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这么瞎混吧”——《哥,你先别激动》的一种语态分析

2016-11-08张艳梅

青年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说生活

⊙  文 / 张艳梅

“就这么瞎混吧”——《哥,你先别激动》的一种语态分析

⊙ 文 / 张艳梅

张艳梅:一九七一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在《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海派市民小说与现代伦理叙事》《文化伦理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等著作。曾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在一篇创作谈中,张敦说起,自己的小说大多是第一人称,几乎都来自本人的生活经历。他写了很多一事无成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污泥浊水中浮沉,看似拼命挣扎,总不免还带着些放任的颓废。那些细小的特别之处,漫漶出张敦的敏锐和心不在焉。就像一片果园,青涩的惹人遐想,成熟的明艳动人,还有个别的伤痕累累,让人心怀向往又惴惴不安。这,或许就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生活和世界。读到这篇《哥,你先别激动》,想起甫跃辉的《动物园》,王威廉的《非法入住》,孙频的《菩提阱》,文珍的《安翔路情事》等篇。“80后”作家笔下的底层生活,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间性和客体感受的延展性。在上述小说中,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述,还是他人视角建构,提供的往往是类似的个体,并且这一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效地形成了社会经验或生活体验的共同体。

场景特写。

张敦显然对于社会边缘人的普遍困境非常理解。他的表达自由流畅,真实感和在场感,交织成不错的视觉效果。为了强化那种心不在焉的感觉,他会给人物背后陈列的场景补光。不是为了放大视觉上容易忽略的细部,也不是为了调整语言的亮度,而是要突出心理上晦暗不明的那部分。让叙事溢出固有的生活边框之外,提供一个新的可供平衡的重心。

小说中,张敦有多处借助性来实现这一意图。和小丽的例行公事,一个人与自我的纠缠,和黄萍的酒后放纵,叙事作用大致相类似。张东刻意强调的理性,看起来是负责任的自觉,久而久之反而更像一种推卸和惯性。显然,刻板的形式,意外的笑场,借助欲望满足消解了紧张感,反衬出人生中更深的无聊和无奈。性,不是打通两个世界的隧道,而是一堵自我禁闭的墙。一堵把个人精神苦闷张贴得理直气壮的墙。那些自动聚集的消极和淡漠,弥漫在狭小的空间中。张东无动于衷心如止水,与黑夜冲动纠缠的身体,连同“激动”这个词语,都成为一个大写的符号。

深圳,北京,省商务厅,作为镜像的空间。合租的蜗居,大学校园,菜市场里的会友饭馆,真实的生活现场。四处流淌的无意义。一群年轻人,茫然地游动在时代的铜墙铁壁之中。小丽去深圳,“我”假装不舍,黄萍去北京,“我”颇觉意外,“你怎么能这样?”张东内心隐含的追问是,生活,怎么能这样?那么,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就这么瞎混吧。”“我”打定主意。关上手机。冷静地躺在床上。等待黄昏的到来。从床上到华北平原,空间莫名其妙地打开,时间却凝固了,小说最终以极昼这一束强光穿透黑夜,一切模糊的都无所遁形,包括与生活一起破碎的悲伤和孤独。

解构反讽。

小说把一些零散的事件,放置在反复挤压的时间之中,醉酒,醒来,时间被卷曲,又平铺开来。作为比较典型的室内剧,远没有《欢乐颂》那么虚假的戏剧性和励志激情。镜头打开,推到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床,一张饭桌,一台电脑,来回走动的三个人,还有一个偶尔漂浮在合租屋里的影子。

缓慢推进的叙事如同翻卷的海浪,把爱情、职业、未来,都降低到最本能的层面。陈希坚持复习考研,小丽远赴深圳淘金,黄萍去北京寻找机会,张东每天不厌其烦地拨打推销电话,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左冲右突地与生活较量,无限循环的是迷惘的未来。就算是无知无觉地被扔进命运的河流,个人感受同样会有巨大落差。张敦赋予合租的这几个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心态,就像混合在一起的洗面奶,惨白的脸,苍白的生活扑面而来。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网上的交流,身体的交流,都无法抵消彼此的陌生和疏离。

表面上,两个平庸的人,相爱,同居,吵架,跳槽,分手,是小说的主线。“我俩本来就是别人挑过的,平凡得犹如食堂大盆里的鸡蛋,被人拿走的与剩下的,都是一个样。”正因为都是一个样,两个人的纠葛,其实更像是一个人的独舞。第一人称,往往可信度更高,读者更容易被代入,作者的代理人,与读者的代言人暗暗重合。打电话的冲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细节。渴望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又是荒诞和不确定的,隐藏的真实心理,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深厌倦和嘲讽。这一细节有着相当不错的解构和反讽效果。打开罐装的日常性,切片,看到生活的肌理,读者既是舞台下面的观众,又是后台帮助化妆的技师,同时,在某些情境中,与小说人物互换位置,虚构的故事分解为无数具有象征意义的瞬间。

流动的冲突。

小说有种内在的紧张。张东的情绪仿佛随时会爆发,却又平淡无奇地打发掉了每一个日子。激动,是全篇的,时常跳出来打断叙述的节拍。张东说:“我写的都是狗屎。”“狗不用找工作,我连狗都不如。”小丽说:“你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嗯,我以前觉得那是一种洒脱。”“现在觉得你是个傻逼。”即使如此刻薄,小说的基调依然算不上尖锐。没有剑拔弩张的社会批判,也没有故作高深的人性探问。比起满眼皆是的残酷叙事,简直称得上温和调侃。

小说描述了某种真实的状态。生活平淡无聊。工作机械重复。感情波澜不惊。性爱乏善可陈。严肃的人生,沉重的现实,被“你先别激动”浑然消解。张敦把苍白灰冷的生活,写出了色调悦耳的节奏。小说的基调是慵懒的,这符合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女朋友离开,没有形成什么危机感,反而内心是窃喜的。在喧嚣的背景声中,黄萍挂掉了电话。失去,仿佛是一种解脱。陈希对黄萍的鄙薄,小丽对“我”的不屑,“我”对工作的挑剔和对感情的将就,都在验证生活挺没劲这个结论。张东身上那种无所谓的气息,加深了生活的褶皱。每个人在生活中被标识出来,放在那里,即使没有什么外在行动,内在也不为所动,依旧在自身的存在中获得了存在的位置。

张敦,算是一个固执的写作者吧。他熟练地出入于小说文本内外,把他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不紧不慢地讲述给我们。光线悄无声息地推移,日常生活依旧拖泥带水平庸无聊,极昼只是幻觉。夏日黄昏终将覆盖激动到极点的身体。一切敞开的,同时也是隐匿的;无论多么远,或者近;复制,或者删除,生活本身,就在那里。想起《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加德纳。

猜你喜欢

小说生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