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时代-合肥新交通大厦建设概述

2016-11-10盛业华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安徽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厦合肥号线

盛业华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地铁时代-合肥新交通大厦建设概述

盛业华(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通过对安徽合肥新交通大厦的超高层工程实例的介绍,展示了地铁上盖物的整个项目流程,从前期方案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到后期细部的优化设计,呈现了其建筑功能的多元化,以及通过与地铁换乘站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各种便利,缓解城市土地紧张问题以及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满足当代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的功能要求,塑造一个集生态、环保、景观与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

新交通大厦;地铁上盖物;多元化;有机结合;生态环保

0 引言

随着地铁项目落地合肥,大家对地铁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地铁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建设费用巨大,工程周期长,是一项公益的城市基础设施。为了缓解地上交通压力,拓展地下空间,2012年,合肥市地铁一号线开始全线开工建设。地铁作为人员流动和集散中心,大家不可避免的关心地铁沿线和出入口会有什么样的便利和风景。

1 工程概况

新交通大厦坐落于合肥长江东路与胜利路交口,建成后将成为合肥市的新地标。本项目位于合肥瑶海区与庐阳区交界处,毗邻老城区,临近合肥火车站,依靠环城河,对望逍遥津,周边有万达广场、元一时代广场以及淮河路步行街商业圈,这些都决定了交通大厦的地利以及人和。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合肥地铁几乎是同时期诞生,是一座标志着合肥进入地铁时代的建筑,亦可谓是天时。

新交通大厦用地面积约8468m2,建设规模约93200m2,地上41层,建筑高度为175.8m,主要作为超高层办公楼;地下5层,主要作为商业区和地下停车库。集办公、展示、商业、会议和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区域,服务于交通厅和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并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日常出行。是一处典型的地铁上盖物,见图1。其中大厦的地下二层与地铁1、2号线的交通层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一个连续巨大的地下大空间,随着人流动线妥帖的布局了1.2万m2的地下商业功能区。巨大的商业面积带来了许多契机,吸引大量消费群体,同时也能为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客流量,经济效益显著;地下300多个停车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停车难的问题。

图1 新交通大厦与地铁1、2号线位置关系图

2 项目设计分析

2.1城市设计理念

2.1.1城市天际线

地上建筑强劲挺拔、干净利落,突破现有的城市天际线,增强了天际线由北向南的跌宕起伏感,波峰波谷更加明显,见图2、图3。光洁旋转的幕墙肌理映射了城市的缤纷、繁荣与美好未来,淝河、包河之水汇聚成涟漪盘旋之势,盘旋而上的立面肌理犹如将交汇于此的南淝河水和环城河水以及地铁双线人流提升空中,寓意吉祥,祝福因水而生的“合淝”更加富强。新交通大厦实现了与地铁站的融合,建筑功能的多元化,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呼应。

图2 新交通大厦效果图

图3 新老城市天际线对比图

2.1.2城市交通分析

由于胜利路与寿春路交叉路段为下穿,在胜利路与长江东路交口处,胜利路由南向北的车辆只能直行或右转弯,长江东路有东向西的车辆只能右转;另外长江东路与滁州路交口为五岔路口,车流量较大,但是长江东路原为单行道,故通行能力较差;沿河路与胜利路交口离基地较近,不宜设置车行出入口。通过对城市交通的分析,得出如下可行的交通出行方案(图4):长江东路(滁州路至胜利路段):①滁州路基地车行出入口段为由东向西单向通行;②基地车行出入口至胜利路段为双向通行。

图4 城市交通分析图

2.1.3绿色建筑、低碳经济

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并实现水资源的多重使用。无论是从室内布局到还是材料的选择,都尽量绿色、生态作为出发点,具有很高的亲和性,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利用与轨道交通自然形成的下沉广场既解决了轨道交通疏散问题又最大化的节地,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做到最充分的经济性。该大厦充分体现了合肥时代特色和风格的建筑,并体现“绿色建筑、低碳经济”的理念,把握建筑与周边原有建筑的关系,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建筑、功能、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相互共盈的目的。

2.1.4新交通大厦与地铁的完美融合

新交通大厦是合肥在建的地铁1号、2号线的换乘中心点,可见其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交通价值。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地铁站与周边建筑及设施的一体化及利用率,将地下室与地铁1、2号线大东门换乘站贴建,完全对接(见图5、图6),使得原地铁站台层上部约4300m2的空间有效转化为商业,后期运营时,负一层下沉广场将承载地铁一号线3号出口与地铁二号线4号出口,负二层将承载直达地面的地铁一号线6号出口与地铁二号线的8号出口,为地下商业的经营保证了极好的客流条件。

图5 1号线与建筑地下位置关系剖面示意图

图6 2号线与建筑地下位置关系剖面示意图

2.2项目设计亮点

2.2.1幕墙选型

本工程幕墙设计重点及难点在于主体高度较高,达到有180多m,且施工进度要求极高,故幕墙结构形式采用单元式。单元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现场施工工序少,安装速度快,工期短,总体经济性能优越;单元幕墙的加工组装全部在工厂完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单元件在工厂内加工制作,可以把玻璃、铝板或其它材料在加工厂内组装在一个单元件上,促进了建筑工业化程度;因为单元件在加工厂内整件组装,易于在工厂内进行检查,有利于保证多元化整体质量,保证了幕墙的工程质量;现场只进行单元板块的安装,现场工作量小,工期短;作业面及场地要求小,利于现场管理,施工费用低;另外,从楼层下方向上方安装能够和土建配合同步施工,可大大缩短总体工期,加速总工程的交付进度,提前产生利润,总体经济性能优越。

