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里古镇,梨花的清香

2016-11-16顾小英

现代苏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祠堂老街梨花

黎里古镇,梨花的清香

顾小英 >>>

江苏省作协会员,吴中区作协副主席。七十年代生。作品见诸《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林》《雨花》《青春》《作品》《西湖》《文学港》等。出版诗集《唤醒》、散文集《故乡的冬天》等。

黎里,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舌尖轻轻上扬,顶住上颚,然后轻巧地送出两个发音——“黎里”:刹那,一阵幽幽的清香从齿缝里轻轻传出,齿颊生香,回韵悠长;而眼前却漫舞出一片梨花的海洋,染遍乡野。

秋阳正好,散淡地斜照在老街的石板街。游人不多,三三两两。女友阿萍,土生土长的黎里人,不但她伴着我,还叫来了她的闺蜜小王姑娘。小王姑娘脱掉了平时紧绷在身的职业装,穿一袭湖蓝色的丝绸旗袍,袅袅娜娜,是一款绝版的江南女子。

懒懒地,悠闲地,我们在老街漫步。

遂想起沈从文说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生于江南水乡的我,到过很多古镇,比如: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然而我总觉得每个古镇都是不一样的,看不够的,爱不透。

好比我喜欢黎里,亦有其独特的理由。

江南的古镇,初看貌似都一个模样,实则布局和特点还是不一样的。道理和苏州园林一样,当你置身于某个园子,当你找到了此园不同于其他园子的景致,你就真正读懂了这座园子。

那么,黎里古镇有什么特色呢?

古镇黎里,位于苏州吴江东南,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她属于一个大镇,依稀保存着很多明清和民国建筑,唐时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为江南名镇。古镇的建筑随着那条市河呈“丁”字形铺开。小桥、流水、人家;古街、老弄和石埠,典型的江南古镇风貌一览无余。老街两旁的店铺,不嘈杂,不喧哗,有些还在修整阶段。倒是那条古老的河,不疾不徐,自顾流着,宠辱不惊,看惯了千年风月,读懂了人世沧桑。一般地,每个江南古镇都会有这样一条古老的小河,这条河被冠以“市河”之称。顾名思义,这是小镇的主要交通枢纽,承载着小镇的千年文脉,像一部厚重的典籍阐述着小镇的悠久历史。

阿萍在前面领路,我们一边走,一边品尝着特色小吃。阿萍介绍说,黎里古镇有三种小吃很有名:“王记辣脚”、“阿王套肠”和“冯记油墩”。说完,便去旁边的小铺子买油墩。

“油墩”,乍听这名字很好玩,继而觉得好奇。油墩,就是一种糕团,用糯米粉包鲜肉或者豆沙,揉成团放进油锅里氽熟。我接过女友递上来的油墩,圆溜溜、黄澄澄,扁塌塌,喷香扑鼻,造型奇特。轻咬一口,外焦里糯,浓浓的鲜香溢满唇齿。眨眼间,一个壮实的油墩被平素不喜油炸食物的我消灭了大半。女友说,别看这油墩普通,做起来不容易,主要是外形要做得好看,要做得像“蒲墩”。老街上做油墩的店铺很多,外地也有做油墩的,但就数这里的“冯记油墩”最有名,最好吃。

“为什么叫油墩?”我问。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我们坐在临河的石栏边,一边吃油墩,一边听阿萍讲故事。一道普普通通的江南小吃食,因为有了传说,有了令人发挥想象的故事空间,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充满人文色彩。

女友带着我,一路闲聊,一路寻找。

阿萍说,小时候她经常和小伙伴们背着书包穿行在古镇的大街小巷,追逐嬉闹,童歌嘹亮。我们走过她小时就读的学校——黎里中心小学,看见这个由周宫傅祠堂改建的小学堂,庄严肃穆,学养深究。周宫傅祠堂祭祀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文化大革命破坏严重,如今,这里已被恢复成祠堂样貌,重建了御碑亭和驮碑神兽赑屃,添置了许多历史文物资料,成了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我们穿过祠堂,看到前面还植有几棵百年松柏和粗壮的杨柳,旁边露出一截黄砖矮墙,昔日小学堂的旧貌依稀可寻。

猜你喜欢

祠堂老街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老街谣
梁家祠堂史话
梨花之歌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梨花里的白》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