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市

2016-11-10梁衡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夜市

梁衡

题记 忽见《北京日报》发稿《32年东华门夜市灯熄人散》,一时心底说不出什么滋味。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当年开夜市是新鲜事物,发展市场经济;今天关夜市因大城市病凸显,要还市民一个清静。事物总是波浪式前进。又忽然想起当时我刚调进京,单身一人,机关距东华门一站之遥,晚饭后无事,最大的消遣就是逛东华门夜市。顺手留下了一篇旧稿。翻看其中,当时的风土人情,包括商品价格,历历在目。今再投之报章,或许能与读者共享一点怀旧之情,也算是为夜市和那个时代存档送别。别梦依稀咒逝川,夜市三十二年前,耳旁还闻碗瓢声,眼前大道一扫宽。

晚饭后,待夕阳西沉,柏油马路上的灼热稍稍散去一些,我便短衫折扇,向王府井北口的东华门街慢慢走去。来得早了一点,摆好的摊子还不多。这时拐弯处飞出一辆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长发短裤的小伙儿,口里哼着流行曲,身子一左一右地晃,两条腿一上一下地踩,那车就颠颠簸簸地冲过来,车上筐子里装满了碗和勺,叮叮当当地响。筐旁斜坐着一位姑娘,向他背上狠狠地捣了一拳,骂声:“疯啦!”小伙子就越发美得扬起头,敞开胸,使劲地蹬。突然他一捏闸,车头一横,正好停在路旁一个画好白线的方格里。两人跳下车,又拖下十几根铁管,横竖一架,就是一个小棚子。雪白的棚布,车板正好是柜台,噼噼啪啪地摆上一圈碗。姑娘扯起尖嗓子,高喊一声:“绿豆凉粉!”刹那间,一溜小摊就从街的这头伸到另一头,夜市开张了。

人行道上的路灯刷地一下亮了,夕阳还没有收尽余晖,但人们已不感觉它的存在。灯光逼走了日光,温和地来到人们身旁。夜灯一出来,这个世界顿时便加了几分温柔和许多随便。人们悠闲地,并无目的地从各个巷口向这里走来。白日里恼人的汽车一辆也没有了,宽阔的街面上全是推着自行车的人流,互相牵着手的男女,嬉笑奔跑着的儿童。国营商店这时大都关了门,个体小贩们似唱似叫地,就在它们的门前摆起了地摊。

前面人群的头顶上闪出一幅挑帘,大书“道家风味”四字,十分引人注目。平地放着四个铁筒改装的火炉,炉口上正好压了一个鼓肚铁鏊,鏊子上有一个很厚的圆盖。和做煎饼不同的是,黄色的稀面糊从鼓肚处流下,自然散成一个圆饼,这在我们家乡叫“摊黄”,是乡间极平常的吃食。但在这里就别有出处了。守摊的一男二女,像夫妻姑嫂三人,那男子不干活,只管大声招揽顾客:“真正道家秘传,请看中国两千年前就有的高压锅,道人就用这种炉子炼丹作饼,长命百岁。我家这祖传的道家炊饼已有四十二年不做,今年挖掘整理,贡献给首都夜市……”这时一个青年上前插问:“是不是回民食品?”他大概分不清道教和伊斯兰教,那炉边的女子耳尖,迅即答道:“回民、汉民都能吃,小米、玉米、黄豆,真正小磨香油。不腥不腻,养人利口。”就有人纷纷去讨。这家人可真聪明。要是白天,这宽阔的马路,这两边洁净的店堂,街上疾行的车辆,西服革履的人群,哪能容他们在这里论饼说道呢。但这是夜晚,暮色一合,城换了装,人也变了性,大家都来享受这另一种的心境。

香味本来是听不见看不见的,但是我此刻却明明是用耳朵和眼睛来领略这些食品的味道了。先说那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叫卖声,只靠听觉就可以知道这食阵的庞大综杂。有的起声突峻,未报货名,先大喊一声:“哎!快来尝尝。”有的故意念错音,将“北京扒糕”念成“北京扒狗”;有的落音短截,前字拉长,后字急收“炒——肝儿!”;有的学外地土话,要是卖烤羊肉,总是忘不了戴顶新疆小花帽,舌头故意不去伸直。闭目听去,七长八短,沸沸扬扬,宛如一曲交响乐在街空回荡,但再细细辨认,笛、琴、管、鼓,又都一一分明。那每一种频率,每一个波段,实在都代表着每一种香味和每一块六尺见方的地盘。

这条街,前半条是吃的世界,后半条便是穿的领地。跨过半条街,香味渐稀,却色彩纷呈。服装摊的摆法自与小吃摊不同,干净、漂亮、耀目。几十条彩色锁链从铁架顶端垂下,每隔几个链孔就挂进一个衣架,架上是一件短衫或一条长裙,层层叠叠、拥锦压翠。这些时装不但用料华贵,形式也实在出奇,有一件上衣活像蒙古族的摔跤服,没有纽扣只一根腰带,并不讲究合体,随便前后两片而已。有一件裙子,灰土色,上面的图案竟全是甲骨文字,就像出土文物。一个摊位的最高处挂着一件连衣裙,上身的丝格如将军胸前的绶带,一身显贵之气,罩在透明塑料袋中,标明价格四百八十七元。我怕看错又问一遍,看摊的一个小女子说:“这还贵啊,两天已卖出三件!”再看其他摊上一二百元一件的衣服已极平常。我不觉环顾一下周围的人也都是一鼻两眼,真想不出他们何以能这样在夏夜的凉风中一掷千金。

这时逛夜市的人比刚才更多,摩肩接踵,如沸如滚。夜与昼的区别是,她较白天的紧张、明朗、有节奏而更显得松弛、朦胧、散漫。所以这时候街上的人其心也并不在购物。腹不饿,亦要一碗小吃,不在吃而在品;衣不缺,又买一件新衣,不为衣身而为赏心。看他们信马由缰,随逛随买,其形其神已完全摆脱了白天的重负。人行道栏杆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大人却只买了一小盘扒糕,女的端着盘,张大口便要男的来喂。那男子用竹签插一小块糕放在她口中,她就笑眯眯地挤一下眼,不用说是一对情人。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从我身边擦过,孩子边跺脚边嚷:“就要吃,就要吃!”父亲说:“再吃肚子就要破了。”“破了也要吃。”母亲笑了:“宝贝,咱们每天来一次,把这条街都吃个遍。”三个人一起高兴地大笑起来,那份轻松随便,好像这条街是他家的一样。

夜深了,游人渐稀渐疏,天上的一轮月亮却更明更圆。树影婆娑,笼着归人尽兴后的醉影,凉风徐起,弄着他们飘飘的衣裙。我踏着月色往回走,想明天还要来,后天也要来。这样热天的晚上,谁耐烦去电影院,又怎能看进书去,而短衫折扇地到这本社会学、艺术学的大辞典里来悠游查检一番,随听随看,随尝随想,夏夜里还有比这更好的节目吗?

猜你喜欢

夜市
大观楼夜市掠影
夜市上的男孩儿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没有一个武汉人逃得过夜生活
文化夜市“点亮”福州夜生活
古代夜市哪个朝代最流行
“网红”夜市
20元
换个角度看是另一种精彩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