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教育宏观结构的基本特点探析

2016-11-10

大众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年鉴寄宿制

张 龙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我国民族教育宏观结构的基本特点探析

张龙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基于宏观维度分析,我国民族教育形式结构呈现了特色化的多样式发展特点,层次结构呈现中低重心的扁核型发展特点,地区结构呈现常态化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管理体制结构呈现多元协调的一体化发展特点。

民族教育;宏观结构;基本特点

认识民族教育结构没有绝对划一的标准,可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研究。在此,笔者倾向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民族教育结构,并将民族教育作为综合整体,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分析民族教育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1 我国民族教育形式结构:呈现特色化的多样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立足民族地区具体实际和多样化需求,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寄宿制学校、内地普通学校民族班、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族院校、民族自治地方普通学校、民族自治地方成人学校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体系,其中又以寄宿制学校、内地普通学校民族班、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族院校等四种民族教育形式最具特色。

寄宿制学校是我国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牧区、山区、高原等地理环境和民族地区人口分布特点而兴办的一种民族教育形式。早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寄宿制学校已有所发展,但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都比较少。改革开放后,寄宿制学校随着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越来越适应,逐渐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贵州等14个省、自治区有牧区、山区寄宿制民族中小学3445所(班)、在校生近47.7万人。[1]到1993年时,全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举办寄宿制学校,并已有寄宿制民族中小学近6000所(班)、在校生近100万人。[2]进入21世纪,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更是被正式提上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2001年和2004年,国务院分别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5号),鼓励“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并明确提出要“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这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初始环境。到2010年时,我国16个省(市)、5个自治区共741个县级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已有寄宿学生数达788万人,较2008年增长近5.1%。[3]

内地普通学校民族班是国家充分利用东中部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而采取的有效办学形式,主要包括内地西藏班(校)、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高中班等。第一,内地西藏班(校)是国家对口支援西藏普通中学而兴办的,主要招收西藏小学毕业生,其筹办始于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22号文件并且在初办之时只有内地西藏初中班和内地西藏学校两种形式,发展至今则已增至包括内地西藏高中班在内的三种形式。内地西藏班(校)在1985~1986年的初始两年里共招收了两批逾2500名西藏小学毕业生[4],自此之后十年的年招生规模均相对保持稳定。一直到1995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藏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的实施,内地西藏初中班(校)开始扩大招生,年招生规模由1995年的1300人分三年逐步扩大到1998年的2000人。[5]发展到2005年时,国家已通过内地西藏班(校)为西藏地区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建设人才。[6]2010年起,为帮助西藏地区逐步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国家教育部要求北京等18个省(市)要将内地西藏高中班的年招生规模由2009年的1315人逐步扩大到2011年的3000人,实现到2011年时的在校生总规模达1.2万人。[8]第二,内地西藏中职班是随着内地西藏班(校)的创办而兴办起来的,主要是帮助西藏培养适应地区发展急需的中等技术技能人才,并主要是通过让内地西藏初中班和内地西藏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分流转入内地有关省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来实现的。1992年,我国第一批内地西藏高中、中师、中专毕业生共有950余人,其中有500多名毕业生直接投身到了西藏的建设与发展中。[9]到1994年,内地西藏中职在校生达4000名左右。[10]进入21世纪,为更好地适应西藏发展对人才的急需,国家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意见》,明确要求12个东中部省(市)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实现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年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3000人逐步扩大到2013年的5000人,逐步实现在校生1.5万人的总规模。[8]第三,内地新疆高中班主要招收新疆初中应届毕业生,其筹办始于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内地新疆高中班在2000~2001年的初始年招生规模均保持在1000人左右,从2002年开始,年招生规模扩大并保持在1540人。[11]到2005年时,内地新疆高中班开始采取分步实施、逐年扩招的招生方式,要求到2007年实现5000人的年招生规模并到2008年时完成年招生5400人的规模。[7]2010年,随着《关于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有关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年招生规模再次逐年扩增至2014年的1万人,实现4万人的在校生数量。[8]

高校民族预科班是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只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创办初期,高校民族预科班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小,招收的学生所覆盖的民族范围也十分有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发展到2008年时,高校民族预科班的招生范围已覆盖全国55个少数民族,并已累计培养近20万名的预科学生。2011年,国家进一步扩大高校民族预科班招生规模,实现了4.3万人的招生计划,这比2010年增加了6000人、增长近16.2%。[12]

