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6-11-17张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张辉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有限,其每节课所创设的情境都大致相同,久而久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影响了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就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还需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培养竞争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可以设计“清点零花钱”的游戏。课堂上,让学生把事先存好的零花钱拿出来,清点一下共有多少,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清点的。结果大家都是把10元、5元、5角、1角的零花钱分别进行累计,最后将结果累加起来。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数学规则,在多项计算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可以归为一类。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一些游戏搬到课堂上,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二、创设故事情境,增强教学趣味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创设有趣的数学故事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负数”概念时,教师给学生讲,在很久以前人们往仓库里储存和运出物品时,为了不忘记,就将运入和运出的物品用相反的符号来记录,于是最早的正负数概念就产生了。三国时期的刘徽就对正负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在计算时如果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用正数和负数区分,他还提出了正负数的标记方法。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负数的含义和运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数学课堂也因为有了提问而充满活力。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失败的,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才能够提升其探究能力,引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讨论、平等探索、合作学习,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一题多变式的形式,通过对题中一系列条件的合理变化,让学生在条件变化了的情况下,从多种角度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变化深入,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练习,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正方形ABCD中,P是AB边上任意一点,PM垂直PD,PM=PD,(1)求证:BM平分CBE,(2)如果PM=PD变成结论,而BM平分CBE变为条件可以成立吗?(3)如果PM垂直PD变成结论,而BM平分CBE变为条件还能成立吗?通过这种练习方式,既充分揭示了数学问题的层次性,又体现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使学生从中尽情吸取数学知识的养分。

四、创设合作情境,展现数学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个体形成的班级必然会有差异性,这对于数学教学其实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出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互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

在小组组建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分配角色,划分小组的策划者,问题的设计者,领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去思考探究问题,这样可以一对一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进步。比如:在教学有关正方形的几何题时,教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每个小组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后,共同研究解题步骤,看哪一组归纳得准确、全面。教师就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利用新折的正方形进行探索归纳;二是从边线、对角线等方面进行思考;三是可以测量、计算、验证各自的结论。学生为了给自己小组争得荣誉,都积极表现,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教学情境的渗透与融合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开心的学习数学,开心的锻炼能力,开心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