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沧拉祜人的快乐家园

2016-11-16

云南画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布朗族拉祜族澜沧

澜沧拉祜人的快乐家园

地处普洱市澜沧江西岸的澜沧县,因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门户,素有“拉祜山乡,边陲宝地”之美誉。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和中国拉祜族聚居的中心,同时还是千年万亩古茶之乡。

千年茶乡景迈山

离开惠民旅游小镇,告别超五星的柏联普洱茶庄园,一条弹石路在密林中隐没于云雾山中。茶园一片片闪现在眼前,与亚热带丛林融为一体,间或一个个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错落有致。民房为清一色的传统干栏式建筑,保留着传统的风格,古朴典雅,与这里美丽的山水和茶园交相呼应。

随着海拔上升,眼前不再是规整的现代茶园,而是和原始森林混杂的古茶林,特别是山间一片平坦的称为大平掌的地方,粗大的乔木茶树林立,已经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这里最古老的茶树种植于公元696年,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垦种植,至今茶园面积已达万亩。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它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常饮用还可防止血管硬化。只要在买茶叶时看见螃蟹脚,就能知道这是景迈茶山的纯正茶叶。

澜沧景迈山千年古茶园

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被称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景迈古茶园,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紧的地方。干百年来,不管山里发生过什么,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就注定这里是圣地,是诞生文明的地方。

布朗族的村庄翁基村,就在这片古茶林包围的半山腰上,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族人在房子外搭建的晒台上洗衣服干活,一个个布朗族生活的情景浮现眼前。村子中用竹子做成的引水槽把山上的山泉引下来,形成天然的自来水,无不显示着布朗族的智慧。到了每个村民的楼下他们都会热情地请你上楼吃一杯自制普洱茶,领你参观布朗民居。临走的时候,好客布朗族人恋恋不舍地送我们到村口,期待着我们再次到访。

车越过景迈、糯干、翁基、芒景……一个个古老的村寨,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一个个民族妙曼的身影。在景迈山上生活的人是幸福的人,呼吸着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品饮着世界上最好的茶叶,看着如画的风景。

普洱

澜沧糯福云海

边疆听歌阿里村

作家马丽华曾写过一本《西行阿里》,讲述的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人文与风景,让无数的人怀着梦想踏上西行的道路。但我这次却是前往云南西南部高山密林中的一个小村,名字同样也叫阿里,同样的西行,不一样的阿里。

翻过景迈山,才真正进入更深层次的拉祜世界,糯福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数十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拉祜人“居深山,结茅而居,狩猎采集为生,山荒则徙”,奇怪的是这里却伫立着一座基督教堂。100年前,一个叫永伟里的美国牧师来到糯福,据说他用一张牛皮欺骗了善良的拉祜人,骗得糯福后山的土地,于1922年建起了这座教堂。

永伟里在糯福取得立足之地后,建盖了建筑风格极其考究、雄伟壮观、极富特色,外观为拉祜族干栏式建筑,内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的大教堂。教堂建筑风格独特,平面布局呈纵横双十字形,无论从哪一个方位看,所有的底柱都呈一条直线,据说至尽也没有人数清有几棵底柱。

澜沧糯福阿里村老迈寨

澜沧拉祜族拿芭蕉叶当乐器

阿里在国境线上,一不留神就出国了。邦角寨的村长说,他家里盖房子,把厨房盖到缅甸去了,经边防人员劝说,才搬迁了。我开着车去往一个古朴的寨子,到了寨口突然发现房顶上插的国旗不对,赶快掉头狂奔,好悬没偷越国境。

邦角是一个僾伲人的寨子,刚刚从国境线上的山上搬下来,房子都是清一色的新农村了,没什么特色。好在人还没变,古老的服饰和僾伲文化还得以保存,特别是妇女的服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堪称华丽,精美的银饰,斑斓的刺绣、艳丽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老迈是属于拉祜族的寨子,这个寨子给人的感觉是清爽、干净,在云南农村是非常少见的。这里的房屋很古老,传统的拉祜干栏式建筑风格明显。男人们围着火塘唱歌、喝酒,女人们在晒台上织布,编织着拉祜特色的七彩跨包。

村里的扎阿和阿彬兄弟俩是远近闻名的歌手,在昆明民族村、深圳和澳门工作过,回乡以后自己组织了一个叫“猎虎组合”的演唱组,参加过青歌赛,还出了专辑。拉祜族是一个热爱芦笙的民族,拉祜男子平时随身携带,人到哪芦笙响到哪儿。吹笙打歌以乐,拉祜人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际都要跳芦笙舞。扎阿邀约了村里的青年男女为我们表演,娴熟的芦笙手、三弦手吹奏起古老动听的曲调,律动的芦笙曲调如来自心底强劲的号角,牵动着每个人,人们融入其中,沉醉其中。

