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6-11-17吴媛媛许尔善许玉春段功香

护理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患病问卷价值观

刘 霞,吴媛媛,许尔善,许玉春,王 蓉,段功香



临床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现状的调查分析

刘 霞,吴媛媛,许尔善,许玉春,王 蓉,段功香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病人患病后文化改变的现状,为临床肿瘤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自编的肿瘤病人文化改变调查问卷,对340例住院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4.12%的病人睡眠质量变得不满意;61.76%的病人对患病原因的看法由命中注定转变为科学认知;57.06%的病人对死亡的看法由无所谓转变为恐惧;52.06%的病人作息习惯发生改变;52.06%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看法由不在乎转变为渴望;不同性别、学历、个人月收入、来自城镇/农村等人口学资料的病人文化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病人患病后会发生文化改变,临床护理工作者可通过入院文化护理评估了解肿瘤病人的文化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临床肿瘤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护理质量。

肿瘤病人;文化改变;价值观;世界观;生活习惯;情感表达;影响因素

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所共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生活方式及物质对象。伴随着肿瘤疾病的高发病率、年轻化趋势,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恶性肿瘤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迁延性的特点,患病过程中,病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文化方面的改变对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2]。然而,目前国内鲜见关于肿瘤病人文化改变方面的研究报道。本调查旨在了解恶性肿瘤病人的文化改变,从而为临床肿瘤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3月—7月在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肿瘤病人340例。入选标准为:自愿参加本调查者;临床病理活检为恶性肿瘤者;肿瘤临床TNM分期为Ⅱ期~Ⅳ期;卡氏评分(KPS)在60分以上者。排除标准:拒绝参加调查者;有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病情危重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籍贯、学历、月收入、医保类型等。②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调查问卷:Leininger的“日出模式”理论强调为病人提供护理前应先了解病人的社会结构和世界观等文化方面内容,包括病人的语言、所处的环境状态、宗教、亲缘关系等[3]。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调查问卷以Leininger的“日出模式”理论为依据,以及在大量查阅文献和对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质性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孙立平[4]对文化内涵的界定,最后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共25个条目,题目类型均设为选择题,根据题目特性设置相应选项。每个题目须填两个答案,分别明显标示有“患病前”和“患病后”红色字眼,代表病人患病前、后对每个题目所代表的态度或状态。问卷发放前,经2位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2位长期从事肿瘤方面工作的护理专家(主任护师)、1位肿瘤科资深专科护士(副主任护师)以及1名长期研究多元文化护理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小组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CVI)测评,测得CVI为0.803。之后随机抽取43例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进行预调查,测得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6。

1.2.2 问卷发放 调查表由调查者和肿瘤内科、乳甲外科、放疗科的专科护士共同发放。调查前统一培训用语,不懂或者看不清的内容由护士当场解释或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亲自填写。问卷发放前向病人强调同一题目须填的两个答案分别代表患病前和患病后态度,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并检查问卷质量,并随机抽取其中2个或3个问题重新向病人提问,检查问卷所填答案是否与病人本意相符,如有不一致当场让病人重填。共计发出问卷354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4%。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调查340例病人,其中男164例(48.24%),女176例(51.76%),年龄30岁~84岁(52.04岁±13.43岁);城镇156例(45.88%),农村184例(54.12%);专科及以上学历者74例(21.76%),高中或中专122例(35.88%),初中及以下144例(42.35%);个人月收入<1000元者80例(23.53%),1000元~2 000元111例(32.65%),2 001元~3 000元122例(35.88%),>3 000元27例(7.94%);有城镇居民医保136例(40.00%),新农合142例(41.76%),职工医保62例(18.24%)。

2.2 世界观的改变 210例(61.76%)病人对患病原因的看法由原来的命中注定转变为是由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导致;194例(57.06%)病人对死亡的看法由原来的无所谓、不清楚转变为恐惧死亡。

2.3 价值观的改变 156例(45.88%)病人对事物的看法由原来的坚持自己的观点转变为理性价值观,即认为真理和科学最重要;116例(34.12%)病人对肿瘤治疗的看法由原来的有效和实惠是最重要的经济价值观转变为竭尽一切力量治疗;85例(25.00%)病人的宗教价值观由原来的不信教转变为信教;177例(52.06%)病人的教育价值观中对健康教育的态度由原来的无所谓、不在乎转变为渴望接触或者接受更多与所患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2.4 生活习惯的改变 177例(52.06%)病人的作息习惯发生改变,其中有136例(40.00%)病人的作息由原来的规律转变为不规律,41例(12.06%)病人由原来的不规律转变为规律;136例(40.00%)病人的运动习惯由原来的经常做各种运动转变为很少运动;109例(32.06%)病人的语言习惯中对“癌症病人”“肿瘤病人”等字眼由原来的无所谓或不在意转变为排斥;286例(84.12%)病人的睡眠质量由原来的满意转变为不满意;163例(48.94%)病人的饮食口味由原来的喜欢辛辣、重口味转变为清淡;122例(35.88%)病人的饮食喜好由原来的喜荤或喜素转变为荤素搭配。

