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队-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探索及反思

2016-11-12赵记辉李梦一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品格体验式活动

赵记辉 李梦一

“团队-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探索及反思

赵记辉 李梦一

品格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出发点,针对当前学生的品格问题以及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结合品格教育的具体实践,探索了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方法和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团体—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

品格教育 “团体—体验式”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多的重视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儿童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目前的教育建制中,学校德育在制度设计、人员安排、课程设置和具体实施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育新常态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

重智育、轻德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很多学校的常态,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活动目标泛化明显,在学校开展的活动普遍缺少针对性,学校多围绕节庆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活动成效不高。第二,活动内容与形式不适宜,由于儿童期年龄跨度较大,各年级学生接受程度不同,但以学校为主题的活动往往是多个年级一个活动一个形式。此外,德育教育通常以说教为主,方式缺乏创新且与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容易感到厌倦。第三,活动实施过程形式化,尽管制定了德育计划,但学习与教学成绩依然是考核学校的主要依据,品格教育活动再次压力下往往流于形式。第四,活动对学生主体的忽视,“主体反置”是学校品格教育的一个常态性问题,由于对学生缺乏尊重并对其自主性与心理体验的忽视,导致学生的排斥心理。第五,活动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考虑。目前学生品格养成过程中电视、报刊为主的大众传媒已成为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学校品格却忽视了这些媒介的影响。

(二)学校品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观念容易产生偏差,学生在品格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第一,责任感缺失。有些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溺爱,在同辈交往中易忽视他人的感受,依赖性强、缺乏抗挫力。第二,价值观扭曲。当前社会人们的追求目标倾向于物质层面,而非精神需求。有些学生缺乏健康的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第三,知行脱节。尽管很多学生对于品格问题是非分明,但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其中表现为:道德观念缺失。喜欢意气用事,打骂他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工在实践中发现班级中打骂他人的现象是家常便饭,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男生欺负女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第四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差。一些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挫折时,总把过错归因于其他,有些偏激的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应对。第五公德心缺失。当前学生普遍道德素养低下,随意乱扔垃圾,损坏公物等现象频出。

二、品格教育中社会工作的多元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的专业工作。在学校品格教育中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学校社会工作采取个案辅导、品格课堂、团体活动、主题活动等多元介入方法,协助学生解决品格问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的多元方法介入

结合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学生品格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不再单独割裂地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采取多元的介入方法。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品格教育的核心模式,针对上述学生存在的品格问题,社工开展了如“正能量小组”、“自信向前冲小组”、“牵手你我他小组”等一系列体现自信、团结、尊重等的团体活动,侧重于通过团队经验促进学生的品格养成。

社区活动多在学校原有主题性活动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工作的专业要求,对小组主题进行延续和拓展,将团体经验进一步推进到全体学生中。根据不同年级社工组织诸如“勤奋主题演讲”、“爱在身边主题合唱”、“成功之歌朗诵比赛”等,推动品格在学校层面的普及。

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但整合了社会工作中的理念,还包括针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品格课堂、主题活动、户外拓展以及课外实践等,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体验互动,弥补个人不足,从而提升个人能力,促进团队发展与品格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特点

社会工作强调综融性的介入,以实现学生品格培养的目的。通过分析总结以上介入方式,社会工作再品格教育中的介入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其一,综融性。通过将品格课堂、大型活动、小组以及个案介入等方式联系起来,使品格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其二,适用性。实践发现,小组与社区工作方法相对于个案更加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团体性品格教育。其三,目的性与针对性。这两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的,通过针对不同的品格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旨在达到品格培养的目标。第四,体验式,通过在团体活动中“从做中学”,增强了学生品格观念与智力水平,同时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三、“团队-体验式”的品格教育模式

在上述社会工作多元介入的过程中,团体的形式和体验的方式的成效最为明显,体验式的方式符合学龄期儿童的特点,而团体的介入则体现了品格教育的社会性,“团体—体验式”的品格教育模式成为社会工作和德育融合的范例。

(一)“团队-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的内涵

团队体验就是将学生整合为小型团队,针对品格教育的教学目标,以团体教学实践的形式,经由持续的体验过程,提高实践水平,培养能动性与自主性,同时在团队互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正向品格的养成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总结归纳了团队体验学习为主的学校品格教育模式,即“团队-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按照不同阶段的实施过程建构了四个阶段的品格教育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二)“团队-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

品格教育模式各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如表1所示。在第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中,通过在课堂中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体会所处情境。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诚实”主题的品格教育时,可以通过相关的绘本故事,例如:“国王的新衣”、“诚实的鼠小弟”等,同时进行角色扮演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领会故事的内涵,并分享自身感受。

表1 “团队-体验式”模式在四个阶段的实施情况

第三阶段反思体会经验提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反思内省澄清信念改变认知情景模拟呢小组讨论第四阶段总结应用知行合一经验整合案例分析具体运用能力提升整合运用知行合一情景重演实物演示社会实践

“团队-体验式”模式的第二阶段为“团队体验,从做中学”。除开展品格课堂,素质拓展也可以作为团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在进行“信任”主题活动时,可以将“信任背摔”作为一项品格体验活动予以应用。“诚实”主题下通过开展品格体验活动:“秘密大风吹”体验诚实地表述对过去事实的感受;“惊爆气球”帮助成员体会“得与失”的感受;“齐眉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格,体验团队压力下诚实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反思体会,经验提升”。在”诚实”主题的“齐眉棍”活动结束后向学生提出观察性问题:“一开始竿子一直往上是有人故意撑着吗?有哪些人的食指曾经离开过竿子?“接着提出转换性问题:“你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诚实地指出犯错的行为?在团体中诚实承认错误会面对什么压力?有类似的经验吗?”最后提出应用性问题:“选择诚实与主动认错对于自己会有什么益处?”以此引导学生反思体会,提升具体经验。

第四阶段为“总结应用,知行合一”。在“诚实”主题品格课堂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针对某件作弊事件进行讨论;也可以应用实物演示,拿出生活物品对其真实性及意义进行判断。品格教育还需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以及体验所得合理应用并加以验证,以达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与反思

本文以学校品格教育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前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将社会工作方法与学校品格教育相结合,通过综融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式,形成了“团队-体验式”的品格教育模式。在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促进健康成长。这些探索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场域内开展品格教育的具体实践开辟新的方向,但在此过程中“团体—体验式”的品格教育模式又受到学校环境等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因地制宜开展适合本校实际的品格教育活动。

[1]赵辛辰.小学体验式德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2]何静.“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6).

[3]王玉香.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9).

[4]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

[5]洪中夫.玩出品格力[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教育新常态下青少年品格教育的路径研究”、2016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与青少年专业委员会“教育新常态下学校为本的品格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

赵记辉(1984-),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李梦一,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学生,德州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职社工。

猜你喜欢

品格体验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