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骑楼聚落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研究——以厦门市大同路为例

2016-11-18耿昭寰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8期
关键词:骑楼廊道空间

耿昭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福建漳州363105)

环境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骑楼聚落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研究——以厦门市大同路为例

耿昭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福建漳州363105)

骑楼聚落空间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处境不容乐观,正因为此,以大同路为对象,并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比、记录等方法,研究骑楼聚落中人的行为表现与意象感知,发掘骑楼外部公共空间与人的内在关系,提出此类环境的更新策略。

骑楼聚落;环境行为;更新;大同路

厦门市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原生态骑楼景观,这些骑楼在上世纪20~30年代广泛兴建,它们构建了厦门独特的老城肌理。应当注意的是,骑楼聚落从设计、建造之初就不是单纯为行人、车辆提供通行、停留功能的场所,而是为人提供分享、体验城市生活以及聚合良性城市活动的社会空间。

1 概念综述

1.1骑楼及骑楼聚落的定义及大同路概述

骑楼是我国闽南、岭南地区特色建筑的代表,是为适应亚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的一种临街建筑物。骑楼大多是底层有廊道的单体建筑,高一般为2~4层,每栋单体骑楼都是由前后廊贯通的,面宽小,进深大,大部分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格局,骑楼单元宽不超过6m,进深一般为20m~30m。骑楼建筑在物质层面表现为“过渡性”和“庇护性”,在意识层面上则是私有空间的公有化和公民化,是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化载体,骑楼淡化了建筑(实)与景观(虚)之间的隔阂,在空间功能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使相关的社会活动更有机的整合[1]。

骑楼往往以组团的骑楼聚落形式出现,形成骑楼聚落公共空间,即是指:(1)骑楼廊道,骑楼建筑首层后移并围合成底层连续有顶的人行道灰空间,是骑楼的灵魂。(2)骑楼街道,它是由街道两侧的联排骑楼限定出来的城市空间。(3)节点景观,例如骑楼街区广场、小块的绿地、十字路口等。

厦门市大同路始建于1929年,全长1100m,曾是厦门最繁华的商贸路段。它西临鹭江道,分别与横竹路、镇邦路、思明北路相交,东与新华路衔接,大同路两侧骑楼建筑61%为三层,26%为两层,均高10.8m,主路均宽9m,其中廊道各宽2.4m,属于典型的骑楼特色道路。

图1 大同路平面来源:作者自绘

1.2环境行为理论

日本学者渡边仁史将环境行为定义为“带有目的活动的连续集合”。环境行为(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即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注重空间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及内显心理之间的关系,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相关理论探讨人在空间环境(建筑、景观)中个体或群体活动及人对空间环境的反应,后反馈到设计中去,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2]。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心理主要包括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交往性、可意向性、参与性六个层次;行为活动则包含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活动三方面。

2 骑楼聚落公共空间与环境行为之联系

2.1骑楼聚落公共景观的实体构成

(1)水平层面。骑楼聚落公共空间的水平层面以底界面和顶界面组成,底界面包括地面、构筑物台面等,水平层面是人们行走、停留的主要区域。水平层面的特殊性往往能够起到引导行为意识的作用,激发人们交流、休息、观察等一系列社会活动。(2)垂直层面。垂直界面是指以竖向元素为主要要素的界面形式,即以骑楼建筑外立面为主。首层外立面“冂”字型结构的形态使整个立面活跃、丰富,加之骑楼立面独特的肌理,对公共空间的形式影响至深。

图2 大同路立面来源:作者自绘

2.2骑楼聚落公共空间的意象形态[3]

2.2.1路径。路径是串联城市公共空间的纽带,大同路平面形态上有的路段较通直,有的则蜿蜒曲折,且与多条道路接驳,延展性强。空间层次上,道路宽度(D)与建筑物高宽(H)比呈现均等的态势,极具场所感。大同路东高西低的高差辅之两侧较为连贯的骑楼廊道,为活动体验提供潜在可能。

2.2.2边界。边界是两个地区的交界,相互起侧面参照的作用。骑楼建筑边界舒适的尺度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安全感,多元化且复杂空间能够满足人和活动的需求,比如商品买卖、逗留、观望等等,例如人们平时的日常活动如商品买卖、聊天等也多会在此进行。更大范围的骑楼聚落边界例如大同路周边的“八市”,作为整个骑楼区域的边界,再更大程度上强化了整个聚落的空间形象。

2.2.3区域。区域具有普遍的、被认可的特征。骑楼聚落有独特的场所特质,能够无形当中形成强辨识度的固有意象。

2.2.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如道路交叉口、小广场等。大同路与横竹路交叉口东北角的鹭江剧院文化广场是新辟的重要节点,承载了相当数量的社会活动。

2.2.5标志物。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具有单一性、独特性。位于大同路东部尽头地形较高处的“福音堂”教堂,其造型、色彩、尺度都使其在整个区域显得异常独特,具有极强的意向性。

2.3骑楼聚落公共空间特色环境行为

笔者在必要、自发及社会行为活动基础上,遴选出骑楼聚落公共空间之中特色行为活动如下:(1)行人流向;首先,人们的行走会依靠骑楼聚落公共空间极强的限定形式行进;其次,行人往往会跟随着其它人流行进;再次,区域节点、标志物、动静的差异亦会影响人流走向。(2)空间指向性。骑楼聚落的空间网络往往不是四平八稳的规整格局,且骑楼单体特征往往十分相似,人行走其中往往会迷路、转向,即使有道路指示牌的指引也容易使得对此地不熟悉的人产生困惑。(3)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感知转化。空间变化往往是在于尺度的开敞与收缩、高低的差异、方向的转移、声音的变化等,例如大同路本身较为静逸,而它与思明北路的交叉口则显得较为喧闹,通过十字路口又回归静逸。

