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艺术特征探析

2016-11-15胡帅

歌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织体歌德大调

●胡帅

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艺术特征探析

●胡帅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在1795-1796年间,为歌德的诗《五月之歌》谱曲,创作了同名抒情歌曲《五月之歌》,此曲是二部曲式结构,符合古典曲式结构的结构特征,在旋律上多以级进为主,调性上开始于bE大调,并在bE大调上平稳进行,钢琴伴奏上多以柱式和弦为主,旋律与歌词配合密切,表达了对自然和爱情的赞美之情。

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曲式结构;创作特征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创作德国艺术歌曲的先驱作曲家,毕生作有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的独唱歌曲、咏叹调和合唱歌曲将近一百首。贝多芬创作的歌曲《五月之歌》,是他专门为歌德的诗谱写的抒情歌曲。在同一时期贝多芬在为奥地利作曲家乌姆劳夫的歌唱剧《美丽的女鞋匠》中的两首咏叹调重新作曲的时候,就将《五月之歌》的曲调运用到第一首咏叹调《啊,这样的生活》中。主要通过对《五月之歌》的整体曲式结构、旋律创作特征和伴奏创作特征几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简析。

一、歌德的诗与贝多芬抒情歌曲《五月之歌》

(一)歌德的诗《五月之歌》

歌德在1770年10月偕友人同去塞森海姆村访问乡村牧师布里翁时,爱上了他的次女弗里德里凯。1771年5月,歌德和弗里德里凯一同在塞森海姆村道上散步时感到春光明媚,诗兴大发,于是便写了这首充满赞美自然和爱情之意的诗《五月之歌》。歌德的抒情诗分九节,每节四行,贝多芬在1795—1796年间,把它谱写成一首包含三节歌的分节歌,每节歌是一个二部曲式,包含原诗的三节歌词。其歌词如下:

大自然多么明净美妙!阳光普照中,草地含笑!每一棵树上花开似锦,树丛里传来鸟鸣嘤嘤。每一个人都心花怒放:大地呀太阳,幸福欢畅!

爱情呀爱情,美如黄金。又像山顶上一片朝云!祝福你,空气清新的原野,花香扑鼻的广阔世界。姑娘呀姑娘,我真爱你,你秋波一转充满爱意!

像云雀喜欢在空中歌唱,像朝花喜欢国色天香,我爱你爱得热血沸腾,是你给我勇气、欢乐和青春,为我高唱新歌舞翩跹。愿你永远爱我,幸福无边,愿你永远爱我,幸福无边,愿你永远爱我,幸福无边!

该诗作于歌德同心仪女子散步之时,充满了对自然和爱情的赞美,将对爱情和未来的憧憬融入到春景之中,前两段歌词通过“花开”“鸟鸣”“朝云”“原野”等美景描写春色的美好,最后一段则是直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最后“愿你永远爱我,幸福无边”,重复了三遍,强调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渴望之情。

(二)贝多芬的抒情歌曲《五月之歌》

贝多芬曾多次为歌德的诗谱曲,例如他的《土拨鼠》,就是为歌德的诗《普伦德斯魏伦节场》中一首幽默风趣的诗谱曲的,还有他的作品编号为83号的三首抒情歌曲《悲中有喜》《思恋》和《彩绘的花带》也都是根据歌德的诗谱曲而来。

在1795-1796年间,贝多芬为歌德的诗《五月之歌》谱曲,创作了同名抒情歌曲《五月之歌》。1805年时与其他七首歌曲一起在维也纳结集出版,编为作品第52号,《五月之歌》是其中的第四首。苏夏在《歌曲写作读本》中提到过:“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结构体……作曲者自己去找喜爱的歌词,通过它把自己的激情表达出来。”①苏夏:《歌曲写作读本》,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贝多芬正是用自己对歌德诗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创作手法,将情感表达出来。他用"Allegro"的速度表达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词曲之间多用一字对一个四分音符和一字对两个八分音符两种方法,用紧蹙的音符表达在欣赏自然美景和面对自己爱慕之人时内心的激动之情。

二、贝多芬《五月之歌》曲式结构特征

贝多芬《五月之歌》整体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前两部分为重复的关系,第三部分与前两段略有不同,由ABB'结构变为ABC结构,从属结构(即引子、间奏和尾声部分)穿插在基本结构中间,一种出现了4次,其整体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贝多芬《五月之歌》整体曲式结构图示

此曲歌词共分为三个段落,自然旋律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无论是旋律、伴奏还是调性均呈重复的关系,且结构方整,每个乐段可分为两个乐句,且每个乐句4小节,调性上开始于bE大调,在A段结束的时候转向bB大调,之后在B段开始的时候又转回bE大调,第二部分也是如此;第三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段组成的多段并列曲式结构,其中C段由3个乐句构成,其三句虽然旋律不同,但同一句歌词重复三次,强调了乐曲的结构,并增强了情绪上的表达。

