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新华:千年窑韵的追寻者

2016-11-16

茶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技艺陶瓷传统

李 晖

陈新华:千年窑韵的追寻者

李晖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言:“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缶州次……”唐时,婺州窑名列全国第三,是六大青瓷窑之一。如今,金华有一位陈新华大师,以一份质朴之心专注于振兴婺州古瓷窑事业,希望重现魏晋风骨、盛唐气象。40多年来,他凭借执着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学瓷心路

爱上这一行,也许是不知不觉中的沉醉,但迈入陶瓷行业的第一步,则有着踏实的印痕。

1973年,陈新华高中毕业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开始了40多年与陶瓷“结缘”的激情生涯。

到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不久,由于厂里技术力量薄弱,陈新华作为被培养对象,和几位同事一起赴举世闻名的青瓷之都——龙泉陶瓷厂,学习现代制陶工艺。在那里,他幸运地拜师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先生,受其言传身教,得其技艺精髓。正是徐朝兴大师从当初到如今的悉心指导,让陈新华步入陶瓷烧造的“法门”并有了今天的成就,他至今一直念念不忘。回厂后,陈新华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

或许是他太幸运了,又或许是他在那时已经显示出过人的天赋,1974年,对制瓷技艺开始“入门”的陈新华受工厂委派,前往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学习陶瓷雕塑,师从傅维安、应真华、沙志迪、陈长庚等教授。1977年,陈新华再次受工厂推荐,被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录取,学习陶瓷美术设计,师从邓白、李松柴、陈淞贤、冯罗铮、高建新等教授。

左:2013年陈新华向西班牙王储费利佩(现西班牙国王)介绍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

右: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介绍婺州窑烧造技艺

陈新华的这些学瓷经历使他成为不同寻常的艺人:师承传统陶艺大师,历经了传统技艺的钻研,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就读正规美术学院,接受了学院殿堂的修炼,启发了现代艺术的创造思维。

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完美融合,让陈新华毕业回厂后的工作颇有成就,为厂里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1985年,他荣获由轻工业部颁发的“在稀土推广应用中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传承缘起

如果说,整天和泥巴打交道,不免让从城里来的陈新华产生厌烦情绪的话,那么,真正令陈新华发乎内心爱上陶瓷的,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龙泉陶瓷厂学习期间,适逢省里几位陶瓷专家在厂内调研并撰写《龙泉青瓷》一书。利用工余时间,他帮几位专家抄写书稿,边抄边读,从而知晓了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感知了青瓷的博大精深。

婺州窑的创烧起于东汉,发展于六朝。从一开始,婺州窑就以“平民”身份存在,主要烧制百姓日常所需的盆、盘、缸、壶等,但也不乏大量精细器皿和贡品。浙中一带以粉砂岩和红色粘土为主,具备很强的可塑性,工匠们根据这一特性,创造性地开发“堆塑”工艺,即在胚体捏塑雕刻出蟠龙、虎豹等形象,这成为婺州窑区别其他窑系最大的特征。由于粉砂岩土含铁量高,烧出的胎体氧化呈紫红色,为了掩饰胎色,晋朝的工匠们淘洗白色粘土,作为“化妆土”施于胚体之上,这样一来釉色就愈发显得滋润柔和。唐代,婺州窑在东晋盘口瓶、鸡首壶的基础上装饰以褐斑点彩,开发出独特的“釉下褐彩”,从而打破了青瓷素身单色的传统装饰风格,器皿从此显得凝重古朴,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唐宋时期,青中带黄、釉色细腻的婺州窑受到皇家的追捧,窑系遍布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与当时的越窑、鼎窑齐名,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到了南宋,临安的帝王们喜欢上了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元朝时朝廷又看上了景德镇的青白瓷、五彩瓷,婺州窑自然而然地冷淡了下来。

当时,其中一位叫叶宏明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在得知陈新华为金华人后,便寄语之:“年轻人,你要是将来能把你们祖宗留下来的婺州窑搞起来,那可有一辈子的学问好做啊”。此言终让陈新华心里埋下了投身瓷艺、决意恢复老祖宗的技艺——婺州窑烧制的种子。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许多技艺脱胎于婺州窑,而陈新华又从龙泉窑中拾取遗失的婺州窑基因,如此看来,是一次因缘的反哺、历史轮回的佳话。

历史重现

陈新华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婺州窑历代精品重现于世人面前。内心有了目标和追求,行动便有了方向和担当。

1999年,陈新华开始收集古代婺州窑碎瓷片、器皿,并常与一些婺州窑收藏家一起交流学习。他知道,尽管这些碎片、器皿已经残痕累累,但它终究从另一角度见证了婺州的岁月、风情和韵味,见证了婺州人如火如荼的日子。他决意去追寻、还原那曾经鲜亮的时光、鲜亮的生活、鲜亮的风采。

