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远明清古桥梁概说

2016-11-15吴平贞

客家文博 2016年1期
关键词:清远市古桥拱桥

吴平贞



清远明清古桥梁概说

吴平贞

清远现存明清时期古桥梁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但目前对清远古桥梁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对古桥梁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本文试从清远明清古桥梁的分布、分类和特色等几个点切入,通过对古桥梁的现状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见解,以促进清远古桥梁的研究、开发和保护。

清远 明清古桥梁 文物保护

清远地处广东省中北部,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是一个开发较早的岭南古邑。秦代定名为冽江县,汉改为中宿县,隋改为清远县[1]广东文物概况委员会主编. 广东文化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364.。198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为地级市。现下辖清城区、清新区、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清远幅员广阔,是粤、湘、桂三省通衢之地。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貌,其中山地占40%左右[2]《清远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清远市志(1988—2003)(上、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清远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构筑出形式各异的古桥梁和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成为有“清香溢远”美誉的清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清远明清古桥梁的分布和分类

(一)分布

桥与梁属同义异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桥,水梁也。从木,桥声”“梁,水桥也,慈宁宫木水,刃声”。清代段玉裁在《段氏说文解字》中“梁”字注为“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我国最早的桥梁记载,出现在文献《水经注·漳水》:“衡漳之北经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许慎注:巨桥乃“钜鹿之桥也”,可见夏商周三代之间,已不乏有名的大桥。

清远属岭南地区,坐落于五岭脚下。地势多变,既有山高水激、谷深崖陡的峻岭地带,又有江南水乡河汊纵横的平缓盆地。其桥梁建筑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依势而筑,形成了岭南特色的古桥梁结构。据清远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明清时期的古桥梁有120座,除4座被毁之外,现存116座,占了清远古桥梁总数的81.69%。它们或跨越县市区域河流之上,或横卧在乡村田野的沟汊溪流之间。按分布行政地区划分,其中清城区8座、清新区8座、英德市54座、连州市24座、佛冈县2座、阳山县16座、连南瑶族自治县3座、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座。详见附表。

(二)分类

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清远的先民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在桥梁的设计与结构上,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建造了既有传统风格又具地域特色的古桥梁。清远现存的116座明清古桥梁,据其特征可划分为梁桥、拱桥、梁拱混合桥和廊桥(风雨桥)等四个类型。详见附表。

1、 梁桥

梁桥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清远现存的明清时期梁桥有31座,分布情况如附表。这些梁桥均为石质,但石料的质地有所区别,均为当地所产。有红砂岩、花岗岩、青麻岩等。从桥的结构观察,长短不一,大小有别;宽窄不等,高低有异。按墩、跨数量来划分,则有单跨、一墩二跨、二墩三跨、三墩四跨、四墩五跨、五墩六跨、七墩八跨、八墩九跨、九墩十跨等几种形式,其中二跨和三跨数量最多,分别为8座和9座,其他多为1座,仅有的2座单跨桥,都是在拱桥损坏后补修而成的。由此判断清远明清的古桥梁不建单跨式,与其相反的则是有大量的单孔拱桥;从宽窄桥面观察,则有单条石梁或双条、三条、四条石梁相拼而成等几种情况。英德的何公桥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何公桥位于英德市英城街道办事处的城南居委何公坑口,是英德目前保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梁桥。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因郡守何智茂建而得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何世沦重建。桥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向通往人民路,西南向通往电街。水流上游为西北,下游为东南,用石材跨建在河道上方,为半圆形双孔桥,全桥均用石灰岩石打制成条砌筑而成;桥面用青石板纵向平铺。为方便交通,1962年在桥上建有三米高的双跨石梁桥,桥全长约30.48米、宽6米、拱跨8.2米;桥边砌水泥石米柱护栏。

何公桥虽经多次重修,但由于桥面水位很低,常被水淹浸,阻隔行人。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桥面上增建一层新桥面,使何公桥分为上下两层。现在上层为交通要道,既可行人,亦可通车,成了一条重要的桥梁。1991年11月何公桥被评为英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1 何公桥全貌

