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绿皮火车定格的温情和感动

2016-11-08策划编辑部执行梁子湖

莫愁 2016年29期
关键词:海峰绿皮火车

策划/编辑部执行/梁子湖

最后的绿皮火车定格的温情和感动

策划/编辑部执行/梁子湖

你坐过绿皮火车吗?你是否记得在绿皮车厢里遇到过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是否还记得曾经经历过的带着酸涩和温暖的故事?

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流浪的梦,一种离开的情怀,是背起行囊就出发,是仗剑走天涯,而火车正好承载了关于离开和远行的意义,仿佛站在火车边上,就已开始流浪。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心里总想着远方,或惦记着什么时候出走一下……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铁路经过数次大提速,铁路线路和列车迎来更新换代,车速缓慢、设备落后、人满为患的绿皮火车逐步被快速列车取代,它的身影正逐步从主要铁路干线上消失。而那些坐着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地慢到地老天荒的旧时光,也一并晃进了岁月的洪流。

绿皮火车承载着太多人的时光旅程,对于许多有过异地求学、打工或出差经历的中国人而言,绿皮火车扮演着重要角色。乘坐绿皮火车的旅程虽然很难称之为美好的回忆,但却是某种难以舍去的情怀。

绿皮火车虽然缓慢、拥挤、脏乱,吵吵嚷嚷,还混杂着各种复杂的气味,但是它承载着许多人的诗和远方。绿皮火车的“慢”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观看记录,去更深入地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在那些几十年不变的线路上,在那些现在已经不再停靠的小站上,绿皮火车印刻下亿万个普通中国人为了生活和家庭奔波的心路历程。

列车有时会晚点,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停留半天。无论你如何急躁焦虑,它还是那样,晃动着沉重的身躯,敲起咣咣的鼓点,按自己的节奏蹒跚。旅途很长,有很多的中转。

坐车烦了的时候,可以在某一个站点停留时下车走走,点一根烟,不敢走远,吸一口空气,看一看月台的风景,但终究还要回到车上。

现代人追求前行的脚步越来越快,绿皮火车慢生活的方式被逐步取代淘汰,然而绿皮火车上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感动,却值得铭记和感怀。

于是,有个人用八年时间乘坐了三百多趟绿皮火车,感受拥挤、嘈杂和污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友善。他叫钱海峰,他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一直痴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世人哼唱了一曲绿皮火车时代终结的挽歌。

爱上绿皮火车,源于爆棚父爱

1995年5月,钱海峰的女儿出生了,看着襁褓之中粉嘟嘟的女儿,钱海峰心头升腾起一种幸福的柔软。他突然有了个想法:一定要记录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等她长大成人后,送她一套完整的“人生故事”。

钱海峰用两年的积蓄买了一台美能达X-700胶片单反相机。对于他这个工薪族来说,这相当奢侈,但对于喜欢摄影、宠爱女儿的男人来说,这完全是值得的。从此,他成为女儿的专职摄影师,在给女儿拍照的过程中,他对摄影的热爱更加浓厚。

钱海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高中毕业后,到无锡市一家酒店从事电工职业,刻苦钻研的他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主管。由于工作关系,钱海峰很早就可以通过卫星电视看到《国家地理》等节目,时常被电视中的地质地貌风光和奇异的人文所吸引。他当时幻想,等自己有钱了也要云游世界,拍尽天下美景。可是钱海峰的工资只够家庭日常开销,哪敢付诸行动。

女儿稍大一些后,钱海峰有更多自主的时间,于是他背上挎包在就近的景点拍摄风光。一次外拍归来,女儿摆弄相机看到里面的照片,稚言稚语地说:“爸爸!你好能干啊,照片真美。”女儿有些夸张的语气,给钱海峰带来许多自信。

喜欢旅游的钱海峰,从2006年开始背包独行,到外地拍摄。为了节约成本,他选择乘坐绿皮火车出行,这样可以花最少的钱去更多更远的地方。这样一晃就是两年,四处游走地胡乱拍摄并没有明确的主题,钱海峰的摄影创作陷入迷茫。

2008年1月的一天,钱海峰随手拿起一本摄影杂志认真翻阅起来,他被一组专题深深吸引了。那是我国著名摄影家王福春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在王福春的镜头中,火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充满生活味道的社会。这些影像如同给钱海峰打了兴奋剂,他回忆起自己乘坐绿皮火车的经历,一下子找到了摄影创作的角度和主题。