2.2.2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主要分为室外照明、室内照明、舞台灯具等,是体现设计灵魂的手段,凸显出巨大艺术感染力。建筑的照明应根据照明的种类来设计与选择光源产品。结合周边环境、室内布局、功能等多方面因素,铺地、设施的巧妙安排等,给人以“阳光感”无处不在的感受。针对具有特殊照明要求的大堂、办公区和会议区,则采用特殊的照明装置。根据标准化照明要求和最低耗能指标,另外配备了LED装置作为补充。

2.2.3新交通大厦的空调方案设计

结合建设地块资源状况及前期调研的城市能源状况、建筑物冷热需求与负荷状况,从生态节能及经济性角度出发,对几种暖通空调方案进行对比,最终采用“复合能源方式”。

冬季:引入市政蒸汽,在建筑物内建设热交换站,转换成60℃热水,对全楼进行供暖空调;夏季:按冬季供暖的需求量引入市政蒸汽,在建筑物内建设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站,转换成7℃冷水,对全楼部分进行制冷空调,不足部分在建筑物内设风冷单冷电制冷机组,对全楼剩余部分进行制冷空调。利用大厦地下空间的恒定空气能,采用空气源热泵的方式,为部分商业及办公提供制冷和供暖空调补充冷热源。采用复合能源方式,避免单一能源方式引起的投资重叠,提高输配系统利用率,提高城市能源结构安全性,减少投资与运行费用。

2.2.4BIM技术的运用

本工程建筑基本柱网为7.0、7.6、7.9、8.5m,办公楼净高均满足2.8m以上,走道净高满足2.5m以上,车库净高满足2.4m以上。设计过程中,采用机电专业设计智能化和模数模块,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模式。

通过BIM团队,运用空间信息模型,将各个专业的图纸由平面抽象的线条信息转化为立体的具有可视化的空间模型,有效避免施工图中各个专业之间的错漏碰问题,提高图纸质量,减小后期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现象,提升工程质量。

3 项目推进的重难点

因为本工程固有的地理位置、繁重的交通量、错综复杂的市政通信管道等因素,本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挑战。如何把控地铁侧壁和主体地下室外墙之间的距离的无缝衔接;如何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确保既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出行,又不影响现有地铁及周边建筑物;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把工期缩到最短。

3.1大厦地下室外墙与地铁之间距离的把控

如何做到主体结构与地铁之间无缝衔接,距离很难把控,若增加大厦地下室外墙与地铁之间的距离,则建筑主体与地下空间只能通过局部通道相连,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而且对开放空间造成很大的限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最终确定地下室外墙与地铁间距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降到最小,距1号线结构墙净宽1.3m,距2号线结构墙净宽1.1m,既能保证轨道交通和地下室空间的无缝衔接,又可以加大建筑商业面积,更好的利用地下广场开放空间。

3.2施工逆作法

本项目由于场地本身的自然特征,地质情况较差,地貌单元上位于南淝河故道河床和现状河漫滩。另外,场地与现有数栋多层建筑距离过近又与地铁1、2号线相贴,且地下室超长超深、工期紧、支护难度大。这对施工无疑也是一项巨大挑战。基坑若采用传统围护形式,无法保证对1、2号线的侧向支撑,造成其水平变形过大,影响1、2号线和周边现状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故经慎重研究,决定采用“地下连续墙、水平结构逆作法”施工。

所谓的逆作法与传统的施工顺序相反,即沿建筑物地下室四周施工连续墙或密排桩,作为地下室外墙或基坑的围护结构,同时在建筑物内部有关位置,施工楼层中间支撑桩,从而组成逆作的竖向承重体系,然后从由地面一层向下逐层施工,挖一层土方,浇筑一层地下室梁板结构,当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作为围护结构的内水平支撑,以满足继续往下施工的安全要求。这种施工方法能满足地上地下部分同时施工,节省工期;一般地下室外墙与基坑围护墙采用两墙合一的形式,围护墙的支撑体系又由地下室楼盖结构代替,能省去大量围护和支撑费用。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安全、现场作业环境也更合理、减少工期、省去大量地下结构施工费用,同时隔绝噪音、降低扬尘、保护周边环境。

4 总结与展望

由于本工程上部超高层建筑自身体量庞大,功能复杂,人员集散频繁,如何能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真正的发挥绿色建筑的作用及意义,是一个考验设计智慧的现实问题。

对于一个如此庞大且复杂的项目,所有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有对比才会有更好。正是项目的复杂及重要,使得我们更加坚定的要突破自己,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

TU243

A

1007-7359(2016)04-0031-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11

盛业华(1962-),男,安徽肥东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学士,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大厦合肥号线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影子大厦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电梯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冰淇淋大厦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