民族院校是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办的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是党和国家为有效解决民族问题而面向民族地区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部分汉族学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创办初期,民族院校主要是以长期和短期的干部培训为主的,办学层次大都比较低,但发展至今,其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集预科教育、大专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为一体的办学形式。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具备本科办学层次的民族院校共21所。[13]

2 我国民族教育层次结构:呈现中低重心的扁核型发展

自1949年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在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等四个层次的结构体系。其中,民族学前教育是构建民族教育层次结构完整体系的前提,在促进各级民族教育优化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指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是民族教育层次结构体系的“底座”部分,在民族教育层次结构变化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主要是指民族小学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是民族教育层次结构体系的中间构成部分,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指民族普通中学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是民族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中的“塔尖”组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内部层次由低到高又可分为预科、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四个不同水平的层次结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级民族教育的发展极不协调,出现了民族初等教育规模增长较快、发展迅速,而民族学前教育、民族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缓慢、发展迟缓。据统计,在1951年和1952年,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和青海等六个省(区)的在园幼儿总数分别为0.81万人、3.41万人;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94.3万人、147.4万人,各占当年全国小学生总数的2.2%、2.9%;中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4.0万人、7.32万人,各占当年全国中学生总数的2.6%、2.9%;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0.21万人、0.29万人。[1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及其以后二十年,我国各层次民族教育的发展更是几经波折,在校少数民族小学、中学生数占全国小学、中学生总数的比重分别在4.1%~5.3%、3.5%~4.4%之间浮动,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增长缓慢且到1965年时也仅有2.19万人,民族地区在园幼儿数的增长也比较迟缓且到1973年时,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六个省(区)的在园幼儿总数也仅为12.63万人。[14]发展到1978年,我国小学、中学、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则分别达768.6万人、246.7万人、3.6万人,其中在校少数民族小学、中学生数分别占全国小学、中学生总数的5.3%、3.8%;全国在园少数民族幼儿数到1980年时则发展到4.74万人。[14]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各级民族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均迎来了规模上的快速发展。到1986年时,我国幼儿、小学、中学、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42.93万人、1033.73万人、254.06万人、10.17万人,与1981年相比,各层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则分别增长近9.2倍、40.5%、43.5%、1倍。[15]到1989年,我国幼儿、小学、中学、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已分别达62.73万人、1052.13万人、283.54万人、13.28万人。[15]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各级民族教育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民族学前教育向着规范化管理和提高质量的目标调整,民族中小学教育向着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努力,民族高等教育向着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发展。到1999年,我国幼儿、小学、中学、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达81.85万人、1214.18万人、463.29万人、24.77万人,分别约占各层次全部学生数的3.52%、8.96%、6.84%、6.06%。[16]

21世纪以后,我国民族学前教育受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向着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的基本普及目标发展;民族初等教育在“两基”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化和巩固普及成果的目标奋进;民族中等教育受“两基”工程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影响,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民族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则更是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办学特色化。尽管近些年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整个民族教育层次结构的总体发展却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据统计,在2007、2010、2013年,我国少数民族在园幼儿数分别约为157.99万人、212.72万人、315.6万人,各占当年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6.73%、7.15%、8.1%;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1074.18万人、1048.2万人、1040.95万人,各占当年全国在校小学生总数的10.17%、10.54 %、11.12%;普通中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685.46万人、680.34万人、681.9万人,各占当年全国在校中学生总数的8.32%、8.83%、9.92%;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121.1万人、158.5万人、195.2万人,各占当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04%、6.64%、7.37%。[17]

总的来说,新中国至今,我国各层次的民族教育均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以民族初中等教育发展迅速,民族学前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这一中低重心的扁核型发展特点,始终贯穿在民族教育发展的几十年之中。