从那以后,记录火车上的生活成为钱海峰摄影的主要章节。于是,钱海峰扛着相机,坐着“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开始经历许多酸涩但却温暖的故事。

绿皮火车上的底层脸谱

绿皮火车车体外表以绿色为主并配以黄色的条带,俗称“绿皮车”。它设施简陋,没有空调,夏天靠车顶的电扇和可以打开的车窗降温,冬天靠用烧煤的锅炉供暖,旅客喝的水也是靠锅炉烧的,便宜的票价让它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选。一提到绿皮火车,自然就会想到扛着塑料编织袋的农民工兄弟和衣着普通的低收入者。

漫长的旅程,有些人会下车,又有新的乘客上车。下车的人中,有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也有朋友和亲人。有些告别,一别永不会再见;有些告别,是一辈子的纽带和牵挂。

还有的时候,自己成为那个下车的人,不得不挥别前路陪伴的亲朋,带着自己的不舍与感恩,带着他们的期许与送别。

2011年2月初,钱海峰坐着绿皮火车来到青海泽库大草原,偶遇了一场藏族的法会。那是一个远离县城的草原,参加法会的人都自己带着帐篷。钱海峰晚上找不到住宿,活佛的司机更登索南在他们很小的帐篷里硬是挤出空间给他安排了一个铺位。由于海拔高,加上白天拍摄劳累,钱海峰晚上有点高原反应,头重脚轻病恹恹的。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第二天一大早,更登索南专门开车把钱海峰送到可以拦到车的地方。到县城的医院一检查,医生责备道:“你是肺气肿症状,多亏你及时来到医院,否则有生命危险。”经过七天的治疗,病症才消失。

这些年下来,钱海峰遇到过许多这样的好心人。

一车一世界,缓慢行驶的绿皮火车上,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充满生活的舞台。车厢里装满了世间百态,有苦有乐,有甜有累,这里没有刻意的安排,敞开的空间让每个人一切的活动都展示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各种行为都是不经意的自然状态。于是,钱海峰抓住乘客最放松的时候,拍摄最自然、最传神的瞬间,一张张定格的画面就变成了永恒。

真正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看似渺小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记忆的最大储存。因为依靠这些细节记录生活,我们可以顺着枝藤回忆起广阔的故事,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钱海峰认为自己也是劳动者,属于低收入人群,比较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平视,在被摄者同意或不设防的状态下捕捉精彩瞬间。

坐在绿皮火车窗边的一名年轻女子,微闭双眼,用力嗅着手中即将枯萎的鲜花,神情似在回忆,似在展望;老农肩挑双担,笼子里装着的是鸡和鸭;一对恋人紧紧搂在一起,一脸坦然地躺卧在座位底部……钱海峰通过这些抓拍作品,呈现出绿皮火车里上演的一幕又一幕人生百态。

自打乘上绿皮火车,钱海峰就来回在车厢里溜达找题材。有时为了拍摄一个镜头,他要蹲守五六个小时,因为要实现创意与构图上的契合,既需要靠运气,更需要靠耐力。

很多时候,钱海峰就像一个不动声色的导演,让不知情的“演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演”。一次,他在一节硬卧车厢发现一排男女站在窗前,表情不一,很有雕塑感。可是坐在第一个位置的女孩见他拿着相机很是警觉,蹙着眉头直视他。钱海峰有些不好意思,几次举起相机又放下,直到女孩渐渐平静下来。就在女孩与那一排人的表情特别和谐的一刻,钱海峰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立即按下快门,收获了理想画面。

拍摄过程中,当然也有误会和困难。一次,钱海峰乘坐到黑龙江佳木斯的一列绿皮火车,看到一名年轻女性旁若无人地抽着大袋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促使钱海峰按下了快门,突然,旁边一个面呈菜色的大汉冲过来抢夺相机。相机对于钱海峰来说就像战士的枪,那是“第二生命”啊,他紧紧护住相机。通过对话,钱海峰得知那名女性是大汉的妻子,而大汉坚决不让拍照,哪怕听完钱海峰的解释也不同意。最终,钱海峰当着对方的面把照片删除了。后来,碰到这类情况,他就直接删除照片。

但他的真诚换来的更多是微笑,许多被拍摄者都很善意,钱海峰跟他们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然后把照片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传给那些能联系到的被拍摄者。他们也会给钱海峰很有意思的回馈:有人写毛笔字给他回信,有人给他回寄家乡土特产……这让钱海峰心中充满温暖,觉得这是被拍摄者对他的认可。