2、拱桥

拱桥是桥梁的另一种基本形式,起源于自然界天生的桥梁中,以拱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最早出现的拱桥是约在东汉的石拱桥。到了明清两代,长大石拱桥已是不足为奇[3]唐寰澄编著.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1.。

清远明清拱桥数量较多,且类型多样。按材质来分,主要是石拱桥;按照拱的数量来划分,则有单拱桥、双拱桥、三拱桥、五拱桥、七拱桥等。究其原因,材料应与当地百姓就地取材有关,“闽中南粤东等地,质地坚硬的花岗石遍布山野,因而历代所建石梁、石拱桥比比皆是”[4]项海帆、潘洪萱、张圣城、范立础 编著.中国桥梁史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9.,而桥拱数量的多少,则与桥梁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若桥梁是横跨在一条大河上,则应考虑其长度和承重等因素来布置桥拱;若桥梁是在两条狭窄的山涧上,则只需一拱或二拱就可达到行便的目的。清城区的普济桥是这类桥梁的代表。普济桥位于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浸潭社区居委会芦苞围的滨江河上。桥呈东北—西南走向,上游西北,下游东南。桥面全长98米、宽5.1米,为八墩九孔石拱桥。采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青砖垒筑桥礅,尖形分水嘴;九孔分前后三小孔,中间三大孔,大孔跨13.3米,小孔跨8米。原为两头低中间高的倒马鞍形,桥两侧为麻石桥栏,上有石质狮子四对和石质童男童女像两对(已遗失),东北与西南端各有十三级石阶登桥。两边桥头各有一副石刻对联,其中东边桥头对联曰:“当路难逢中立客,知君原是过来人。”西边桥头对联曰:“大前程终难驻足,好晚景及早回头。”据说,此对联为清代举人陈谟所撰,惜现已被毁。普济桥建成后的第二年(1885)夏天,滨江河山洪暴发,冲坍了普济桥东面的第一二孔。次年修复,此后再无损毁。1995年,普济桥被公布为清新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2 普济桥

3、梁拱混合桥

这类桥数量较少,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它是由梁桥与拱桥相连接构成的一种特殊桥梁形式。梁桥降低了桥的高度,而拱桥则上可行人,下能使较高的舟船顺利通行。位于英德市青塘镇牛塘村东灵庙附近的“牛墟塘拱桥”最为典型。它由花岗岩石、青砖修筑而成,桥全长16.65米,为一墩承一拱一跨,东边为拱桥,长12.75米,拱跨6.5米,高4米,桥面宽1.05米。采用拱圈青砖纵联砌置法。东端为十三级梯步,西侧为八级梯步。西边为梁桥,长3.93米,宽1.08米,由三排一跨石梁拼接而成。此外,位于清远市清新区的禾云镇新屋村的“禾云落马桥”,虽为原桥部分冲毁后重建,但仍是梁拱混合的桥梁结构形式。

图3 英德牛墟塘梁拱混合桥

4、 廊桥(风雨桥)

廊桥是在桥面上建有屋、廊或桥,可以遮风避雨,故俗称“风雨桥”。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连地区居住着约140万自称是“甘”的侗族同胞。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建筑,是该民族建筑的一种标志。侗族同胞把风雨桥看作是一种吉祥的建筑物,逢年过节还有祭“桥”的习俗。[5]项海帆、潘洪萱、张圣城、范立础 编著. 中国桥梁史纲[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3.

清远明清时期唯一一座风雨桥为“福星桥”,坐落在连州市星子镇星子居委会牛洞自然村福星街惠济寺前10米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桥呈东北—西南走向,上游西北,下游东南。全长22米、河口阔16米、引桥长6米、桥面宽3.9米,中间砌花岗岩石桥墩宽2米,迎水流方向用花岗岩石砌分水尖,伸出桥面0.6米。桥面原架设木板,桥上设硬山顶凉亭,砖木结构,面阔二间十一架3.9米,通道设桥櫈。西北端连接青石砌筑七级台阶的引桥,步级长0.3米、宽1.35米;引桥右侧设两厢房,属“风雨桥”结构。民国时期,是县城通往星子、大路边等地必经之道。该桥是清远仅有的一座风雨桥,对研究本地清代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物参考价值。

