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易学文化的文学性

2016-11-10杜美茹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老庄易学文学性

杜美茹

摘要:本文主要从易学文化的角度阐述其价值体系,并且根据其中的哲学性对老庄哲学进行比照分析,同时指出易学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广泛性,中国古文化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发展中,易学文化的在其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易学;文学性;老庄;哲学

一、易学与老子哲学的思维点交叉点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是通过象来承载其意的,用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意蕴进而通过卦辞来表达已有的一种哲理《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得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索宇宙,究人生变化原理。“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存在于是世间万事万物中。“易”思想,就是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试图从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发展轨迹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的一种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体系,贯穿《道德经》的中心理念,。老子的“体道第一”就是论述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与易经中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组成八种不同的形式,正对应了天地阴阳相交而产生出除乾坤二卦之外的六卦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巧妙相关。

《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学文化就是探索这个世界的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而老子的“道”文化汲取了其中一小部分的理论,阐述了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本源以及这个事物之间的发展状态,即“天道”,得老子“道”的思维体系是受到了易经中阴阳思辨的思维影响而产生的。

二、易学与庄子、惠施等人哲学的思维点交叉点

庄子的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第二,逍遥游。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最为根本的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

第三、齐物论。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也就是老子哲学系统中“道生一”中那个唯一的“一”代表了初始的更高一层阶段的升华,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庄子等人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在易学思想指引下的发挥,只是不同的思想家对他的理解是不同的,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结语

易学文化对先秦时期各个作家进行作品创作时都有了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开拓出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从单纯的天道过渡到自身的道与天道相结合进而升华的一个大道。

其次,易学的发展经久不衰,其本身的内涵是一个特定的发光点,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文学性就是一个巨大的研究方向,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了易学。

除了文学领域,在建筑学上,如北京故宫的设计,与龙形象的结合,再比如中医,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及了人的五脏六腑与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进行疾病的治疗。

所以说,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伟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学熹.易学易经教材六种[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2]高清海.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序[J].史学集刊,1998.

[3]王新华.周易系辞传疏证[M].文津出版社,1998.

[4]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辽海出版社,1998.

[5]冯家金.周易系辞传[M].顶渊文化有限公司,1999.

猜你喜欢

老庄易学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谎言
胡瑗易学管窥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