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古村落

2016-11-17冯骥才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物遗存商贩

冯骥才

近些年,我在深入各地古村落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常常碰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有模有样地立在那里,但建筑里边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内涵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支离破碎。那些唱傩戏的面具、印年画的版刻、演影戏的皮影人,甚至连寺庙和戏台柱子下边雕花的石墩,全都是为了应付游人而找人新弄的。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的记忆与见证,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去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上海的城隍庙、太原的南宫、成都的送仙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场和古物集散地看一看吧,都在那里!我考察过许多国家的古物市场,但绝对没有我们的古董市场那样无奇不有、气势惊人。多年前我听到一位外国朋友发出感叹,他惊讶于中国历史悠久,古物极为丰富。但是,如果今天再去逛这些古物市场,它们已经被赝品所充斥,罕见真物!

这不奇怪。首先是长久以来,农村贫穷,古物很难保存。近百年来又经过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扬弃。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则是最近几十年古董市场的开放。当时有一种理论,似乎古董有了商品价值就不会被丢弃或毁掉,并把这种观点当作古董市场开放的理由而全面放开古董市场。不料,它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那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做“破烂”的东西,忽然值钱了,一方面刺激了卖,一方面刺激了买。这便促使一支专事搜罗古物的队伍——古董商贩的迅速形成与壮大。遗憾的是,我们对遗产最先看到的不是文化价值,而是商品价值,最先深入田野并看重遗产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商贩。在金钱的驱使下,难以计数的古董商贩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地把各地的古代遗存搬到市场上,从家藏细软、字画、陶瓷、家具到服装、老照片、家谱、房地契、农具、生活什物,甚至窗扇、门墩等,无所不有。

其结果,一方面是这些搬到市场的古物失去了它们的出处,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原生的那块土地的历史文化见证的价值;另一方面是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只剩下一个徒有其表的干瘪躯壳,就像一堆没有内页的书皮。

古村落是被古董商贩“淘宝”掏空的,也是被我们自己卖空的。由于我们没有先进的遗产观,没有认识到这些遗产的精神文化价值,没有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自觉地保护文化,也由于太看重古代遗存的经济价值,才把这些极为重要、失不再来的历史文化遗存丢失。

前些年有一个来自欧洲的女子在贵阳待了六年,专门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又精美的服装,然后打包装箱运回国。她收获极丰,情不自禁地说出一句大话:“15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

除了内容被掏空,更令人痛心的是,古村落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十年间,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不仅如此,有的古村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古诗里的村落。而现实中,却是另一番场景:村里立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

古村落中同时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我想,倘若要保住中国大地上最后的原生态遗存,紧要的是立法,当然还有博物馆保护和遗产教育等。最近十年来,我一直奔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并带领专家组对中国村落进行了田野考察。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这些古村落,留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古物遗存商贩
古物与图像:兼论艺术史中的图史博弈性
奇葩粽子
小偷盗文物后厄运连连 留条归还:千万别偷古物
上·古物的记忆
论信阳地区民俗活动中的巫风遗存
开卷三笑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