图4 连州福星桥

二、古桥梁的文化特征

清远明清时期的古桥梁在具备同时期中国南方古桥梁的一些共同特点外,还有一些具有岭南地区的古桥特色。长期以来,学者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清远市博物馆对现存的古桥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材料,为今后古桥梁的研究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古桥梁涉及的桥名、建桥资金及特点等方面作浅略分析。

(一)桥名文化

中国古桥梁研究大家唐寰澄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桥梁》一书中写到“凡桥有名,于是在桥名也下大工夫,或以形名,或以地名,或以人名,或以事名。至于通济、利涉、万安、永宁,以颂桥德、以祝世寿的桥名更是普遍”[6]唐寰澄编著. 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3.。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先生认为,按照桥名的内容来分,桥名一共可以分为“表扬”“纪事”“抒情”“写景”“神异”等五大类;若按桥名的字数来分,则一般以单字和双字的为多。[7]《桥梁史话》编辑组.桥梁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65—269.经归纳,清远市明清古桥梁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所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的名称来命名。这一类桥梁数量最多,共有69座,约占桥梁总数的59.48%。如英德市的大路下桥,就因其位于大路下村民小组而得名;连州市的西岸村桥则因位于连州市西岸镇西岸村民委员会西岸自来村中而得名。

第二种,因桥所在街道或临近庙堂而得名。如清新区的盘古庙石桥是“因建在盘古庙旁而得名”;随仁堂石拱桥“因桥的旁边建有随仁堂而得名”。

第三种,因与名人有关而得名。例如清新区的官人岭古石桥“因该村过去出了不少当官的人而得名”;英德市的何公桥,因郡守何智茂建造而得名。

第四种,以传说、故事为名。如英德的杨夫桥,据当地人讲述,“杨夫人丈夫外出,几年未归,杨夫人总站在桥头等夫归未果。一次洪水淹没了伤心的杨夫人,当地人为纪念她,特修此桥并命名为杨夫桥”。此外,英德市浛洸镇的万岁桥,据《英德县志》记载:“万岁桥在浛洸司前”。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落难时被元兵追杀,为了躲避追兵逃至浛洸镇洭洲一座拱桥底下才得以活命,因而该桥得名“万岁桥”。而现位于英德市仙桥地下河风景区的仙桥,据《英德县志》记载:“仙桥在下隅乡,世传有仙人以小石垒成二巩(拱)。国朝嘉庆间(1796—1820)乡人吴宗基补石桥面,二拱嵌空”[8]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 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43、76、28. 另:关于仙桥的详细传说,可参看英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合编.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M]. 深圳:深圳市佳正航印刷公司,2007:159.,等等传说,不一而足。

第五种,以表达祈福祝愿的情怀来命名。例如英德市的“通利桥”“长寿桥”,清城区的善美桥、清新区的普济桥等。

(二)桥梁修建与资金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修路建桥是为百姓谋福、留美名、传千古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古往今来,凡是有闲余资金又有公益心或想博名声的人,都会考虑为家乡修路或铺桥这一双赢的方式。一般来说,古代桥梁的修建,分为“皇朝直接接管、地方负责和乡里自理三级管理”[9]项海帆、潘洪萱、张圣城、范立础编著. 中国桥梁史纲[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9.。地方桥梁修建有“官方助资、地方助资、地方士绅督办、地方募捐集资(其中和尚僧侣作用突出)、全部民建等几种方式”[10]项海帆、潘洪萱、张圣城、范立础编著. 中国桥梁史纲[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9.。

清远已知的明清古桥梁的修建和资金来源主要有官方主修、乡绅倡议或募捐、善男信女捐资、来往桥上的游客集资等方式。

首先是官方主修。如清城区的峡山长生桥。据《清远县志》载:“峡路桥,五十四座康熙元年平南王尚可喜修建。”[11]余启谋.清远县志(卷十一)[M]. 1936:61桥呈南北走向,桥长5.3米、宽1.45米,高1.45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半圆形单拱,原桥拱已毁,现改用水泥板作桥面,桥面全长3.4米、宽0.48米、厚0.13米。由于时间久远,水流干涸,沙石露面。该桥对于研究清代清远峡山古栈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此外,平南王尚可喜还在清城区修建了长滩坑二拱桥、问归桥、长滩坑头拱桥、安泰桥、三板桥等桥梁,这些古桥均可在民国版的《清远县志》中查到。

