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阿凡达》的生态文艺观

2016-11-15冯思诗

新闻爱好者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凡达

冯思诗

【摘要】3D电影《阿凡达》已成为电影史的经典作品,它为观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展示了导演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学界和影评界较普遍认为该片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经典好莱坞式戏剧结构的典型之作,而忽视了《阿凡达》所传达的生态观念。该影片以一种生态焦虑状态展开,以潘朵拉星球的完美憧憬为参照传递了对地球环境的生态忧患,试图重塑人类生态信仰,体现了对生活、科学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自然的探索与追问精神。

【关键词】《阿凡达》;生态憧憬;生态忧患;生态信仰

近年来,生态文艺以其对环境问题的探讨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生态文艺即“自然写作”“环境艺术”,主要考察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环境生态问题等。电影《阿凡达》以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对“天人合一”信仰的崇敬以及拯救大地的呼吁在众多高科技电影中脱颖而出。虽然《阿凡达》的上映,成为当年文化的一个热点,也引起了纷繁的讨论:如色彩、画面、意境的异彩纷呈,文化幻想与审美相结合、以及3D电影技术的运用,等等,但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生态文艺角度,从人物造型设置及传达出的生态观切入,关注影片中自然和生命的纠缠关系,以生态利益和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为重点探索导演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索和影片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理想。

一、“生态憧憬”:动植物造型设置

《阿凡达》的故事在潘朵拉星球上一种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展开,影片表面是荒诞怪异的动植物和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实则是导演对生态和谐的憧憬,本质上是在揭露批判反生态行为,呼唤观影者生态意识的觉醒。宏大的3D梦幻场景并没有淹没影片本身的饱满故事结构。除了展现好莱坞领先全球的电影制作技术之外,还传播了根植于电影背后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传达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以及对生命观的思索,这也正是导演独特生命观体验的表达。具体而言,影片《阿凡达》体现了自然和生命的纠缠,凸显并强调了动植物的不可破坏性,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对观影者而言,潘朵拉星球是迥异的新世界,奇特物种数目繁多:装满花蜜的各色花朵、巨大花瓣盛满露水供人饮用,“树精灵”在空中飘浮……动物有会旋转飞行的“蜥蜴”、可当坐骑的长颈马、霸王飞龙等。潘朵拉星球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导演亲自设计,原型是其在深海探险时所见。这些动植物融合了地球现有生物与已灭迹的远古生物的特点,杂糅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传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敬、生命的自我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方式新理念的思考。更进一步说,《阿凡达》传达的生态憧憬在表达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思索和对大自然奇妙博大的赞叹时,贯穿始终的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观。《阿凡达》中别具一格的动植物造型设置成为这部电影独特的语言符号,充分体现了电影团队整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我们看到蓝色就会想到纳威人,看到珊瑚和水母就会想到潘朵拉星球的植物。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如果要想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1]电影技术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再加上导演丰富的经验积累,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探索和思考,造就了电影《阿凡达》的唯美意境。观影者在享受奇妙的画面、赞叹独特的故事时,也被强烈的画面所冲击,触发自己对周遭环境、大自然、生命个体的反思。

但影片并没有仅仅流于奇异的画面呈现,而是试图讲述一个沉重的生态主题故事:潘朵拉星球完美的生态系统即将因为地球人的入侵而被破坏。以帕克为代表的地球人大肆进攻潘朵拉星球,试图侵占其稀有矿产。他们为了谋取利益、满足贪欲而漠视自然与生命,无视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固有联系,以世界主人的姿态凌驾于万物之上。“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形式都不能纯粹自主地存在,它们在分子水平上是与一切宇宙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这个星球的生命维持系统受到贪婪的破坏,……这种想法预示了放纵的进步,这个进步带来了人类的苦难和一颗受伤的星球。”[2]帕克和上校是贪婪的地球人的代表,他们把人类居住的地球毁灭后,还要把尖利的爪牙伸到潘朵拉星球上。这一故事框架其实传达了人类贪婪和生态危机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类与自然间的紧张关系。

总之,为表现生命和自然的和谐,影片对动植物的特殊构建除了是导演自身对生命的一种探索外,也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一种对比否定。《阿凡达》特殊的动植物造型设置传达了导演对生态和谐的憧憬,并借此呼吁观影者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停止无度索取。

