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2016-11-11周津
摘要:被郭沫若称之为唐代“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甫早已被历史定格在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之上。本文试图在挖掘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产生的渊源的基础之上,结合杜甫的诗篇探析其忧国忧民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关键词:杜甫;忧国;忧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2-01
韩愈曾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成为唐朝诗坛上并峙高耸的两大山峰,郭沫若称他们为唐代的“双子星座。李白留给后世的印象:诗仙、酒仙、飘逸、潇洒,带给大家一种盛唐气象。
而我们一提起杜甫,我们就会想起他的沧桑、忧郁、老气横秋,杜甫给人一种中唐的走向衰微之感。似乎千古以来,他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之上。
一、忧国忧民情怀产生的渊源
刘熙载在《艺概》卷二写道:“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杜少陵的一生都在儒家的视域中生存着、思考着、追求着。杜甫这种儒家情怀,这种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是生而有之的吗?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杜甫的生平。
杜甫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这种官僚家庭给予了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父亲、祖父们对杜甫耳提面命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仕途来造福天下苍生,这种忧国忧民的理念也影响了杜甫一生。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显赫的杜家尽管到了杜甫这一代,家族声势逐渐衰落,但杜甫一生仍充满政治热情,他曾经立下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宏大志愿。这个理想如同一颗种子植根于杜甫的内心,也成为了他终其一生践行的信念与信仰,这也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渊源。
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为了实现自己儒家入世的理想,为了造福天下苍生,他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他还向皇帝献过诗,但都没有得到过重视。他一生都只做过左拾遗和成都尹之类的芝麻官。这种仕途与他早年的立下的政治理想是天壤之别的,但他却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关注民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
落魄潦倒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心忧天下。他也像苏轼一样,晚年写过一首诗描述自己的一生,他对自己的自画像题诗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尽管漂泊困顿,诗人依旧孤忠仍存,壮心犹在,体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虽然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有几人?
二、忧国忧民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千古以来,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世上的民生疾苦、世事忧患都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呈现,他的诗歌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巅峰。下面我们从两个层面来了解杜诗中忧国忧民情怀的表现:
(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忧民”。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杜甫“三吏三别“当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石壕吏》。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已经48岁的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风尘仆仆,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了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这首诗是在投宿石壕村时,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将其所见所闻,凝结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人描述这场战争着眼点不是宏大的时代背景,反映安史之乱带给老百姓的痛苦,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视点集中于平凡普通的一个家庭,让我们亲眼看到石壕吏如何乘夜捉人,犹如一部剪裁精妙的微电影,而杜甫则是这个故事的记录者。
《石壕吏》这首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呐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统治者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老百姓的同情溢于言表。
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发现,儒家所推崇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身上时时刻刻显现着。他懂得推己及人,对百姓生活的体恤深入人心。大家可以再读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那个狂风暴雨肆虐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荡和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读杜诗,会使人们体会到儒家倡导的那些令人仰望的伦理观念就在身边,就活跃在人们的一言一行当中,还可以说就发生在你我他的日常联系之中。从杜诗中我们会感到作为个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应该具有民胞物与的情怀。杜甫实际上是儒家观念最好的传播者,他传播的儒学是最富于激情的儒学。
从他的言行之中,诗句之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天下苍生深沉的关爱,将儒家那些令人仰望的观念富有激情与热血地传承下去。这是“忧民”的体现。
(二)“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忧国”。
杜甫“忧国”代表诗篇有《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春望》等。
《春望》一诗的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后来,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世称肃宗。杜甫闻讯,就将家属安顿之后,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想要为国效力,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不禁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五言律诗。
《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体现了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忧患意识,是诗人“忧国”情怀的集中表现。诗歌含蓄凝练,别具韵味,那些经典的诗句让人不断揣摩、回味无穷。这种回味无穷、意蕴深长,袁行霈先生称它为“杜诗的磨劲”。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从杜甫的诗句当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一个爱国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患;而且还真实地感到诗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他就活在历史的任何时代、活在当下,因为他对人生的领悟,对生命苦难的咀嚼和我们何其相似。
作者简介:周津,女,四川隆昌人,硕士研究生,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训练系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