的一扇大门向你关闭时,另一扇大门正在为你敞开。由于缺少玩伴,童年时期的奥威尔养成了一种通过幻想来编织故事和同想象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的习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把自己想象为侠盗罗宾汉式的英雄人物,在脑海中编织一个又一个刺激的冒险故事,陶醉在这种创造出的自我世界中。弗洛伊德曾把作家的创作和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游戏等同起来,认为他们都是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他们很当真的幻想的世界。奥威尔童年养成的这种习惯可以说与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奥威尔自幼喜爱文学,童年的他就读了大量的书,其中有狄更斯、莎士比亚、吉卜林、爱伦·坡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对于一个孩子有些超前了,但奥威尔就能够沉浸在这些书籍的阅读中。这也为今后成年的他进行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奥威尔四岁就开始写诗,十一岁时,“一战”爆发,他写的一首爱国诗发表在当地报纸上,两年后又有一首悼念基钦纳将军的诗发表于报纸上。可以说奥威尔的文学抱负从一开始就同无人理睬和不受重视的感觉交织在一起的。在学校独来独往的苦涩生活中,奥威尔却用文学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个人天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挫败在这方天地中得到了补偿。所以当我们了解奥威尔童年生活如此这般时,就明白为什么他会走上文学之路了。

奥威尔曾经在文章中把作家写作的动机分为四大类:1.纯粹的自我中心。这种动机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狭隘和自私的色彩的,比如为了在众人面前显得有学问,可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给瞧不起你的人以痛击,甚至希望死后留名。2.审美方面的热情。艺术家通过欣赏外部世界的美来激发创作灵感,作家亦然。另外,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就像一个指挥家,将语言进行组合编排,让它们充满美感,让读者享受一篇好文章的铿锵有力或者一个好故事的节奏明快。作家和艺术家一样,其作品肯定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审美价值,会给读者或观者带来审美享受。3.历史方面的冲动。作为历史某一时段的见证人,希望用文字的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将它记录下来。4.政治方面的目的。作家在社会变革和事件中产生比较明确的政治方向,试图通过文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可能大多数了解奥威尔的读者都认为他的写作动机肯定大多来源于第四种。但是奥威尔在其书中却提到自己是一个头三种动机压倒第四种动机的人。在和平年代,奥威尔多会写些讲究辞藻、文字华丽的描述性的书,而且这些作品很可能与政治倾向毫无瓜葛。在一段时期内,奥威尔童年时代的那种“幻想创作”的主题不再是自我陶醉性质的故事编写了,而变成了奥威尔对自己身边的一些场景和事物的单纯描写。他常常会想象出一个场景,有人有物,然后在脑海中对此进行勾画描绘。虽然这样的“幻想创作”要花力气寻找恰当的词汇,但这种不由自主的描述场景练习造就了奥威尔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不能不归功于奥威尔在审美方面的热情。

但是奥威尔的小说诸如《动物庄园》《一九八四》等带有明显政治动机的小说才是让这位作家真正大放异彩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看完这些作品的读者可能都有一种感觉,除了“天才”二字,还有什么能形容这位作家呢!那么奥威尔又是怎么将视线转移到政治主题小说的呢?有人曾专门撰文探讨过作家所处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作家写作的影响,奥威尔本人也曾指出“作家的创作题材由他所生活的时代决定——至少在动荡不安的革命性年代里是如此”。我们还是先回溯到奥威尔的童年时代,因为儿童和少年时代的经历虽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但对一个人的个性会有很大的影响。奥威尔在圣赛普里安寄宿学校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在那里经历的不快和创伤对他个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年少的奥威尔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一事无成,强烈的挫败感和被抛弃的感觉时常笼罩着他。这种感觉直到奥威尔成年也从未远离他,导致以后他以一种苛刻甚至自虐的方式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这段经历也激发了他对一切权威和专制的反叛精神,使他开始自发地同情弱者和被压迫者。奥威尔在《如此欢乐童年》中对学校中的等级制度有较细致的描写,如学校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学校的领导向最低等级的学生灌输谦卑的人生观。就是这段经历在幼小的奥威尔心中埋下了反对极权主义的种子。后来奥威尔成为一名坚定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政治态度的根芽就是在圣赛普里安这里萌生的。