二、生态忧患:人物造型设置

《阿凡达》传达给观影者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生态忧患”,即战争、掠夺、污染等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发生强烈冲突,甚至已经危及人类生存。这种忧患意识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展开的。

电影《阿凡达》给观众构建了三类人群形象:一是天空人(即地球人);二是土著纳威人(潘朵拉星球人);三是人类DNA与纳威人DNA结合的新种族,例如男主角杰克·萨利。这三个人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纳威人与潘朵拉星球的共生共荣和新种族“阿凡达”保护星球的努力与天空人对潘朵拉星球的肆意破坏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影片是绘声绘影的紧张故事,实则在传达强烈的忧患意识:人类必须正视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及其引起的文明衰微,应该自我反思,停止向大自然的无度索取。

《阿凡达》中纳威人是一类更为高级的智慧生物,高三米,有长辫子和尾巴,全身布满蓝色带状条纹,眼睛金黄色,精灵尖耳,面部大量荧光点。这种外形具有重要的实际用途:长辫末端类似人类神经末梢,可心念操控其他动物,或是与植物直接沟通。纳威人外型比地球人及新种族都更理想化:更高、更快、更灵敏、更能较好地融入周遭环境,并能互利共生。纳威人的造型、技能设置并非导演心血来潮或者哗众取宠,而是别出心裁,这种别致的外型使得纳威人能够凭借自身的各种优势较好地生存繁衍,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纳威人与动物、花草树木的心灵相通,并不简单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导演借潘朵拉星球人群的状态阐释自己对人类(地球人)的强烈期望,希望人类能够像纳威人一样去感知大自然,停止蛮横的索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与纳威人形成对比的是以男主角杰克·萨利为代表的第三类人群——“阿凡达”。“阿凡达”是地球人DNA和纳威人DNA结合生成的特殊人类,外貌近乎纳威人。这个人物的外型颇值得深思:作为“化身”的结合体,杰克在外型上不同于纳威人,其行为习惯技能属于地球人的属性,并不适合于潘朵拉星球。电影中以杰克为代表的“阿凡达”在纳威人面前是无助的、弱小的,需要借助学习他们的技能才能生存。这个人物可看作是导演对其立场的强调:地球人未必是一切之主宰,万物平等共生,并皆有其法则。而为与潘朵拉星球人和平共处,杰克来到潘朵拉星球,学会了在丛林中辨认方向、区分植物、使用辫梢沟通、驾驭巨兽飞翔等。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使得杰克在面对潘朵拉星球上的植物时非常兴奋,迫切希望去了解未知事物。在面对纳威公主奈蒂莉时,杰克就像小孩子一样,仔细、认真地学习潘朵拉星球的一切。他跟着女主人公——纳威人奈蒂莉学习生存手段:在树干上行走,在丛林中跳跃攀援,渴了就喝花瓣里的水,困了就睡在吊床里,骑着长颈马飞驰,跨上斑溪兽飞翔。这些正是导演本人想要探索的。影片中,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也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人类已经逐渐失去了纳威人那种与自然相互感知的能力。借此,导演呼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也应倾听万物的声音,用心灵去感知我们的星球。影片最后地球人失败的结局体现了导演深深的生态忧患意识:人类如若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继续破坏大自然的法则,必将受其惩罚,自食苦果。

影片中的反面角色无疑是地球人了。以工程师帕克为代表的采矿公司和以上校为代表的军队被设置成反面力量。帕克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也是“阿凡达”计划的核心人物。他认为潘朵拉星球的纳威人是资源开采的阻碍,所以大肆采用武力对待纳威人,并发动战争,试图屠杀灭绝纳威人,对其珍贵矿产资源肆意大量掠夺。影片再一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纳威人与地球人对待生命、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以纳威人奈蒂莉的尊重生命和帕克的大肆屠杀做对比:奈蒂莉救了和毒狼搏杀的杰克,却说杰克“像孩子一样愚昧”,为死去的毒狼念悼词。受感召的杰克后来也学着为被杀死的鹿哀悼:“我听到了兄弟,我很感谢你的付出,你的精神将回归伊娃,重新再来,肉体将在这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通过奈蒂莉向死去的生命的祷告,杰克也体验到了所有生命的价值,以及尊重生命的意识。影片通过主人公杰克的情感态度变化清晰地传达了这一理念。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尊重自然:生命是自然赋予的,自有其独特的轨迹,破坏这种轨迹就是破坏大自然的法则。在这个意义上,帕克等人代表的地球人对纳威人的迫害不仅是对生命的轻视,也是对大自然法则的无视。在对生态环境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对比中,影片强调的仍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总之,《阿凡达》中人物的造型设置,不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实际功用方面,都体现了潘朵拉星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导演对地球的生态忧患意识。借此,电影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停止无度索取,肆意破坏。纳威人的胜利代表了电影的一个主题:自然主义的智慧远远优于人类所谓的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成为敝屣被拉下神坛。