3 大同路骑楼聚落公共空间景观现状

3.1人车冲突,空间无活力大同路现状交通为自西向东单向车道,且靠南一侧留停车位,日常机动车容量很大,空间中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少且短暂,必要性活动多且混乱。人的活动基本被压缩在廊道之内,使得原本就不宽的骑楼廊道异常拥堵,且活动基本以行走、购物为主,并无其他更多。

3.2道路功能单一,缺少混合属性。大同路的骑楼商铺的主要功能分为三段:靠近鹭江道一段主要为经营餐饮、零售;中间一段主要为餐饮、五金、足浴;靠近新华路一段主要为餐饮百货。店铺功能的单一化在一定层面限制了街道生活的多样。

3.3公共绿地缺乏、人均稳定公共空间占有率少。大同路周边建筑密度大,绿地鲜见,缺乏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用以支撑人的活动。

3.4公共空间辨识度差、环境差。骑楼建筑立面老化损毁现象严重,附属物杂乱,无法形成有效的视觉着眼点,广告牌乱象横生,其高纯度色容易形成视觉污染,无法形成恒常的视觉体验。部分地区污水横流,阴暗潮湿,阻碍人们长时间逗留。

4 骑楼聚落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

4.1优化空间使用属性。首先大同路的更新设计应朝“公共、慢行交通”发展,车速应严格控制在10km/h~15km/h范围。其次,取消原有停车位,在周边区域增设地下停车场,将车行道与车行道以外的空间设计成具有小幅度的高差形式以用来划分两空间。道路铺装可采用具有肌理感的石材,既突出空间层次又降低车速。车道的设置应当遵循“统一之中有变化”的原则,可将单向机动车道沿道路中轴线以“S”型或“Z”型按一定范围波动设置,在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来保证整个道路空间整体且富有变化。再次,规划机动车道以外的空间,增加绿化比重,引入小范围点带状的绿地,增加人性化公共设施,如在街道边界地带增设休憩座椅、设计贴合场所特质的公共艺术品用以强化空间氛围、突出空间活力。此外,在不影响店面经营及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将廊道进行再设计,在廊道与巷口交接处开辟垂直与廊道的小型休息平台,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度。

4.2混合空间功能,强化空间结构层次,在本质上提高公共空间活力。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诱惑力胜过主张明显的统一”;“我认为意义的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文氏追求一种“杂糅式”的街道设计模式,即——街道社会功能的混合。骑楼街道的特色在于其独有的历史文脉延伸感,人在骑楼街道中不仅仅将其作为行走的通道,同时也应作为品味本地区城市别样文化、感受地域城市特色生活的途径,将人的直观感受扩大化、丰富化。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化要求复合使用公共空间、对包括骑楼商铺在内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形态样式、社会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商铺的首层应被规划成“可观”、“可感”、“层次分明”的形态,首层外立面尽可能采用通透的玻璃材质,进一步柔化边界,并无形当中扩大街道视觉宽度。骑楼聚落空间应设计的易于识别且具有方位感,应在原固有地形(高差、转角)等的基础上强化空间特质,设计有趣味的小环境,丰富整条道路的“可读性”。

4.3优化细部设计。(1)骑楼的再设计。骑楼的再设计可遵循“外部保留内部改造”或“寓旧于新局部改造”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新旧融入方法,大胆使用新材料,将原有空间活化,“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的对比亦会增加整个聚落的活跃度。骑楼廊道水平面和垂直面也应在统一之中富于变化,廊道的铺装要具有指引性、统一之中富有变化。此外,骑楼廊道内部照明系统应予以完善,营造丰富夜景的视觉效果。(2)合理规划环境色彩。突出中性色的主导地位,严格控制高纯度色的运用。(3)主动设计骑楼聚落中的景观节点。道路的交叉口应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拆除少部分的危楼、旧楼用以增加小型社区广场及公共绿地,其尺度应做到与周边区域协调。(4)延续空间文脉,营造场所感。对原有的历史节点和标志物(例如寺庙、老建筑、古树)等,应给予修缮与维护。另外通过老物件(例如老建筑的木门、牌匾、陈旧的建筑材料砖、瓦、木桩、石条石板)等予以重新设计,例如将石磨盘设计成座椅,将原有场地的砖瓦等设计成地面铺装等。将这些老物件赋予新的场所意义,在不经意中使人们感受到场所历史,唤起场所精神。比如鹭江剧院广场中勾起“老厦门”回忆的情景景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但空间应进一步优化,避免“城市美化”思维的影响,细部设计应更考究,对“老物件”的设计也不应是简单的堆砌到一处,而应将其合理的分散运用到整个骑楼聚落区域之中。

5 结语

骑楼是先辈遗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骑楼空间的复兴,必须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趋势,人作为空间的缔造者与使用者,在思考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亦不能丧失自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本质价值,这也是骑楼聚落公共空间复兴的根本着眼点。

[1]周彝馨.解读骑楼建筑[J].华中建筑,2006,24:163.

[2]杨茂川,鲍越.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4(3):88-90.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69.

耿昭寰(1988—),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行为理论、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猜你喜欢

骑楼廊道空间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空间是什么?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创享空间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