钱海峰在绿皮火车上平均每天会拍摄上百张照片,一趟下来能选出十张左右满意的作品。从2010年起,他的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随着他的原生态照片在无锡声名鹊起,有代理商高价求购他的照片,有广告商找他发微博做广告,钱海峰一一拒绝,因为“别人如果来买你的照片,你就会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你就会去迎合”。2014年,法国巴黎一个经纪人找到钱海峰,说:“你的照片有很多人喜欢,我们可以挑几十张买断版权。”钱海峰当场拒绝:“我拍的生活场景怎么能标价呢,一旦售卖,以后拍照满脑子就会想哪个素材值钱就拍哪个。可是我对摄影有种随性的态度,不去想拍照的得与失。”对方惊讶得合不拢嘴。

越消耗,越强劲

2014年年初,钱海峰加入无锡青年摄影工作坊,有幸结识了一批摄影大家。初看钱海峰的作品会觉得拍摄手法比较简单,因为很多作品是他凭着直觉把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纯粹地记录下来,但是,这样的照片有一种亲和力和现场感,很有视觉冲击力。

2015年1月,钱海峰的《绿皮火车》系列作品被工作坊的张国田和杨延康老师一致看好,杨延康抽空单独帮他挑选了照片。

摄影家鲍昆看了钱海峰的作品后,迫不及待地赶到无锡,当天深夜就约见钱海峰,品赏了他的众多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鲍昆认为,这是长期关注底层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优秀摄影作品,并力荐他去广东连州参加国际摄影年展。

在连州大展之前,艺术总监段煜婷看到《绿皮火车》初选稿后非常高兴,催着钱海峰再次整理出8000张照片遴选参展。

在选片的过程中,评委们不但看到了钱海峰带来的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图卷,更看到了他把摄影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来追求的状态,看到了他对生活、对被拍摄对象的敬畏而友善的心态。这些带着作者体温和汗味的照片,已经涉及到被表象遮蔽的摄影内核,涉及到摄影所能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他长期而持续的关注,使《绿皮火车》呈现出来的生活样貌还原了被主流观众所忽视的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在段煜婷的帮助下,《绿皮火车》顺利来到了连州二鞋厂展览。在展览现场,《绿皮火车》深深打动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心。一本留言簿短短两天就被写满,不仅有普通观众,还有许多著名摄影家和策展人。

2015年11月23日,一贯以独特的专业水准而著称的连州国际摄影节,在年度大奖的评选上没有太多的纠结和争议,钱海峰以一组充满人情味的《绿皮火车》赢得了评委会多数人的青睐。在评委会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展出现场的普通观众也对这一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动。颁奖晚会现场,钱海峰快步跑上领奖台,接过美国休斯敦摄影节艺术总监、创始人温迪·瓦曲丝为他颁发的连州国际摄影节“刺点奖”的年度大奖。他看起来有些激动,举起手中的奖杯,对着屏幕上他曾拍摄过的对象说:“这个奖不是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应该属于他们(火车上的乘客),我是替他们来领奖。”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好运接踵而至。获奖之后,法国ELLE杂志和鱼眼摄影杂志相继推出了钱海峰的摄影专题。2016年2月的仰光摄影节和4月的京都摄影节都伸出橄榄枝,专门为钱海峰的专题摄影《绿皮火车》布展,在海外引起了极大震动。

钱海峰最初的摄影计划和理想是走遍中国,拍拍中国的美丽风光和民俗人文。今天,他已经走过了中国很多地方,但多年的行走渐渐改变了他对旅行的看法,他的摄影风格也在行走中变化,从拍摄大自然美景为主转化为以记录老百姓日常生活为主。

火车是钱海峰记录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个题材可以拍一辈子。如果非要说他的计划和理想,那就是只要走得动,他就会在路上并记录路上看见的,他希望自己记录的影像可以说话,而不只是唯美。

如今,钱海峰想让自己沉寂一段时间,梳理一下多年的积淀,然后继续到火车上拍照片。因为,拍摄过程他完全自得其乐而其乐无穷,也不知疲倦,因为它们所给予钱海峰的力量,越消耗,越强劲。

部分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海峰绿皮火车
活着
动车与绿皮车
安海峰水印作品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远去的绿皮火车
My School
再见,绿皮火车
广西告别“绿皮火车”
月度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