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整合音乐课程的研究

2016-11-17刘宇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民族音乐

刘宇红

【摘 要】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应服从服务于该地区学前教育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融入该专业教师音乐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保证幼儿学习的初始兴趣以及利于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民族;特色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01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如何使独具魅力的中国民族音乐深入人心、提高民族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民族音乐学论坛”研讨会上,赵志扬先生提出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归根到底要从音乐教育抓起,有力地说明了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传授中的地位和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无法比拟替代的自身独特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民族音乐在作品的音乐和文学表现手段上都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民歌为例:汉族北方的民歌豪放嘹亮、曲调朴素、节奏自由,如陕北的“信天游”、宁夏青海甘肃的“花儿”等;汉族南方的民歌曲调细腻而委婉、节奏流丽均衡,如江浙的《无锡景》《对鸟》等作品;而诸如藏族、蒙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高山族等等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更别具一格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为基础的调式系统,特有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民族风格更富有韵味,诸如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调式转换自由等方面的特点。

在文学表现方面则讲究音乐作品气韵、意境、谐和的美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和讲究艺术形态的简约美,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又具有对称、均衡、平稳的特点,带给人美的感受,这是欧洲音乐所无法比拟的。如在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众多的段落中,在结构上因其结尾运用了合尾的形式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世界轻音乐巨匠保尔·莫利亚曾动情地寄语中国观众:优美的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是宝贵的财富!他强调中国在音乐创作跟上世界步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好的中国音乐在旋律的流畅性和底蕴的隽永方面丝毫不亚于经典的西洋音乐。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和放弃自身所拥有的独特和具魅力的民族音乐文化。

2、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抓起。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学了一年钢琴的五岁男孩,在第一次听到《春江花月夜》时觉得好象是外国的音乐,很好听,在家长的指点下才知道是中国优秀的民族器乐曲之一。这种现象说明了现在的孩子接受的音乐教育已经西化——唱的是《平安夜》之类的外国歌曲、听的是欧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学的是钢琴长笛之类的西洋乐器,根本无法熟悉和了解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是未来孩子王的摇篮,只有加强学前专业学生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担当起传授民族音乐教育的孩子王,做好孩子们在民族音乐方面的启蒙老师,做知识传授的先行者,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任务。

3、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音乐理论家曹理教授认为应该从本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素材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掌握民歌作为音乐母语的基础上才容易将音乐要素用最简单的方法转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对本民族及本省民歌、戏曲和说唱等音乐的讲解、范唱、聆听,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

应该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以研究,达到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1、培养思路与目标方面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现实的幼教实践,完成一般教学常规要求,是有局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的创新幼教实践。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有的要求。

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该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应与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2、课程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方面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整合性”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同样也应该遵循面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这一原则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应性与互补性结合,精选、梳理利于幼儿熟悉的民族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通过这样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就熟悉并掌握各种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音乐素材和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今后在民族地区能够更顺利地、有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3、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

显然,要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技能,整体提升音乐素养,仅仅靠课堂教学赋予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还是在各个运用领域的表现能力、表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强化不仅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进行,更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运用”木桶效应”原理,根据学生对本民族音乐舞蹈的生本资源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注重强调团队成员的综合水平和表现能力,最终得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4-145.

[2]黄晓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