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下腰痛合并焦虑患者运用量化正反馈康复训练个案报告

2016-11-18谢思源杜欣芮

运动 2016年15期
关键词:活动度康复训练腰椎

龚 成,谢思源,杜欣芮,矫 玮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慢性下腰痛合并焦虑患者运用量化正反馈康复训练个案报告

龚成,谢思源,杜欣芮,矫玮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研究表明,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常伴有心理问题。本文报告1例运用科学量化的正反馈康复训练思路诊治该类患者的过程,以期为我们治疗该类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某国企职员。患者自述2012年12月出现腰背酸痛,尤以弯腰及提物时疼痛加重;2013年6月开始尝试贴膏药、针灸、按摩、火疗,以及燕飞锻炼等治疗,总体上疼痛进行性加重,并进展到脊柱完全僵直状态,遂于2014年9月来医院就诊。

专科查体:患者直立位:腰椎曲度直,腰椎运动曲线上移,L5-S1棘突及棘突间隙压痛(+),放射性压痛(-),L4-S1左侧棘突旁压痛(+),放射性压痛(-)。患者卧位:各项查体均正常,直腿抬高试验:左侧65°,右侧70°。影像检查报告:(1)腰间盘突出(L4-L5);(2)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入院后,行冯氏脊柱旋转定位法为主的治疗,疼痛症状缓解。但患者脊柱仍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焦虑情绪。经主管医生研究后决定,康复治疗介入。

2 康复治疗

2.1康复训练具体内容

2.1.1第1阶段(2周)目标:通过外部量化正反馈重建患者自信,改善患者焦虑情绪;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软组织弹性储备,缓解疼痛。

康复训练原则:强调小负荷等张训练,同时通过每次训练前后的及时评价给予患者量化正反馈。

练习动作:(1)腰部背伸、屈曲肌群等张训练。①活动范围:无痛最大活动范围;②负荷:2.5kg;③每次动作持续时间:7s;④重复次数20次;⑤每组持续时间:140s。(2)骨盆灵活性训练。(3)背部肌肉拉伸及盆带肌群拉伸。20s/组,3组/天。

训练后测评:3组训练完成后即刻,再次评估腰椎6个方向活动度,即刻给予患者反馈,并记录(训练于芬兰DAVID脊柱训练系统进行)。

2.1.2第2阶段(4周)目标:待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到达正常范围后,循序渐进增加腰部肌群的耐力和力量,并进展至脊柱的节段间稳定性、全身功能性训练,增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练习内容:耐力、力量训练;稳定性训练;臀肌训练;功能训练;神经肌肉控制训练。

注意事项:锻炼中首要保证动作模式和质量。

2.2康复训练前后的评定

2.2.1功能评定训练前后DAVID脊柱功能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训练前后DAVID脊柱功能评定结果

表2 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

投稿日期:2016-05-18

表3 SF-36心理学评分

2.2.2主观症状评分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见表2。

2.2.3心理学评分SF-36心理学评分见表3。

3 讨 论

3.1量化评估正反馈疗法对慢性下腰痛伴焦虑患者的作用

本例患者在各大医院治疗过程中,曾被怀疑腰肌劳损、神经根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被建议药物治疗、燕飞功能锻炼、针灸、理疗、按摩等治疗。患者自述2年来的治疗即使能短期有效,也不能阻止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这使得患者的自信心逐渐丧失,产生严重焦虑及抑郁情绪,住院期间甚至向主管医生表达自己想自杀的心情。

该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疼痛。研究显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程度会有所增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2年来辗转多处多次治疗,每次希望而至,失望而归,渐渐失去信心和耐心,来该院治疗后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较高,并且希望短期内自己有明显的改变。然而,该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又进一步加重了其疼痛,这已经被相关研究证实。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中62.2%的患者合并疼痛症状。有学者认为,疼痛、焦虑、抑郁可能在五羟色胺系统上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基础,焦虑障碍同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有密切的联系,焦虑状态一方面使得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另一方面造成患者因害怕疼痛诱发而对自己过度保护,因而进一步引发功能限制、疼痛和焦虑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例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走出恶性循环,重树信心。而依靠外界量化的正反馈训练对于该类患者良性循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证实,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小目标,使患者不断有成功体验,那么其自我效能就会增强,并有利于下一个目标的实现。

在每次康复训练前后进行及时评估,一方面,使用芬兰DAVID脊柱功能评价锻炼系统对脊柱活动度进行即时、精确的测量;另一方面,记录每次坐、站、走疼痛的时间,进行每天记录和对比。结果显示,每次锻炼完即刻与锻炼前相比,腰部屈曲活动范围可改善1°~4°,患者看见自己的进步趋势后,其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因此,脊柱功能状态也得到良性促进,康复过程有条不紊,疼痛症状亦随着心理和身体的康复逐渐缓解。这提示我们,对于慢性疼痛的管理方面以及一些传统医学领域,在治疗思路上可采用更加及时精确量化的评估,提供持续的正反馈,给患者积极的暗示,这对慢性疼痛伴有功能障碍及心理问题的患者是有益的。

3.2主动运动在改善患者心理问题中的作用

该患者的康复过程亦提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主动训练而不是依靠单纯的被动疗法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重要意义。应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掌握疾病的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社会生活,效果能够长久维持并且脱离医生和医院。

3.3该患者康复机制的探讨及启示

该患者的康复过程提示,对于慢性下腰痛带来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问题严重的患者,前期可采用小负荷的慢速等张训练。首先,骨骼肌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营养供应,并带走致痛物质;其次,可减轻软组织间粘连,降低背肌张力,增加其弹性,从而减轻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最后,最大无痛活动范围内小负荷的慢速训练可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康复的中、后期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腰部各肌群的耐力、力量及脊柱节段间稳定性,然后进展至全身性功能训练,并同步改善神经肌肉控制及协调性;增加全身性有氧训练对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也是有效的。

[1]郭伟,董燕,赵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重度抑郁症1例——整体观的临床运用[J].医学与哲学,2014(8):72-74.

[2]刘桂花.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特征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3,7(32):4366-4367.

[3]Danille,van der Windt,Elaine,etal.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Low Back Pain in Primary Care:Lessons Learned From Recent Trials[J].Spine,2008(33).

[4]赵巍峰,姚树桥.慢性腰背痛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睡眠及疼痛症状[J].医学与哲学,2010,31(10):62-63.

[5]Adams N,Poole H,Richardson C.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chronic pain management:part1.[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6,15(3):290-300.

[6]曾凡营,王丽敏.健康信念模式与自我效能理论的干预对置换髋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5):1-4.

[7]卫杰,赵平,陈立君,等.慢性颈腰痛患者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对心理状况影响[J].中国骨伤,2012,25(3):216-219.

[8]张峥.骨科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的临床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4(4).

[9]游菲,罗文波.康复医学中医患关系的特点[J].中国康复,2003,18(1):58.

[10]施朝阳.非特异性下腰痛的Thera-Band抗阻力运动疗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1):97-100.

G804

A

1674-151X(2016)08-15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5.079

龚成(1989—),康复治疗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活动度康复训练腰椎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