3 我国民族教育地区结构:呈现常态化的非均衡性发展

对民族教育地区结构的认识方式有多种,在这里笔者选择从国家行政区划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分析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和青海等八个省(区)的民族教育发展。早在二十世纪前半业,我国地区的民族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本土宗教团体、当地协会以及殖民列强教会、殖民国家等兴办,并主要是以举办民族小学教育为主,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极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教育也还十分落后,发展也极不均衡。据部分数据显示,内蒙古在1946年有小学1627所、在校学生13.7万人,有中等学校22所、在校学生0.4万人;新疆在新中国建立时有小学1335所、在校学生19.8万人,有中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0.3万人;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建立时有小学29所、在校学生0.1万人。[1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自主建设与发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族教育事业。尤其是1978年以后,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教育均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甚至赶上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4]据统计,1981年时,我国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和青海等八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小学生总数、中学生总数分别约为553.58万人、117.86万人(各地区的详细分布见表1);地处内蒙古的高校有14所、在校生2.06万人,新疆的高校有12所、在校生1.65万人,宁夏的高校有5所、在校生0.52万人,西藏的高校有3所、在校生0.15万人。[14]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兴边富民倡议的发起等,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逐步走上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道路,逐渐形成了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民族教育地区结构。截至2011年,我国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已有小学22740所、在校学生853.2万人,普通初中4259所、在校学生421.2万人,普通高中1190所、在校学生189.3万人,高等学校194所、在校学生175万人(各地区的详细分布见表2)。[12]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教育地区结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已呈现非均衡性的发展特点,发展至今,即使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非均衡性发展一直没有改变并成为一种常态,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为此,加快打破这一常态化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我们实现民族教育地区结构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促进的选择。

表1 1981年八个省(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单位:万人

表2 2011年五个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概况单位:所、万人

(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72、422-425、631-634、702-705、750-753、762-765.)

4 我国民族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呈现多元协调的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管理实行的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家民委、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民委、地市级民委和国家教育部、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教育厅、地市级教育局以及县、乡镇相关民族教育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分别对各级民族教育事业进行协同统一管理,已逐步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多元一体”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18]。据此,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往往还会因各自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进而共同构成了民族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这一复杂的系统。

首先,就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它们主要分为国家民委主管、省部共建、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中心城市政府)主管、省级行政部门主管共四类。其中,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学院(大学)有6所,省部共建的民族自治地方普通高校有新疆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和宁夏大学共6所[19],地方政府主管的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自治地方普通高校较少,大部分为省级行政部门主管。

其次,民族初等教育和民族中等教育的管理实行的都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民族初等教育属于我国义务教育范畴,因城乡教育资源投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对城市和农村初等教育的管理也出现了不同,涉及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县(区)、乡镇四级政府的管理和办学。目前,与普通教育管理一样,城市初等教育的管理一般实行的是市、区两级办学、两级管理;农村初等教育的管理大致有“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四级管理”三种形式。[20]另外,民族中等教育的管理主要是对民族初中阶段教育和民族高中阶段教育两类教育所实施的管理,涉及了省级行政部门、地市级政府、县(区)级政府的多级管理和办学。目前,根据民族地区各自实际的不同,民族中等教育的管理出现了以省级行政部门为主、以地市级政府为主、以县(区)级政府为主和市(地)、县(区)两级政府共管共办等多种形式。

最后,民族学前教育的管理是民族教育管理体制结构中形式较多且较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既有涉及省级行政部门、地市级政府、县(区)级政府、乡镇政府的多级管理与办学形式,又有行业、企业、私人等多种社会力量主办或参与的管理与办学形式。目前,民族地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发展极为迅速,正逐步成为学前教育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以民族自治区中教育发展最快的广西为例,2013年,广西有民办幼儿园7094所、在园学生数97万人,分别约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88.4%、在园学生总数的53.4%。[21]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85.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0.

[3] 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2.

[4]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931.

[5]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64.

[6]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

[7]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16.

[8]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9]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0.

[10]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47.

[1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9.

[1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72,422-425,631-634,702-705、750-753,762-765.

[13] 吴霓.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8.

[14]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99-402,034.

[15] 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成就(1986-1990统计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

[16]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8,244.

[17]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2-01-17]. 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index.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4-12-11].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index.html.

[18] 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317.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情况统计表(43所) [EB/OL].[2014-11-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7189/201303/148286.html.

[20] 王世忠.教育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7.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广西教育概况[EB/OL].[2014-11-04].http://www.gxedu.gov.cn/Item/15626.aspx.

To explo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education macro-structures in China

Based on macroscopical point, China's national education formal structure presen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zation, our national education level structure show the flat karyotype development of low-medium barycenter, our n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structure show the unbalance of normalized development, China's n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ational education; macro-structures; basic characteristics

G758

A

1008-1151(2016)03-0138-04

2016-02-13

张龙(1986-),男(壮族),广西贵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师,硕士,从事民族地区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教育出版社年鉴寄宿制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