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表现》改革新思路

2016-11-10周雯

艺术评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题分类色彩

周雯

“色彩构成”课程至今仍普遍沿用 20世纪 70年代教学中联系松散、各自孤立的课题环节。这些训练鲜有系统性、整合性,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抽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整体的色彩知识以及色彩的综合驾驭能力造成严重阻碍。

本人通过新的教学探索和尝试,意图推行一套更为系统的“整合式”课题训练新模式,突破以往偏重“单元性、技术性”为主的色彩训练方式的局限,使之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色彩思维创造能力和实操能力。

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知识缺乏系统认知

色彩构成授课模式多为单元制的授课方式,讲授一个章节就要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训练,导致课程知识和知识之间被相互独立和分解。如,在理性分析色彩教学课题中,往往是对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彩调性等色彩规律分别进行各自独立的单项训练和教学评价。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熟知和掌握单一的色彩规律,但是对于学生灵活地掌握色彩综合性、系统性的内在规律意义不大。

因为,一方面,就人的色彩视觉规律来说,它是色彩要素以及色彩规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中将分散、片断的实践感受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仅就单个知识点来学习色彩,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色彩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局限于接受过于“单元性”的知识内容,无形中使学生接受了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习惯于从各个知识点的单一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显然,这与综合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如此一来,色彩课程教学质量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状况也就成必然。

(二)忽视应用意识的引导

传统美术专业中的 “色彩”课程与设计学专业中的 “色彩”课程是有区别的。艺术设计专业 “色彩”是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的设计人才为目标。本课程作为大一基础课程,由于专业涉入不深,学生上完课程多仅停留在对色彩本身的感性认识的层面,对色彩在具体设计环节中的应用性缺乏意识。并且,课程中对于色彩规律的分析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往往很少被提及和回顾,也使得色彩设计基础成了一个不得不上,可上了又没有显著成效的过程性科目。色彩构成的教学状态呈现为一种单调式的、空洞式的课程。

(三)无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表现”是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为目标,它含着绘画意义上的“造型”意识,但更体现着工业上的“设计”意识。传统课程中的课题训练更倾向于一种模仿式的、机械式、程式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原创性空间,缺少探索经验形成的客观条件。其教学实质只是一种通过灌输达到识记,使学生的创造能力颇受抑制,大大忽略了探索性、应用性、可能性所能带来的对色彩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应更注重学生的色彩创造思维能力,应由单纯地研究自然色彩及其变化规律,更多地向对物象色彩的分析归纳与主观处理训练过渡。

二、“整合式”课题理念

“整合式”课题,其形式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将那些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的重要部分抽取出来,设计统一成一个大课题。这个大课题中伴随着课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环节,从课程开始一直到结束。整合式课题,可以呈现出课程的整体的结构,体现出不同知识点的串联关系,并构成课程的全部重要教学内容。

三、“整合式”课题编排

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来进行设计,科学设置课题训练关键节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二是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及感受,达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 ";三是从课程开始就将课题引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在经历课题的不同阶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消化,即学即用,融会贯通。

(一)课题内容案例:《城市环境色彩应用设计》

课题要求在身处的城市生活环境中感受色彩,并转化成为设计中的有用色彩,是通过设计思维让色彩走向设计的一种再创造能动过程。

(二)课题知识点编排:

1、课题步骤一:认知与感知色彩

自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城市区域观察和感知色彩,可运用视频、拍照或自制取景器等多种手段进行记录,并把这些影像记录打印成图。然后根据不同的“视角”,对照片进行色彩分类,每一分类均以便签标注(图 1)。不同的视角可以让同一张图片有多种类别归属。因此,这是一个通过反复不断地“拍照——分类——打散——分类”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观察与思考过程,让学生更为细微地感知色彩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更多地启迪色彩设计灵感,为课题进行资料储备。图 2为学生的分类方式之一:以“理性”这一视角进行分类,体现现代城市的现代与冰冷。

2、课题步骤二:组织与分析色彩学生根据以上分类,自行总结出最能体现区域环境特点的主题或关键词,围绕主题关键词对色彩进行理性分析和组织训练。要求色彩能准确表达或契合其“关键词”主题内涵。首先,把分类照片拼贴组合,进行色彩分析组织;然后,根据拼贴所得的色彩面貌,用色料或软件进行色彩归纳整合,进行色彩表现(图 3)。

这是一个让学生在强烈目的性的支配下,通过反复“筛选——搭配 ——筛选 ”,自主探索如何在画面中构建和谐色彩关系和秩序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探寻,学会用整体观构建和强化对色彩属性相互关系的系统认知,迅速提高对色彩的掌控能力。如,色彩情感的准确性、色彩面积与空间感、颜色的对比适当等,从而锻造对色彩属性、色彩规律的理解与消化。

图3为一位学生对“武汉植物园”自拟“周期”这一核心主题关键词,通过拼贴手段,用三种不同的色彩表达方式来表达自然中不同时间周期的变化,对色彩进行采集、分析、筛选、组合。

3、课题步骤三:创造与表达色彩

选择其中一种最为适合的色彩方案,应用到应用设计品中(图 4)。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通过主观构想将所处环境区域中的客观物象原形进行分解,并对其进行构图、造型及色彩的重新组织和安排,着力于分析研究形与色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求新求异的思维。图4为对城市某区域色彩进行抽象表达后的女性方巾设计。

猜你喜欢

课题分类色彩
按需分类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