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梓倩 声音收集者的所见即所听与所见非所听

2016-11-15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张梓录音机炒菜

跟张梓倩聊天的时候,耳朵里面听到的是“梆梆梆梆”转拨浪鼓的声音,好像用语言去形容声音很难,虽然有那么多象声词。张解释说,那不是拨浪鼓的声音,它来自你身后的这个视频,这是我们和学生做的篆刻, 是邱志杰老师拓碑的声音。身后有一台电视机,碑上的文字在画面中浅浅的飘着,被这样一说,“梆梆梆梆”的拨浪鼓声便还原成拓碑的声音,密集又持久,是艺术家细细碎碎的劳动。

这是金杜艺术中心多媒体展览「不足为外人道也」展览的一部分,「不足为外人道也」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讲师、著名声音艺术家张梓倩联合策划。

"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以讨论乌托邦是否真实存在,并延伸至现有叙事模式对于历史真相混淆。依据空间的商业环境做了设定。气味和声音都是展览的线索。印象很深刻的是学生们用抖筛子形成海水的声音,拿铃鼓跟豆子敲击,一滴两滴三滴雨水敲击就出来了。这是张梓倩留给学生的一堂作业——探索不同材料的声音的可能性。

张梓倩随身会带着一个索尼数码录音机,她会把自己感兴趣的声音收录到录音机里面去,她一直说,“实验性很重要”,“在实验当中不断去组织和思考可能”。她也说,跟她一样这一辈子玩玩这个,很好!她有一点像一只勤勉的蜜蜂,好像距离她的理想——科技艺术越来越近了。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张梓倩

Q:在声音艺术的领域,声音和影像一定要在一起么?

A:声音和影像未必要在一起,也并不一定要有声音,还有一批艺术家,以听美术馆、听空间感知空间的关系。可以所见即所听,所见非所听,还是个人选择表达的可能性,未必都能看见或者都能听见。可能产生幻听。

Q:你有想过这些声音作品的保存么?

A:我没有想过要卖,也没有想过这些艺术品要保留,这可能跟我在剧场工作有关系,我认为演出本身是没有办法保存的。我们在网络上的间接经验,永远抵不上我坐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演出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保存。

Q:你用你的录音机录什么?

A:我录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我们呆着的空间的声音,这涉及到你怎么去聆听环境的问题。同样是一栋银行的大楼,在东三环的北边,在今天这样的天气里面跟它在雾霾天听起来肯定是不一样的,早上九点听起来跟中午十二点听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的学习范畴当中,有两种说法,即作为“声音风景”对于一个地方的声音环境的采集以及再创做。把这些东西采集完来作为声音生态学研究,在上学的时候是必须要学的内容。

Q:声音的选择跟自己的喜好有关联么?

A: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

我喜欢好吃的好玩的,但是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比如今早到现在我就剩下喝水的时间了。

说到好吃的,炒菜的声音未必有趣,炒菜的频谱有点宽,炒菜的声音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做成作品就很难,单纯呈现炒菜的声音而你闻不到气味的时候,光听到声音的时候没有跟相关的作品相结合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无聊。

纯粹聆听的经验不是不美好,但很容易落到老的槽厩里面去,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Tips

张梓倩:

艺术家,毕业于英国伦敦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音响设计师。对不同声音材料的新组织方式和当代剧场的戏剧构作和声音设计颇有建树,作品常见于各大艺术节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伦敦Dance Umbrella舞蹈节、柏林舞蹈节、巴黎之秋艺术节、香港艺术节等。

猜你喜欢

张梓录音机炒菜
第一次炒菜
作文如炒菜
录音机里的旧时光
张梓瑜: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妈妈的同学会
贝壳
炒菜放盐时间有讲究
张梓澳
外卖小哥炒菜,是赞还是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