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短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1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8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钱 兵

(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金湖 21160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短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钱 兵

(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金湖 211600)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单用阿司匹林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神经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研究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波立维,临床观察时间为2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我国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制订的疗效标准对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8.86±3.8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2.35±6.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卒中症状,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

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常见于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内膜发生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动脉狭窄或血栓闭塞,进而发生脑梗死,导致栓塞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研究[1]表明,血小板增多症、抗血栓因子缺乏导致的高凝状态均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选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单用阿司匹林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神经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②发病时间<48 h;③年龄40~70岁。排除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者;②心源性脑梗死者;③既往门诊或入院治疗,2周内使用过抗凝、抗炎药物者;④并发有其他系统疾病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

1.2治疗方法。基础治疗方案[2]:常规应用胞二磷胆碱、血栓通及一般支持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首次剂量300 mg,嚼碎后服用,根据病情减量至100~200 mg,每日1次;研究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塞诺菲一圣德拉堡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83)口服,首次剂量200 mg,根据病情减量至75 mg,每日1次。临床观察时间为2周。

1.3疗效判定:①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对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价。②根据我国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制订的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判定为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改善,判定为无效。采用尼莫地平法对有效率进行评价,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00%。③记录患者血压、体温水平变化,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查头颅CT及血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研究组患者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5~69岁,平均(58.2±10.6)岁,病程10~16年,平均病程(6.8±3.5)年,单纯高血压患者2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2~68岁,平均(56.8±9.8)岁,病程9~16年,平均病程(7.2±4.2)年,单纯高血压患者19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8.86±3.8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2.35±6.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x-±s)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在脑部急性缺血事件中,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是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4]表明,血小板凝聚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发生,防止因局部缺血导致的脑部损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用药方案,但相关研究[5]显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容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寻找科学的联合用药方案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同,氯吡格雷能够对CYP450酶代谢的作用,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同时活化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共同抑制血小板的凝聚过程,结合二者的不同机制,可以更有效发挥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使梗死部位尽快恢复有效循环,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确诊的外周动脉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介入医学亦将此方案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后的治疗。国内外都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将两种药物联合,可提高抗凝效果,不仅可以减少两种药物各自的用量,也能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8.86±3.8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2.35±6.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卒中症状,利于收获更好的预后。相关研究显示,氯毗格雷长期应用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皮疹等不良反应,故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亦是本研究所观察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并未明显提高不良反应风险,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其用药安全性有待更多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卒中症状,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患者的适应证。

[1] 王芳.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 232-233.

[2] 李锐玲.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2): 5150-5151.

[3] 胡永涛.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 3653-3654.

[4] 石永芳.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46-147.

[5] 周卫连.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医药前沿,2016,6(4):65-66.

R743.3

B

1671-8194(2016)28-0180-02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