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

2016-11-18程筱卢刚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9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新加坡金融

◎程筱 卢刚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

◎程筱 卢刚

金融中心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金融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了解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分析世界级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环境,将有助于我国在目前经济发展增速持续下滑、国内传统产业面临重大调整的大环境中,需找到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源头上来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种金融要素,主要是资本、贸易、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形成的。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必然都与发展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处于相对和平的大环境之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为经济的竞争,而各国金融中心的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各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传统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撼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应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金融行业,加大金融体制改革,从各国发展金融中心的模式中寻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自然形成理论。目前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理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发展理论,该理论也被称为“需求反应理论”,强调的是金融中心的产生是该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认为金融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增长需求必然引发各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展需求越大,经济发展越快,金融机构扩张越快,即区域或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自然反应。

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模式上讲,也是产业的不断升级,从商业阶段到工业阶段,到服务业阶段,再发展到高端金融服务业阶段,是经济发展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更替。与商业、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相比,从覆盖面、影响程度、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来说,金融业是较高阶的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其集聚也就产生了金融中心。

政府引导理论。与自然形成理论不同,政府主导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的形成可以先行,以优越的金融体系、金融环境带动经济的发展。强调通过政府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减少税负等方面的压力,来改善金融发展的环境,为金融中心的成长壮大提供健康的土壤。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对金融资本及资源分配的主动性;二是强调金融体系的发展优先于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三是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体系推动上起主导性作用。

政府引导理论认为引导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政府。对于推动金融中心的发展,政府多采取的是积极的经济政策。该理论改变了世界金融中心仅能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产生的论断,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政府引导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分析

自然形成理论以伦敦为例。2016年最新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9)排名中,伦敦以800的总得分排名第一。

伦敦作为世界上最老牌的金融中心,其地位已保持了百年之久,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最大的OTC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同时伦敦还有世界第二的国际保险市场,有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黄金市场,而且,这里也是欧洲的最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伦敦之所以在国际上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它长达近200年的发展和世界强国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强大的国家实力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原动力。近代世界的强盛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家,而英国作为欧洲列强之一,拥有当时世界领先的科技,其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依托其强大的海上舰队,建立了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强大的国家实力,使英国在长时间对各国在经济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积累壮大,为金融业在英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达的科技及交通网络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英国最早形成了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同时,伦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中心,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航运、造船等均在这里汇集。伦敦的希思罗机场也是当时客运量最大的机场。此外,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者,它还具有最先进的卫星通讯、电传、传真、电话等通讯网络体系。这为金融产业信息的快速传递,金融产业的快速集聚、升级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丰富的高级人才资源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活力。优秀的金融人才快速的提升着英国的金融实力。英国具有多所世界闻名遐迩的大学,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这里为金融行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着金融行业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受过英国高等教育的金融人才,形成了联系全球、价值无限的强大金融网络,为伦敦金融体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开放优越的金融环境为金融中心的升级发展提供了空间。伦敦金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得益于其开放的金融环境。1917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主要包括取消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允许银行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等;1979 年,为进一步鼓励国际资本的流入,英国取消了实行外汇管制;1981 年,英国颁发了《货币管制条例》,取消了最低贷款利率。在伦敦城的中心,有“银行之王”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其周边就围绕着100多家本国银行和520多家外国银行。“海纳百川,有容纳大”,正是因为英国开放优越的金融环境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了宽松的生存空间,伦敦才得以不断聚集各国金融机构,既不断加强英国自身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世界金融行业的升级发展。

政府引导理论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前的低于100亿美元到2015年约3000亿美元,2015年其人均GDP达到5.21万美元,世界排名第6,亚洲排名第1,真正称得上是飞速发展。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719平方公里的岛国,能够在如此段的时间内,在经济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这与新加坡政府精准、高效的政策推动是密不可分。

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新加坡从国土面积上来说,只是个城市国家,但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处于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咽喉要道。新加坡充分抓住了这一地理优势,实现贸易繁荣,吸引大量船舶中转靠岸,进而使船舶、飞机需要的燃料油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促使新加坡成为国际上主要的燃料油消费市场,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成功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外劳政策。新加坡政府的人力政策是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并加以奖励措施提升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2004年到2009年,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引进了大量高素质的外来人才。这期间获得新加坡永久居民的人数接近35万人,年均近6万。这群人多数年富力强,平均学历高,平均收入高,对新加坡的GDP总量增加贡献不小。另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在2001年为32万人,2010年近60万。可见这些外来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高端金融人才。这对金融中心的形成也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

优越的法制环境。新加坡不仅是注重城市硬件建设,如交通、通讯等,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更为重视国家的软环境建设。新加坡强有力的法制体系保障了各行各业高效的发展,其高效、廉政的作风也享誉全球。加上新加坡多年稳定的政局,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提供了优越的政治和法律环境。

积极推进金融政策环境建设

建立规范化的金融体制。新加坡政府于1970年修订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银行法》、《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核发及规章之条例》、《外汇管理法》等法规,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建立了规范的法律体系。

进一步放开金融行业。为加快金融行业的发展,新加坡在银行方面放开了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国内市场的门槛,并在税率上给予优惠。在对外资银行业务放开之后,两年内就批准了汇丰、渣打、花旗、华通、麦加利等多家国外银行开展境外货币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近120家、证券公司60余家、投资银行5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100家、保险公司130余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财务顾问50余家、期货公司30余家。在面积仅为71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竟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其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之深令人惊叹。

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

中国经济已走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资和对外出口贸易,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人力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第二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产业较低端等发展瓶颈,通过研究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找出金融中心的发展之道,以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巨轮继续快速前进。通过对伦敦、新加坡两个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分析,对中国建立金融中心主要有以下启示:

加大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行业的发展,制度要先行,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绝大部分由国有银行主导,而金融行业是一个竞争性强、与时俱进的行业,只有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金融行业才能得以换血成功,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双核驱动。中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沿海地区,主要有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三大经济发展区域。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上来讲,环渤海经济带主要的核心是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核心为上海和深圳。建议同时大力发展上海和深圳两个金融中心,上海作为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其地位毋庸置疑,而深圳由于毗邻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其地理因素得天独厚。同时基于目前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下滑,深圳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深圳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将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亚洲区域的经济影响力。

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交易货币及第七大储备货币。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下, 上海和深圳应充分发挥各身依托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中国沿海最为发达的经济市场,以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人民币及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国际交易和跨境流通,加快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上海和深圳聚集开展业务,加快金融中心的发展。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根据2015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排名,上海、深圳分别位居第一、第三位,分别达到了3653.7万标箱和2420.4万标准箱。 航运业是一个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窗口,而航运金融是连接该地区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纽带,由于航运金融主要涉及保险、税收、船舶租赁、大宗商品交易等, 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结合目前国家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上海、深圳更应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不断扩大港口规模,以从航运金融方面不断充实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进一步加大产业升级。金融的本质是为各行各业输送血液,金融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实体行业的发展。基础的实体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IT行业等高技术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规划发展为金融中心的城市,更要加大高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为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持。金融中心的实力也是一国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的强大也必然要有一个强大国力的支撑。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金融中心的发展与崛起必然会面临其它强国的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国际整体和平的大环境,潜心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科技、军事等,以应对国际上可能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只有依托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发展世界金融中心的道路才能更加顺畅、更加光明。

(作者单位: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新加坡金融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