渐渐地天色暗了,我也将告别阿里。歌舞中的男女们离开了村里的广场,散到小河边,芭蕉林中。阿里在我车后的夜幕里隐去。

拉祜梯田战马坡

云南梯田最有名的是红河州的哈尼梯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在山高谷深的云南各地,其实都有梯田,这次到澜沧,朋友谭春说去看拉祜族的梯田,于是就来到了战马坡村的左谷寨。

左谷寨的梯田面积不大,不像哈尼梯田那样气势磅礴,依然是顺着山脊层层而下,闪耀着秋日的金黄,为绿色的拉祜山乡染上丰收的颜色,一块块,一条条,一层层,小巧但同样美丽。

对战马坡早闻其名,是因为28年前一场7.6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的震中就在战马坡。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5秒,一道冲天的地光闪过,大地轰鸣,7.6级强烈地震,从澜沧县竹塘乡战马坡村一带地下13公里处迸发出来,顷刻之间,方圆几百公里的大地狂暴的颠簸起来,几十秒之内,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路断桥毁、电断灯灭、人员伤亡、生灵涂炭。28年过去了,走进战马坡村的左谷寨,这里却是一片安宁,拉祜人民幸福生活着,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到来。除了层层梯田的水稻,这里还发展了茶叶、咖啡、蚕桑、坚果等产业,脱贫致富不是梦想。

我们到来的时候,村里人都在田里劳作着。

普洱今年雨水多,稻谷熟了就要抢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到田里,分工合作,以最快的速度收割、打谷,然后运回村里。在我们的眼中,一块块金色的田地,瞬间就露出了大地的本色。老人拿着酒,一块块田地走过去,让劳作的人们,不分男女,都来上一杯,“舒经活血吧”!在她们的眼中,这应该是一种快乐的常态。

休息的时间到了,人们在田间席地坐下。这时音乐响了起来,记得有部电影叫《芦笙恋歌》吗?电影里面的插曲一定听过:“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啊永远在我的身旁”。拉祜人离不开芦笙,无论走到哪里,一有闲暇,吹起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丝毫没有了劳动的疲乏。这是劳动的号子,还是丰收的赞歌,也许在拉祜人的心中,快乐永远是第一位的。

南国牧场迷谷吗

澜沧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无所不在的茶山。但在澜沧县的竹塘乡,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雨后初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青草味,放眼看去,整个山坡上绿草如茵,9月的迷谷吗牧场,呈现出一派北国大草原的风光。面积2万余亩的山坡已被臂形草、狗尾草、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覆盖,一蓬蓬狗尾草随风摇曳,紫色苜蓿花星星点点,万亩草场展现出另类拉祜山乡秀美山川。

一说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自然会想起北方那些辽阔的草原。即便是云南,高原草场、草山也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北高海拔的冷凉之地。但在澜沧这个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地方,却出现了山峦连绵起伏,广阔而又坦荡,博大而又柔美,苍茫而又深厚,空寂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场,不由得令我感到惊叹。

清晨的云海刚刚散去,晨雾中传来一曲悠扬的歌声,伴着阵阵的吆喝。山脚下的牧场中涌出数百头黄牛,沿着山脊缓缓向草山走来。策马扬鞭的拉祜牧人,时而在牛群中闪现,他们似乎不是在放牧,而是在放纵快乐的心灵,男声高昂,女声清脆,一首首情歌在山野间飘荡,伴随着牛铃与马蹄声。清湛辽远的蓝天中覆盖着几朵悠悠白云,柔和连绵的山峦,芳草如茵的草甸,如阳光下金色的牛群,秋日的草山,如同一幅巨大的画铺展在天地间,绿得纯粹,绿得渺远,一碧万顷的草色铺开绿绸般的绒毯,在牧人身后连绵逶迤。

在澜沧县的竹塘乡,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雨后初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青草味,放眼看去,整个山坡上绿草如茵,9月的迷谷吗牧场,呈现出一派北国大草原的风光。

草场的尽头是“小庐山”,山势峨峨,千姿百态。据传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外国人为了掠夺这里的资源,派军队占据了“小庐山”。当地人民为了保卫家乡,与外国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外国军队对当地百姓残酷镇压,还抢走了16个少女要带走。16个少女誓死不从,一个个哭成了泪人,最后化作了16座山峰,永远守候在家乡,这就是今天的“小庐山”16峰。16座峰,云海、奇峰、石像构成的独特景致,置身山中,感受最大的是,那里的雨雾多,雨雾犹如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时而将山峰装点,时而将山峰隐藏。“小庐山”一直是进入阿佤山的门户,人们来到这里,就仿佛走入另一个世界,云雾奇峰背后隐藏着神秘的阿佤山。现在去往佤山西盟的公路已经改道,但这条老路仍然保存,沿途的风景宛如数十年前一般,一直未有改变。

猜你喜欢

布朗族拉祜族澜沧
布朗族民歌
《寻美澜沧之拉祜老妪》《美丽孟连之盛装》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万象 即将投入中老铁路动态检测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少数民族音乐
走进布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