在度过了不堪回首的六年寄宿生活之后,奥威尔凭借奖学金进入到了伊顿公学继续学习,伊顿公学是英国公学中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在这里,年少的奥威尔再一次感受到了权贵势力的丑恶嘴脸,加深了他对上层阶级的刻骨仇恨和厌恶。离校后,不满二十岁的奥威尔去缅甸参加了英帝国的一支武装警察部队。在缅甸,目睹了殖民统治的奥威尔对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已经到了义愤填膺的地步,他在决定离开这个警察部队时曾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我感到我必须洗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罪孽……我觉得我不仅仅应该脱离帝国主义,而且也应该脱离一切形式的人对人的统治。我希望沉没在受压的人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站在他们一边反对他们的暴君。”自此以后,奥威尔始终满怀热情地永远站在受压迫者的一边。之后,在1928年的春天,奥威尔来到巴黎。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可谓名副其实的文艺之都。当时,这里聚集了大批踌躇满志的文艺青年,其中不乏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和艾略特等著名作家。奥威尔也希望把这里作为自己文学生涯的一个光辉开端。但事与愿违,在巴黎的两年中,奥威尔大多时间是靠积蓄为生,他的大多作品不被认可,只是靠写点随笔赚点零花钱。1929年底,落魄的奥威尔便回到了英国。回家之后他似乎迷恋上了流浪。他换掉自己的衣服,穿上破衣烂衫,开始在英国南部四处游荡。他还经常光顾教堂、收容所、慈善机构等地方,有时甚至露宿街头。在巴黎和伦敦的窘迫经历是说明奥威尔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要通过体验最底层的生活来进行一次自我救赎。他通过体验饥饿和走投无路的感觉来摆脱身为中产阶级的罪恶感。当然这也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巴黎伦敦落魄记》就是依据这段经历创作出来的。 直到1934年,奥威尔才算是真正能够通过写作来维持生计。1936年是奥威尔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使他的文学之路发生了转折,他彻底转变为一个以政治为写作核心的作家。《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根基就是奠定于这年。第一件事是他应邀写一本关于煤矿工人的书。在写作期间,奥威尔亲赴英国北部煤矿,和工人们一起下井,他还到处对工人家庭进行访问,参加各种公共会议。20世纪30年代正是大萧条时期,矿工们的恶劣生活激起了奥威尔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不满和厌恶。这段经历不仅使奥威尔出色地完成了这本书的撰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他开始真正关注政治。第二件事便是西班牙内战。1936年奥威尔怀着对权贵统治的极度憎恨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西班牙内战中。但1937年奥威尔夫妇便成了迫害对象,后来两人侥幸逃出了西班牙。西班牙的大搜捕和苏联国内的大清洗是同时发生的,奥威尔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这些政治运动的残酷无情,很多攻击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这段经历给奥威尔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极权主义的宣传能够轻而易举地控制民主国家开明人民的舆论。在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之前,奥威尔的写作动机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可以说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他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之间的几起事件确立了奥威尔写作的方向,自此以后,他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但是当奥威尔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倾向以及写作动机后,他也没有想牺牲自己作品的审美情趣。他自1936年之后一直致力于将政治写作变为一种艺术。但这样的努力是颇费周折的,奥威尔也是在不断摸索中一步一步前行的。《动物庄园》就是奥威尔将政治目的和艺术目的融为一体的代表之作。

1950年1月21日午夜,奥威尔由于肺部血管破裂永远离开了人世,这距离《一九八四》的出版仅仅才六个月。可以说当这位伟大作家的创作生涯达到巅峰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猜你喜欢

奥威尔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日子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我与文学三十年
娱乐至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