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参照物的认识与理解

2016-11-14王林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参照物收割机物体

王林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学“运动的描述”中“参照物”一节教学内容,可以说既抽象又直观。如何将“参照物”抽象概念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方便快捷持久的理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

关键词 参照物 教学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62-0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是首位,它是理解、认识、分析、归纳的基础,它对于“运动的描述”教学中“运动”与“相对静止”以及“参照物”的认识极为重要。必须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图景,找出规律,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作为物理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呢?结合教学经验,我想可以通过下几点技法进行。

一、讲清物体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一)物体运动的绝对性。这得从地理角度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如,因地球的自转才会有昼夜之分;因地球绕太阳公转才会造成四季更替现象;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在飞快的高速运动着,速度至少是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看不出它们的变化。由此学生理解了宇宙万物都在不停的发生运动变化,同时就说明了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也时刻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而运动,以充分证明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宇宙中没有静止的物体。以此说明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物体“机械运动”的实质概念——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叫机械运动,使学生理解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在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绝对性的基础上,提出设疑:平时生活中我们就会说此物体没动,是静止的,那物体在动,是运动的,又为何呢?使学生在物体绝对运动的前提下分析,生活中确实存在此说法和观念。此时教师应及时应用生活实例使学生辩证理解运动的相对性道理。如:路旁的人说“这辆车非常快呀”,说明车是运动的;车中乘客说“车没动,我们没有离开它,车是静止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然后叫学生分析,到底各自以什么为标准来说明此车是运动或静止的理由。分析:路旁的人以自己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标准,说明车是运动的;以乘客或司机或车厢为标准,车没有离开乘客、司机,车是静止的。

二、指导学生对参照物的选定,加强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

第一,教会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物与物间位置距离的变化来理解参照物。观察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其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如:卡车和收割机同速同向前进,若选定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与卡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收割机是静止的;若选定地面某点为参照物,收割机与地面有位置上的变化,则收割机是运动的。

第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因速度相同与否同向运动的物体或观察相对地面静止或不动的两个物来理解参照物。如,同向同速的例子:a.“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飞行员顺手抓到同向游动的小飞虫,一看是一颗德国的子弹;c.地球同步卫星;d.并排行走的AB两人等。a中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b中的飞行员与子弹,c中的地球与卫星,d中的A与B,二者速度是相同的。再如,相对地面静止或不动的两物例子:教室中课桌与黑板之间,站着的A、B两人之间。

三、扩展学生对参照物认识思路,在课堂训练中理解参照物

1.不能将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一般说,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小明是运动的,是以地面或路旁的树为参照物。2.研究物体(如宇宙飞船)离地而去时,应选地球为参照物,若它进入轨道绕太阳运动时,应选太阳为参照物。其次,多加强参照物多种题型训练,如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词中“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等歌词和诗句都可作为参照物教学的练习。课堂训练,例子要丰富多样,典型生动,并结合常见考题,通过多媒体展示,既加深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物体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猜你喜欢

参照物收割机物体
利用参照物计算
用履带收割机送柴油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悬浮的鸡蛋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