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愿此心如明镜

2016-11-14金明芝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传习录考据

金明芝

初阅王阳明隆庆六年刻本《传习录》,便为他的一个比喻俘获了——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难怪王阳明总是讲“正心”“诚意”,原来便是磨镜,以便无欲无私地观照这个世界。其实程朱与陆王并没有格格不入,只是前者著书、定教条传世,而后者更愿借心传道,便如禅宗,也如孔子述而不作。王阳明冥冥中竟与李白相似,只恨不得相见。

王阳明三次悟道,尤其是龙场悟道,可谓世人皆知了。但仔细想来,也无非是“知行合一”的另一面,所谓“本心体悟”,其中也无非是教人们从行中悟,以免宦海沉浮中竟成了行尸走肉、官运亨通的可悲的“大人物”了。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至《大学》“君子慎独”“格物致知”之类,言语词句虽嬗递变化,一致的却是内心的修养。阳明心学可谓是对明朝官方化、工具化的儒学的一次革命性反叛。只可惜王学弟子舍本而逐末,竟使心学这“活泼泼”的精神沦为故弄玄虚的空谈了。

自汉朝迨清朝,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的争论便不曾消停,但这沦于考据的儒学又有什么意义呢?王阳明谈“知行合一”,谈“致良知”,《传习录》也绝不流于考据之弊。竟使我想起爱默生所言,每个人都该说自己的话,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阳明治学,便是一篇长达一生的议论文。从龙场悟道,甚至是他浮泛于诗海起,四书五经之类,都只是论据,这是何等的豪迈!

知行合一又何尝不是当今学者须谨记的法门?《传习录》云:“悔悟是去病之药,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亦是此理。圣人之心如明镜,于是见贤而思齐,书中的仁、义、礼、智、信须是靠心的体悟,而后映射于待人接物处世的全过程中。当代学者罗庸,可谓大儒,自幼筒习四书五经,深知其旨义,颇得儒学之精神。后来逢大火,数十年藏书、手稿付之一炬,而罗庸泰然处之,云:“不能欣然便是无所得,虚度此生,枉自愁苦,人生可哀,无过于是。”人称其豁达,但细想之下,也无非是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阳明先生早先在赣南剿匪时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今之人,谁不自以为自知钱财、名利乃身外之物,付出比给予更难得,却又有几人能安然自得,如阳明先生般清心寡欲呢?

怕是当今之人只是镜不明,镜不明,又如何谈发扬国学,弘扬中华文化之类的雄心壮志。我只愿,此心如明镜。

(评委:王馨)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传习录考据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阅读史视角下的《传习录》研究
四书五经
读《传习录》
四书五经有哪些
考据之功与品鉴之美——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