2.5 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 116例(34.12%)病人对家人在不在身边的看法由原来的不需要或无所谓转变为十分渴望;109例(32.06%)病人的情感释放方式由原来的不愿意转变为乐意跟周边人沟通;88例(25.88%)病人与家人的相处关系由原来的紧张或有矛盾转变为和睦。

2.6 不同人口学资料对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的影响 经χ2检验,不同性别、学历、月收入、来自城镇/农村等人口学资料病人的文化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表4列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表1 不同性别的恶性肿瘤病人宗教价值观及情感表达方式的比较 例

表2 来源地不同的恶性肿瘤病人经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饮食口味及饮食喜好的比较 例

表3 不同学历的恶性肿瘤病人教育价值观及对患病的看法的比较 例

表4 不同收入水平的恶性肿瘤病人经济价值观比较 例

3 讨论

3.1 病人文化改变的原因

3.1.1 世界观的改变 61.76%的病人对患病原因的看法由命中注定转变为是由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引起,原因可能为: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相信命运,并且患病前病人很少关注肿瘤方面知识。患病住院后经过医护人员反复、通俗的解释,病人对患病的原因转向了科学、正确的认识。57.06%的病人对死亡的看法由无所谓转变为恐惧,此结果与张玉芬[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玉芬[5]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对死亡的态度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定位, 当死亡真正接近的时候,内心则十分恐惧。

3.1.2 价值观的改变 45.88%的病人看待事物由认为自己的看法最重要转变为以真理和科学最重要的理性价值观。原因可能为:医疗技术的进步;遵医行为好的病人收到的治疗效果好;肿瘤病人的存活率越来越高。科学进步带来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得病人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34.12%的病人对肿瘤的看法由原来的有效和实惠是最重要的经济价值观转变为竭尽一切力量治疗。原因可能为:2014年全民医保覆盖率超过90%,随着医保制度的落实和大病医保的实现,城镇和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且肿瘤的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也使得病人本人和家属更关注生命的可贵性。25.00%的病人的宗教价值观由不信教转变为信教,此结果与魏琳[6]的研究结果一致。魏琳认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止痛剂”或者说是“安慰剂”,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现实的生活状况。52.06%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看法由无所谓、不在乎转变为渴望接受更多与所患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因为患病后,经过医护人员对医学知识的一个普及,以及病人本人通过各种媒介主动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疾病的医学知识,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肿瘤是可以预防、治疗的,治疗过程中的很多副反应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减轻甚至避免的。这些原因激起了病人对获得健康教育知识的渴望,渴望更多的专业性健康教育与指导,此与李旭等[7]的研究结论一致。

3.1.3 生活习惯的改变 确诊为肿瘤后,40.00%的病人的作息习惯由原来的规律转变为不规律,原因可能为:住院期间同病房病人的打扰、护士半夜定点的查房与治疗;放、化疗等不良反应引起的疼痛与不适;疾病晚期所引起的剧烈癌性疼痛等:这些均可导致病人作息紊乱,昼夜节律颠倒。12.06%的病人作息由不规律转变为规律。原因可能为:疾病早期,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对疾病恶化的恐惧感,继而转变了不良的作息习惯。40.00%的病人运动减少。原因可能为:患病对病人的生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癌因性疲乏、血常规的改变以及放、化疗的副反应均会导致病人活动耐力下降,活动量减少,运动习惯改变,这一结论与刘芳等[8]的研究结论一致。32.06%的病人变得厌恶“肿瘤”“癌症”等字眼。原因可能为:肿瘤病人患病后渴望正常回归社会的欲望强烈,而“肿瘤” “癌症”等字眼不仅是死亡的代名词,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还可能会使病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异样的眼光或区别对待。84.12%的病人对睡眠质量变得不满意。原因可能为:住院环境、癌性疼痛、治疗所导致的副反应以及生理、心理其他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病人的睡眠质量,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该结论与姜永亲等[9-10]研究结论一致。48.94%的病人饮食口味由喜辛辣、重口味转变为清淡,原因可能为:湖南人的饮食习惯是无辣不欢,喜重口味。病后经过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不少病人的不良饮食习惯被纠正,口味转变为清淡。同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支持,35.88%病人饮食喜好由偏食转变为荤素搭配、少油腻。