2000年,他开始研究婺州窑的造型、釉料配方、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并不断地进行样品试验。期间,他不断地往返于全国各地、不同窑系的陶瓷生产基地学习陶瓷制作技术和技艺,向陶瓷工艺大师和陶瓷理论专家等学习求教。

2004年,他初步将婺州窑的泥料配方、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等基本要素确定下来,并筹集了十多万元的资金,请人自制了窑炉,凭借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原有的艺术创造基础,烧制成功了大批陶胚。经过精心挑选,陈新华携53件精品赴景德镇参展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赞许,陈新华与他的婺州窑从此名声大噪。自此,他更加坚定了复兴婺州窑的决心。

为探索婺州窑传统生产与制作工艺,2004年,陈新华主持成立了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标志着古婺窑火新的传承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灰釉螭龙尊

《古婺遗韵》

婺窑灰釉双鱼儿瓶

原始青釉鸟纹盖罐

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成立后,陈新华专心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婺州窑陶瓷文化事业,踏上了恢复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和重现婺州窑风采的漫长历程。历经无数次探索,2006年10月,陈新华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作品《古婺遗韵》参加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此后,他又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类陶瓷艺术评比并获得大奖。2009年,陈新华的《传统婺州窑烧造工艺》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验收,标志着千年古婺窑火的重燃。

辛勤劳作的耕耘岁月,陈新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青瓷中青年十大名师等荣誉接踵而至。

艺术之风

陈新华点泥成金的成功,自成了婺州窑的继承者、传递者与发扬者。其创作烧制的作品,并不是复制古人的作品,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有所继承,有所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来,到现代精神生活中去。

根据历史的残缺资料,陈新华整理开发了上百款婺窑器形,且个个特色鲜明。游走其中,“新华婺州窑”风格清晰可见。

一是釉色老。他采用了中国最古老的瓷釉——草木灰釉,使得作品带有千年古韵之风。灰釉虽然釉色有些暗淡,不如白瓷青瓷那么光鲜,但灰釉沉稳,只要掌握火候,还能生出包浆,这是其它釉色所不能具备的。

二是器型大。他的作品大气、沉稳,且非常工整,单独摆设很是气派。放眼望去,其作品直径一般在四五十厘米以上,足以让其他窑系望而生畏。

三是纹饰精。他汲取了古代婺州窑的精华,采用各种古朴而繁复的纹饰,艺术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独特。如汉朝的多头鸟、唐朝的宝相花,还有连珠纹、水波纹、菱形纹等多种表现手法,纹饰交错,图案相间。

其中,陈新华对“跳刀”这一很少被提及的古陶瓷技艺的娴熟运用最让人乐道。将坯体稳稳地放在飞转的辘轳上,手执坯刀,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与坯体相切,坯刀因受特定阻力的作用,产生急促有力的跳动,断续而规律的浮雕式刻花,将其匠心赫然呈现。

灰釉贴辅首竖刻联珠纹罐

婺窑青釉器皿三组合

婺窑灰釉刻宝相花天球瓶

诚如陈新华自己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好的保护和继承传统非物质文化的方式,就是对其内涵的挖掘,审美的诠释。”鉴赏其作品,大者如婺剧豪放粗犷,精者如婺学严密细致,纤细如婺女亭亭玉立,既能感觉到千年婺州窑陶瓷作品的古风雅韵,又能领悟到现代艺术元素的鲜活灵动。

新的目标

建一座婺州窑博物馆,成为陈新华完成恢复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大目标后的又一新目标。

白墙黛瓦,一派明清之风;天井当中,两层雕梁画栋。这里就是陈新华的道场,拜时代所赐,得以在婺州窑推向复兴之路的同时,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构筑婺州窑博物馆的风格。2013年11月28日,金华婺州窑陶瓷博物馆正式开馆,人们有了近距离领略婺州窑魅力的机会。在这里,到处可见陈新华收藏的,或他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古婺州窑器皿。

博物馆入口处,由徐朝兴题的“婺窑新生,后继有人”八个大字十分显目。那里还张贴着陈新华的个人简介:“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每每有客人赞叹时,陈新华都会用手指在末行点一点,意味深长地说:“一定要在这里加上一条‘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在他看来,这远比其他头衔重要得多。

陈新华的作品被称为“文人瓷”,既呈古朴之风,又现创新之美,近年来受到陶瓷界专家的高度好评与收藏界人士的格外青睐。在今后的创作中,他将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问天》、《释儒道》等近作已经面世,之后将再创作一些接地气的以黄大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同时,积极将婺州窑推向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以争取婺州窑早日成为“国家非遗”项目。□

猜你喜欢

技艺陶瓷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