其次是乡绅倡议修建。如清城区的官路桥。据《清远县文物志》记载建于清光绪初年。官路桥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九跨石梁桥,全长47.5米,桥面宽1.35米,高3.2米,桥墩间跨度为3.9米,占地面积87.9平方米。桥面用花岗岩石条拼接。据说当年有位在广州做官的龙塘人返乡途经此地,因洪水受阻绕道而行,后由郑兆熊、王调桢、林英镜等人倡议建桥。再如佛冈的黄塘石拱桥,该桥用人工打造而成,相传此桥是清代迳头镇郑足音先生出资建造,是人们从水头镇通往迳头镇的主要通道。[12]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 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7.

第三,由乡绅村民捐资修建或重修。例如连州市的南门水桥。该桥始建于宋代,呈东南—西北走向,上游东北,下游西南。采用拱圈石灰石纵联砌置法,半圆形单拱,石灰石垒筑桥墩,全长55.3米、桥跨15.2米、引桥长40米、桥面宽5.9米,高9.5米。因引桥破裂,1946年由附近村庄善男信女捐资重建引桥[13]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 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106.。

最后,因发生某个事件,地方乡绅和过往游客共同集资修建。如连州的翠仙桥遗址。翠仙桥又称“良江桥”。遗址位于连州市连州镇三古滩村民委员会翠仙自然村星子河上。原为楚粤交通要道,未建桥前旅客及货物来往靠摆渡运输。由张百川、龙学乾、梁晋堂等捐资倡建,后被大水冲毁,历两年未建成,经费用尽,张百川瘁死。由许荣光、何凤冈接办,在桥头设有募捐箱,过往旅客纷纷解囊相助,一年后建成,始叫“翠仙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后可通汽车,成为连州第一座通车的桥梁。[14]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 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115.

(三)古桥梁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复杂,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河汊交错。从南到北,由东至西,无论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地方均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清远明清古桥梁,从分布的地域上来说,清远的先民们与中国其他省份的广大劳动人民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凡是有需要的地方,就会出现桥梁,它们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实用性;从年代上来看,大部分为清代建筑;从分布地点上看,则以英德、连州两地为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间、河流边沿、居民生活区、田野耕作区等。从造型上来说,以梁桥和拱桥为主,桥梁名称主要以行政村所在地来命名;古桥梁的修建和资金来源主要有官方主修、乡绅倡议或募捐、善男信女捐资、来往桥上的游客集资等方式;建筑材料则主要以石质材料为主,这与清远本身是多山地丘陵的环境有关,也与我们古代先民造桥时受到当时的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建桥材料多就地取材有关,正因为如此,清远的古桥梁又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点。此外,由于古桥的存在大多是为方便百姓的出行,因此,清远明清古桥梁的技术性、装饰性主要服务于其功能性,重功能而弱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们才逐步开始努力追求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统一,使古桥的建造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性。

三、清远明清古桥梁的保护

(一)古桥梁现状

清远现存明清古桥梁大多保存较好,但由于缺乏主动保护意识,这些桥梁仍是以“自生自灭”的状态存在着。虽有部分桥梁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评为县“文保单位”,但也仅停留在“评”上,而未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

桥梁的毁坏,既有“天灾”,也有“人为”。如位于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自然村的临江桥遗址因多次受洪水的侵袭而坍塌。现仅存石桥墩两座,水泥桥墩一座、东岸码头一座。

图5 连州临江桥遗址

近年来,随着清远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让一些桥梁面临着被毁灭的威胁。如位于清城区龙塘镇云路村委云路村陂头岭的善美桥,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二跨石梁桥。桥面全长9米、宽0.95米、高2.16米、桥墩间跨约3米,设计精美。2011年输油管道开工,施工方欲毁善美桥,村民发现后虽得以制止,但东北向桥墩仍被毁坏,部分桥面下沉。2014 年春节期间,清远市博物馆举办“清远市古桥梁图片展览”,龙塘镇一陈姓村民参观展览后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反映该村有一座古桥,善美桥才得以发现并被录入档案。再如,连州的柯木湾村古桥,在修通公路前,是连州经夏炉、丰阳通往三水、湖南蓝山、宁远、永州等地的必经之道。该桥在2011年建设高速公路时被拆毁,令人痛惜。[15]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9、104.

