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术的发展窘境

2016-11-09李淑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摘 要:在这个文化空前繁荣、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强烈质疑,艺术批评者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沦落到世俗化的地步,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似乎已经让位于市场暴利的诱惑,肤浅、庸俗、投机的艺术品层出不穷,而那些尚未成熟或有待成熟的当代艺术却在利益的诱惑中萎缩,消耗殆尽。

关键词:当代艺术;市场危机;审美标准

于1991~1997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著名的文化论战,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途的认定而展开的。此次论战的主将多麦克、克莱尔、波德里亚对当代艺术“深恶痛绝”,批判当代艺术毫无内容,无需任何艺术才华,这次论战涵盖范围广,影响深远。

一、备受批评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反对者认为:当代艺术枯燥乏味,其内容并不能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它无需任何艺术才华,而在思维层面上弄虚作假,为的是掩饰其空洞、毫无意义的本质,它是官方艺术,纯粹是市场的产物。甚至有种极端的说法宣称:艺术死了,而且它一文不值。在当代艺术作品面前,人们常常会产生一种讽刺式的疑问:“它究竟想表达什么?”反对者们对当代艺术怀有一种仇视的情绪,因此,对其评价也是有失理性的。

二、当代艺术危机的背景

在当今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身处一个喧嚣与躁动的时代,真正潜下心“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少之甚少。当代艺术的危机并不是艺术本身的危机,而是艺术表征的危机,而这种艺术表征,即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期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无法将艺术的危机与经济截然分开,经济危机必然引起艺术市场的危机。如1882年法国巴黎大联盟银行的崩溃使艺术市场的运行备感艰难;1930年代的“大萧条”给艺术市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2008年的华尔街风暴使艺术市场陷入了极大的窘境,“艺术市场的冬天”随即而来。经济危机给艺术家带来了经济问题,迫于生存的压力,他们的创作方向沦落到服务于时代的潮流。

国家对艺术的干预政策导致了艺术官僚体制的形成,为了得到官方的认可,消除些许的经济压力,一些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一改以往的“单纯”,为艺术而创作演变成为满足行政世界的需求而创作,出发点不再那么纯粹,而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随之,他们的艺术将变成为政治而服务,并且显得善解人意、彬彬有礼。而那些不懂得奉献,不善于交际,并且不懂得玩弄艺术技巧的艺术家终将埋没在时代的尘嚣中,创作,已然变成一种公共服务。

同时,公众对艺术的喜好也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调查,艺术爱好者偏爱印象派,他们喜欢梵高、莫奈,对毕加索、达利的作品表现出无法欣赏的态度,他们对当代艺术更多地是无知,而不是排斥。公众的好恶并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取向,如果艺术家自身都不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那么艺术的价值将被置于何地?

当代艺术的危机还在于人们感知和审美的彻底改变。本雅明在193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写道:“历史每隔一段很长的区间,人类社会的感知方式便会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这里表达了本雅明亘古不变并不是艺术品的本质,它受到社会演变和技术发展的影响。现如今,公众沉迷于电影、唱片、电视,以及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被无限量地复制,本雅明认为简单的机械复制不但会损害作品的灵韵,而且会破坏作品的原真性。社会不断发展,娱乐形式品类繁多,当代的艺术机构,例如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在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人们热衷于消遣娱乐,而那些需要沉思和凝神静观的艺术终将消亡。当代艺术真的存在危机吗?可能是的,但是其危机的实质或许是市场危机。

三、审美标准的缺失

随着社会演变而来的时尚风潮、附庸风雅,当代艺术在其影响下已无审美标准可言,显得杂乱无章,它被贴上随心所欲、创作无奇不有的标签,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不受限制,异常自由。而艺术具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吗?似乎没有,通常我们认为伟大的作品应该具备丰富的内涵,能够容纳最为丰富的阐释。当我们在谈论当代艺术的价值时,我们不应该只考虑它对社会具有什么贡献,而最应该考虑的是它的美学价值。

艺术逐渐日常化,向平庸和媚俗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第一,艺术与当代生活联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第二,随意性成为艺术的创作特征,不论谁都可以创作艺术,并将之视为真正的艺术,导致艺术审美标准的错乱、无序;第三,艺术作品的庸俗化,这是艺术创作标准下降的必然结果。不过,身处在这么一个什么都过剩的年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显得浮躁与缺失本真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当今这样的消费社会,艺术的价值已然被转换为经济价值,艺术品也被转换为商品。法国哲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说:“艺术基本上就是一种形式——我们要说,我们已经陷入了价值的陷阱,甚至,通过艺术市场,我们已经陷入一种价值的狂欢,陷入了一种暴食症,一种价值的无限制的增生。”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还如何谈论艺术,艺术已经变成一种符号,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本真和唯一性。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艺术商品化是一个无法逃脱的魔咒,艺术该如何保持高雅和崇高的本质,将成为我们长期探讨的永久性课题。当代艺术审美标准的混乱一时间不可避免,我们应该从其发展现状出发,理清脉络,从而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四、艺术乌托邦的终结

对艺术的美好幻想已经破灭,艺术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项公共服务,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艺术的信仰,而杜尚的《泉》这样的作品居然可以催生出人们在精神上的审美认同,这着实令人惊讶。当代艺术已经如此世俗化,艺术的“神圣化”道路已走到尽头,艺术品不再具有崇高的内涵,而是成为了一种简单的符号,见证着当代人的世俗与没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所有人都有表达情感和抒发己见的权利,对当代艺术的评论也是看法各异,但是,似乎当代艺术不论发展的怎么样,结果都会有些不如人意。确实,在一个什么都过渡开发、标榜各异的体系中,对创作出惊世之作的期望是不是已经变成一种奢望。

五、结语

艺术的危机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每个时代的艺术都受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我们要看透纷繁的社会现象,抓住艺术的本质,保留艺术的本真,使其不被时代的潮流所侵蚀。

参考文献:

[1][法]伊夫米肖.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M].王名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让鲍德里亚.艺术的阴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淑娟,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赵强
赵强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
西安美术馆中心成立 中国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当代艺术》封面艺术家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