3.1.4 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 34.12%的病人对家人在不在身边的看法由不需要或无所谓转变为十分渴望。因为肿瘤病人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对预后的未知性,增加了病人对亲情的渴望和对亲人的依赖[11]。32.06%病人的情感释放方式由不愿意转变为乐意与周边人沟通。因为肿瘤病人需要承担各方面的压力,通过与亲友沟通可以得到情感支持;与病友沟通,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也可以引起情感共鸣;与医护人员沟通,有助于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因而病人变得乐意与周围人沟通。25.88%的病人与家人的关系由紧张或有矛盾转变为和睦。可能是因为病人患病后,家属出于怜悯和内心的愧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会不断反思,对病人的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与宽恕。病人也会自我反省,更加珍惜亲情,体谅家人。家庭关系反而会因疾病的发生而改善或者更加和睦。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对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病人宗教价值观和情感释放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男性先天偏向理性思维,信教观念不如女性强,而患病后不少男性通过信教来寻找精神信仰,因而导致变化率较高。女性偏感性,情感的释放方式主要以倾诉为主,而男性则通过自我消化或者其他方式发泄。男女的情感释放方式不同,导致变化存在不同。调查还显示:来自农村或者城镇的病人在教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饮食口味、饮食喜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农村病人接触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较城镇病人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较少,因此对健康教育的渴求度更大。城镇经济条件较农村优越,医保报销比例与覆盖范围也比农村高,疾病治疗的保障强,对肿瘤治疗的经济观较农村病人更偏向于竭尽全力治疗。城镇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得居民更注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饮食口味和喜好更加注重科学营养搭配。本调查还显示:不同学历病人在对患病原因的看法上和教育价值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学历高的病人知识面更广,对患病原因的看法更科学。学历低的病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较低,对更多更通俗的健康教育渴望更强烈。本调查还显示,不同收入病人经济价值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为:收入较高者,自身支付能力强,对治疗费用的关注度不及低收入者,对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的关注性更强。

3.3 对肿瘤护理工作的启示 俗话说: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时间最长,是健康教育的主体,针对不同人群要注意因材施教,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肿瘤疾病,建立科学的观念及生活方式[12]。在对肿瘤疾病治疗的态度上,要结合病人的病情及其经济、家庭情况,尊重病人的积极态度,调适其消极态度。肿瘤病人承受的压力比其他疾病病人更大,要注意引导病人正确释放压力。女性病人感情细腻,沟通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回应;男性病人比较内敛,要注意鼓励他们多与周围人沟通,将内心压抑情绪表达出来。宗教信仰有助于肿瘤病人建立精神依靠,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尽量尊重病人的宗教习俗。总之,对于病人自身存在的阻碍疾病治疗的文化,护理人员要引导病人进行调适;对于病人自身存在的有益于疾病治疗的文化,护理人员要尊重;对于病人自身没有的但有益于治疗的文化,护理人员要引导建立。入院评估作为责任护士与病人的第一次文化接触,可帮助护士预先了解病人的文化特点,避免后期的文化尴尬及冲突。入院文化护理评估十分必要且重要,护理研究者可通过完善当前临床现存的入院评估表,在了解病人文化改变现状的基础上增加文化护理评估内容,既有益于提高病人所接受的护理质量,也可以提高临床肿瘤科护士的工作效率,推动临床护理事业的发展。

[1] Mahfouz EM,Sadek RR,Abdel-Latief WM,etal.The role of dietary and lifestyl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case control study in Minia,Egypt[J].Cent Eur J Public Health,2014,22(4):215-222.

[2] Dimeo F,Schmittel A,Fietz T,etal.Physical performance,depression,immune status and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fter treatment[J].Ann Oncol,2004,15(8):1237-1242.

[3] Willis WO.Cutural competent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J].J Per & Neo Nurs,1999,13(3):45-58.

[4] 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6-60.

[5] 张玉芬.论中国人的死亡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9.

[6] 魏琳.护士对有宗教信仰肿瘤患者认同感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8):37-40.

[7] 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8] 刘芳,姜文彬,闫琪,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35-237.

[9] 姜永亲.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78-480.

[10] 汪媛.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6(5):337-338.

[11] 陈姗,林细吟,刘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51-53.

[12] Low CA,Beckjord E,Bovbjerg DH,etal.Correlates of positive health behaviors in cancer survivors:results from the 2010 LIVESTRONG survey[J].J Psychosoc Oncol,2014,32(6):678-695.

(本文编辑李亚琴)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cultural changes in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Liu Xia,Wu Yuanyuan,Xu Ershan,et al

(School of Nursing,Nanhua University,Hunan 421001 China)

Objective:To know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cultural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after malignancy,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personnel.Methods:A total of 340 in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cultural change questionnaire for tumor patients.Results:On sleep quality,84.12% of the patients became unsatisfactory;61.76% of the patients changed their mind of disease from fate to scientific cognitions;57.06% of the patients changed their mind on death from fearlessness to fearnes;52.06% of the patients changed their living habits;52.06% of the patients changed their mind on health education from “don’t care” to “desire to”.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educational background,personal monthly income,and from urban/rural areas(P<0.01).Conclusion:Cultural changes may occur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nd clinical care workers could know about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umor patient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rough culture nursing assessment when they were hospitalized,and the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ncer care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ncer patients;cultural change;values;world outlook;living habits;affective expression;influencing factors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15BGD061。

刘霞,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421001,南华大学护理学院;吴媛媛、许尔善、段功香(通讯作者)单位:421001,南华大学护理学院;许玉春、王蓉单位: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R473.73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31.010

1009-6493(2016)11A-3878-04

2016-01-26;

2016-10-17)

引用信息 刘霞,吴媛媛,许尔善,等.临床恶性肿瘤病人文化改变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11A):3878-3881.

猜你喜欢

患病问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问卷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