三、贝多芬《五月之歌》创作特征

每一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力都能从作曲家的创作的旋律中表现出来,如果说歌词是表达音乐情绪的直接手段,那旋律线条的起伏与伴奏织体的配合就是渲染气氛的间接手段,歌词与旋律在同一首歌曲中各有作用,又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共同为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服务。下文将通过旋律的创作和钢琴伴奏织体的创作两个方面,浅析贝多芬《五月之歌》的艺术特征。

(一)旋律的创作特点

乐曲的第一部分从第15小节进入,一直到38小节才结束。这一部分具有呈示性的特点,音乐情绪较为稳定,描绘了春日大自然的美好,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区,在小字一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e这一个八度中级进进行,它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开始于主调bE大调,两个乐句分别停在主调的半终止上,和bB大调的全终止上;其后B段和B1两段也是如此,上下两句分别停留在主调的半终止和全终止上。旋律上从弱拍上开始,多以级进为主,旋律平稳进行,旋律的级进加上始终在大调式上进行往往表现出乐曲情绪上的安逸与平静,这与歌词描述的情绪相同。

谱例1《五月之歌》15-22小节第一部分A乐段旋律

第二乐段虽然旋律上仍以级进为主,调性上在bE大调上平稳进行,开始于bE大调,c句结束在bE大调的半终止上,d句结束在bE大调的全终止上,并整体重复一次。

谱例2《五月之歌》23-30小节第一部分B乐段旋律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无论在旋律、和声还是伴奏上都基本相似,但由于歌词上表现的情绪更加欢快,因此渲染的气氛更加的积极向上。乐曲的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个乐段,由4+4+4结构的三个乐句构成,旋律上三个乐句虽然各不相同,但歌词却是同一句,强调了一种愿望,就是歌词中所描述的“愿你永远爱我,幸福无边”,也是全曲的高潮之处。调性上始终在bE大调上平稳进行,每个乐句都结束在主调的主和弦上,似乎又在强调和巩固乐曲的结束。

谱例3《五月之歌》109-120小节第三部分C乐段旋律

(二)钢琴伴奏的特点

1.从属结构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

引子部分共14小节,歌曲开始从主调bE大调的四级和弦开始,右手旋律从弱拍开始,材料上与基本部分A段旋律相同,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主题旋律的出现,起着奠定全曲基调和气氛的作用。而左手伴奏织体从第2小节强拍开始,采用分解和弦的织体形态,与右手旋律形成同时级进下行旋律,直到第9小节,右手歌曲旋律消失,完全采用与左手伴奏织体一对一的连续的八分音符的进行。

谱例4《五月之歌》1-4小节引子部分

整曲间奏可以分为两个,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和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各有一个13小节的间奏,这两个间奏都开始于bE大调的属和弦,通过右手2个十六分音符和左手分解和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平稳的结束在bE大调的主和弦。

谱例5《五月之歌》39-51小节间奏部分

尾声部分只有短短的5小节,在整部作品即将结束的时候,和声上以连续两次D-T的进行,结束在bE大调的主和弦上。

谱例6《五月之歌》121-125小节尾声部分

2.基本结构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

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贝多芬在作品的前两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前半段均采用重叠型伴奏,即伴奏中的旋律声部自始至终伴随歌曲旋律,伴奏音型上采用的音型与从属部分不同,多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增加乐曲的力度与厚度。

谱例7《五月之歌》第一部分15-18小节

直到第三部分的C乐段,伴奏织体才出现了变化,不再与旋律重复进行,而是用和弦来塑造伴奏织体本身的性格,加强情绪的表达。到了17小节,间奏部分的伴奏织体重新出现,也预示着整首乐曲即将结束。也正因如此的改变,才使得我们并没有感到乐曲的单调和乏味,原因在于高音旋律的变化以及歌词的变化甚至还有和弦的变换和和声流动使它们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整体和弦材料使用上来看,作曲家主要使用的是平时常见的传统和弦,且大多结束于主调bE大调的属和弦和主和弦上,但简单的和弦却表达了不简单的歌曲韵味。

四、结语

贝多芬的《五月之歌》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作品,此时他的作品还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幻想,正如同歌德的诗中所描述的一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充分的表现在整个作品中。综上所述,通过对贝多芬《五月之歌》的整体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结构,且第一部分整体重复一次,但歌词发生改变,整曲的高潮出现在第三部分,不仅旋律发生较大的改变,就连伴奏织体与歌词也与前面大不相同,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诗中歌德的情感,以此分析其整首作品的艺术特征。

[1]钱仁康.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钱亦平,邹彦.音乐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胡帅,烟台南山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织体歌德大调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歌德的书
G大调随想曲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我要歌德的书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