由于缺乏保护、维护意识,百姓对古桥梁的“利用”多于“保护”,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随处可见山间的古桥梁杂草丛生,常常为拍摄一张全貌或局部图而不得,为丈量其尺寸而下到桥下面的河道、用竹竿或木棍探测成为常事;又见其生活垃圾满地,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可从政府与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首先对古桥梁的保护存在“三无”的情况:无统一管理政策、无专项资金、无专门管理保护人员;其次,对已经被评为“文保单位”的古桥梁仅仅停留在“评”上,较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最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对古桥梁的保护“有心无力”。

广大的公众首先是缺乏对古桥梁的认识,不知其重要价值;其次是缺乏保护动力,认为古桥梁是“政府的、集体的,主动保护于我个人无利可图,无名可得”;最后是缺乏保护方向,“不知如何保护”。

(二)保护建议

如前所述,清远现存的明清古桥梁整体保存较好,但由于长期缺乏对古桥的重视和研究,人们对其进行主动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匮乏,因此,古桥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对于政府公共部门来说,要全面了解古桥梁,加大对古桥保护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保护古桥梁的意识,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手段调动公众保护古桥梁的积极性,促使全民主动参与保护;借助古村落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古桥梁资源,以兴建一批富有特色、内涵丰富的古桥梁展览馆或出版研究书籍等方式展现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连南的古桥梁可以和少数民族旅游相结合,也可以和连南国家级的古村落——南岗古排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而新建的连南瑶族博物馆则可以开辟古桥梁专题展览、出版相关书籍等。

与此同时,加大对古桥研究的力度,为部分保存较好又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古桥申报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和完善保护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建立专门档案,有计划地实施古桥梁申报工作。

其次,要加大对古桥保护的资金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对古桥梁进行保护和维修。清远明清古桥梁数量较多,每个县市的分布情况不同、现存状况不一,所以古桥梁专项保护经费应有计划、有重点的使用,对一些文物价值较高、富有特色且内容丰富的古桥梁要进行重点保护,在经费预算中应有所侧重;对一些濒临坍塌的古桥梁则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在保护经费上要优先考虑并制定实施计划。

第三,聘请与古桥梁相关的技术人才。对古桥梁的维护,关键在于人。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才,为古桥梁的维修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

最后,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应努力提高对古桥梁建筑的保护意识,意识到古桥梁存在的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积极参与政府的古桥保护工作,转变以往认为古桥保护“是政府的事,不关自身”的思想,化被动为主动,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成为保护古桥的主人翁,而非仅是政策的遵循者和执行者。

清远现存明清时期古桥梁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这些古桥梁是清远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征服大自然创造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是清远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三大价值的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广东文物概况委员会主编.广东文化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2]《清远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清远市志(1988—2003)(上、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利羽.徽州古桥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4]唐寰澄编著.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项海帆、潘洪萱、张圣城、范立础 编著.中国桥梁史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6]《桥梁史话》编辑组.桥梁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7]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M].清远:清远福祥印刷厂有限公司,2014.

[8]英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合编.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M].深圳:深圳市佳正航印刷公司,2007.

[9]余启谋.清远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

[10]吴礼冠.图像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1]李合群主编.中国古代桥梁文献精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附录

清远明清古桥梁分布表[16]资料来源: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清远市博物馆主编《天堑变通途——清远古桥梁》一书。(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015-8-13

吴平贞,女,江西上饶人,任职于清远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清远市古桥拱桥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造型独特的钢拱桥拱肋设计与计算分析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寂寞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水里的“小拱桥”
大跨径拱桥的发展及展望
蛋壳与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