三、生态信仰:“天人合一”理念

《阿凡达》还传递了一种类似“乌托邦”的生态信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首先表现为纳威人与潘朵拉星球动植物的互相尊重、心灵沟通、共生共荣。在杰克驯服斑溪兽时,影片明确提出“心念合一”价值观,即动物只服从于其认可的“人”作为自己的主人,“人”内心的想法必须得到“动物”的认可,才有可能使动物忠心。鞭打和武力被摒弃,“交流”“沟通”被置于重要位置,这是一种关于心灵沟通、认同的价值观。人和动物紧密联系,彼此相互尊重、互为依靠,使潘朵拉星球成为和谐的生命之网,生死与共,各类生物才能于紧要关头服从伊娃的召唤,集体反击,从而打败入侵者。正如女主人公奈蒂莉说的那样:“我们相信跟森林之间的永恒承诺,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就像从大自然界来的一样,总有回归的一天……”而万物皆有生命也是纳威人信奉的准则:万物有灵性,一棵树与一块石头一样都有价值,动物、植物、山水、石块都和纳威人一样有自己的意志和循环的规律,都是神圣的。同样,这也是导演要通过纳威人要说的话,以此唤醒麻木的人类对生命、对自然、对一切我们看不到的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如纪录片《深海挑战》中说的那样:“每一次的这种相遇,都是海洋的赠礼,我心存感激,我感受到大自然强大的想象力,比我们的想象力大多了。”《阿凡达》中所呈现的生命宝贵、自然的重要性、宇宙间万物联系的不可破坏性,以及对生命的敬重等,这些也都暗合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还要求先拯救人类失衡的灵魂,进而拯救衰败的自然。影片中一个关键细节是纳威人对“圣母伊娃”的敬拜。伊娃是所有潘朵拉星球纳威人的母亲,她能给予纳威人一切、了解纳威人的一切,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唯一的信仰。纳威人可以将“触须”与“灵魂树”相连,来与其祖先“圣母伊娃”互通思想。“灵魂树”成了他们平等和谐的媒介。影片中不断强调一种对比——纳威人对圣母的崇拜和地球人对伊娃的摧残,这是在说明人类的入侵表面上是为获取矿产,实则是摧毁一个族群、一种信仰。而且这种摧毁是强制性的、不公平的,是强势对弱小的欺凌。毁灭伊娃、毁灭信仰的基石,即毁灭潘朵拉星球之全部。生命个体一旦失去“圣母伊娃”,就无法沟通,无法“天人合一”,地球人对潘朵拉星球的殖民意图本身就有将信仰、思想和自由等人类灵魂毁灭的内涵,所以《阿凡达》讲述的不仅仅是矿产利益问题,更是尊严、记忆、信仰、生活方式等人类内在问题,即生命的独立性问题。这应该是《阿凡达》的导演要传达给观众最重要的东西。

总之,电影《阿凡达》通过人类与纳威人的较量,清晰地传达了一种尊重自然法则、敬畏生命个体(包括生命、信仰、尊严等),自然与生命个体和谐共存才能生命充盈的“天人合一”价值观念。

三、结语

《阿凡达》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先进的3D技术,紧张鲜活的情节设计、神奇瑰丽的美术设计、神秘未知的想象力等。但本片的鲜明特色是其生态文化内涵,即对生活、生命、自然的探索精神,既讲述了对生态和谐的追寻、思索,更传递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天人合一”理想生态环境的想象以及对人类、地球整体命运的思考,这也许是本片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3.

[2]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M].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阿凡达
卡梅隆暗示《阿凡达3》要拍“内战”
调查
《阿凡达:水之道》发布IMAX版海报 12·16中美同步上映
重返阿凡达
《阿凡达》续集放弃高帧率拍摄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阿凡达2》开机日期敲定8月15日
“阿凡达”机器人成真
“阿凡达”不是梦 人工智能或实现“蜂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