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6-11-09刘阳

物联网技术 2016年9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刘阳

摘 要:山东省软件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与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人才机构不合理等问题。文中从建立宏观调控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等几方面提出适应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对策;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9-0-03

0 引 言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它将推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1,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近年来,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但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缺乏核心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成为制约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软件人才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软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有数据显示,山东省软件产业有68%的从业人员来源于学校教育,然而,由于学校人才培养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专业目录和课程计划,更新速度缓慢,而软件产业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多数来源于软件企业,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难以适应软件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3],这已经逐渐成为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本文从建立宏观调控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师资队伍等几方面提出几点适应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1 建立宏观调控机制

政府要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起到人才预测、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等作用。

1.1建立人才预测和协调机构

人才预测和协调机构具有如下作用:

(1)负责对山东省软件产业人才供需现状、人才结构等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预测,为山东省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

(2)负责落实国家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在软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协调各教育主体做好软件人才培养工作,搭建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平台,避免高校、培训机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现象,使得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内部培训能够互为补充,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2 建立软件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软件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吸引那些掌握高端技术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具有软件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有资本的高层次软件人才来山东省投资创业。进一步深化“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区域,对行业领军人物和对软件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软件人才给予奖励;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和专项创业资金,用于吸引具有国际软件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风险投资经验、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具有软件高级研发和管理技能的人员来山东省创业;制定良好的人才保护政策,为“引进来”的人才提供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配套服务,使其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实现“引进来”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发展好”。

1.3 完善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投入。对于不同地区软件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人才结构和人才现状,适当增加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经费主要用于新型产业人才培养、企业奖励、人才奖励、建立软件园或示范基地等方面。特别是具有高层次、高技能的软件人才,应该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以吸引高层次、高技能的软件人才来山东省就业。此外,要特别加强对于紧缺型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的培训。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对积极参与培训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

1.4 明确各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山东省教育主体主要有学校(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院、职业中专等)、社会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我们应当汲取印度分层次、分类别培养人才的先进经验,明确各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层次、目标和规格,打破以往各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某种层次人才过剩,而其他层次人才却供不应求的现象。

2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共评的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要保证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密切联系企业、行业,深化校企合作,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工学交替,不断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2.1强化理念,提升认识

目前,由于政府主导不力、意识不够等原因,很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走形式状态,游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之外,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4]。强化理念、提升认识要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同时入手。政府方面要积极做好产学研合作的宣传工作,强化产学研合作意识,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校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之中;企业方面要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危机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学校方面应在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冲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禁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供需、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教育也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结合企业、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2.2 建立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整体框架下,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建立多元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与校外产学研合作相结合,在师资培训、人才引进、项目研发合作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带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合作,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教学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措施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视野,积累项目经验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素质要求的对接。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储备,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人才培养必备的见习和实习场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达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效果[5]。

2.3 建立和逐步完善校企共建的合作培养人才相关制度,初步建立校企共管等相关管理办法

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负责、共同参与、共同培养的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共同建立、修订和完善过程管理规范及教学标准,建立并逐步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指导文件,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发展良好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为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制度保障。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在学校与在企业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等管理办法,实行校企共管。建立定期访问和反馈制度,在督促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内容。

2.4 建立校企共评人才质量评估标准

学校要与企业积极沟通交流,积极融入行业协会,将企业的人才质量评估标准引入到人才评价体制,建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监测教学内容的完成度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评估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切合度,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在具体制定相关标准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对人才的差异。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灵活的调整人才质量评估标准。

3 建立“一驱、二基、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一驱

确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6],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都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

3.2 二基

建立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基础、“能够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传统的高校课程体系按照系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目的进行构造,无法适应培养产业需求的应用型目标的需求;同时,由于软件产业知识更新比较快,学校要与时俱进,重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使得新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证学生入职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 三结合

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与产业实践项目相结合、教学过程要与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相结合、教学评价要与企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相结合。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将企业项目教学化,形成由易到难的项目资源库,每个项目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项目涉及的知识点讲解清楚,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研发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参照企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全方位的考核。

4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保障课堂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师由知识单项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者的角色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构建团队。培养与人交流、团队协作精神。团队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划分,每个团队为一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根据企业项目团队的人员分工为每个组员分配任务。团队从创建开始观察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校内实验、见习、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4]。

(2)建立案例库。案例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或项目,也可以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各个案例在教学中应用,课程案例库最后囊括所有知识点。

(3)角色转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7]。

5 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打造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5.1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

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教师职业发展和培养规划,关注青年教师入职“后”的教育,提供政策性的指导和支持;各二级学院建立专门分支机构,负责对本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养提供指导性建议和咨询;采用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双重监督制度,参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协助专业教师制定个人发展培养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的、符合专业发展的培训规划,并对培训的执行进度、结果进行跟踪和考核,定期向学校专门机构反馈完成情况及需要提供的配套支持,以便满足学校教师整体的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5.2拓展培训模式,营造教师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拓宽培训模式。培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研究和发展方向,据此到校内外实训企业进行实践或顶岗锻炼,教师要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训和养成;

(2)将企业、行业专家引入校园,为专职教师和实验教师做有关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等相关的讲座或培训;

(3)通过充分利用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差异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指导交流;

(4)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协议,由企业选派具备项目、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或企业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技术交流,使得校企合作常态化、制度化;

(5) 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定岗挂职锻炼,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

5.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革现有教师聘任制度,重视具有行业背景的高层次教师的引进,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在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必须注重现有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要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实行教师到企业顶岗和实训制度,在满足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使教师对企业的技术、管理、设备等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实践结束后,将在企业学习到的新技术、新技能以报告的方式向本专业教师进行汇报讲解,使得专业的前沿技术和知识能够迅速补充到教学中,构建一支了解行业需求、深谙技术发展趋势、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6 结 语

软件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人才是软件企业的财富,培养一批高素质、能力过硬的软件人才队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和加强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山东省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建立宏观调控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师资队伍等几方面提出山东省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山东省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佃红.环渤海经济圈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2] 杨华,孙晓琳.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3):76.

[3] 吴若斌.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 罗凌,杨有,余平.面向区域软件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4):6-9.

[5] 陈士川,周益民,陈进.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校企合作[J].计算机教育,2014(12):93-95.

[6] 张健,安立龙,朱旭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7] 丁彦,周清明.发达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4(2):5-7.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