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农业观视野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2016-11-05唐权黄睿刘松青彭永刚袁康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研究

唐权++黄睿++刘松青++彭永刚++袁康文

摘 要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个新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农业转型换代升级的迫切需要。在大农业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如何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认真研究。

【关键词】大农业视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1 以大农业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所谓大农业,是贯串了一二三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是市场配置农业或者说是商品经济的农业。

1.1 以大农业观培养农业人才是必然要求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统称为农业。从农业发展史看,其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扩大。狭义的农业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了林、牧、副、渔业等。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已经不仅是单纯的生产活动,比如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小型生态形成的景观满足人们观光、休闲、旅行、劳作体验等消费需求的经营活动。从农业生产的现状看,所有的生产经营行为都围增收转。为此无论单一还是多样的生产经营行为,已经不是学术上对农业分类所能涵盖的了,换句话说,学术上可以不断的分类。

生产经营行为却不断在跨越,怎么出效益就怎么动,大农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农业比之于传统农业更突出注重生产与经营的效能,大农业模式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战略新品驱动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创新经营方式为重点的全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是农业发展的新态势,从理念、策略、方法指明了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大食物观念,在2016年一号文件中得以体现。所以用大农业观审视农业,以大农业观培养农业人才是必然要求。

1.2 树立大农业观是以市场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然

人才培养有既定模式与适应模式。既定模式是按既定的办,使用周期长,因强调基础性、系统性使培养对象可塑性大,然既定的东西未必都符合现实与未来,从教育的角度看,学历教育都是既定模式,按学科(计划)、甚至是非常细化的学科分门别类培养,虽然既定的东西也在不断修正,却始终难于解决滞后与偏差。适应模式多是按需求量身制定,使用周期短,灵活性大,在适应中不断创新,但一旦对需求把握不准所导致的偏差弥补性弱,因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使培养对象的可塑性有一定局限,这种模式多用于培训。这两种模式各有长短,取决于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对于研究型农业人才的培养适用前者,对应用型农业人才,尤其注重生产与经营实战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用后者更恰当,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综合性愈来愈强,是大农业的一大特点。对于多数农业从业人员而言,知识与技能不是越专一、越尖端、越精通越好,要适应综合性强的大农业,突出实用,反而宜宽杂、基础、粗识,使其能跟上趋势、能抓住重点、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任务是围绕农业“兴农致富”,从生产性、经营性的龙头企业看,成功的秘诀是挖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多条腿走路,其理想使用的劳动者是能种、会养、善经营的多面手,这既反映出大农业形势下需要用什么样的人,也给了我们如何致富的启示。育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1.3 大农业观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成效

按传统农业观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会迷失在大农业的浩大之中,出现定型不准;按用传统教育观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会迷失在知识的浩瀚之中,出现定位不准。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不是学历文凭,是致富的慧眼与技能,强调实用性、有效性。所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若按传统的学历教育去实施必然钻进误区,既形不成吸引力,也难于达到培养的目的。这就需要以大农业视野去审视农业,以大农业思维去展望农业,以大农业理念去构建农业,抓住大农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种植与养殖是截然分开的,这个鸿沟不破除,受培养的人才是能种不会养或能养不会种,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1 把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心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重心是个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并非学历,是致富本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情况总结看,凡把握住培训重心的,培训效果很好,反之用应付式的随意专题讲座,既没有实效也没有吸引力。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的实施均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什么、农业产业需要什么、区域农业发展需要什么。

2.2 正视新型职业农民“两难两望”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象是农民。通过调查,80%认为学习的时间有矛盾,75%认为系统学习有困难,86%希望通过培训能掌握实用技术,51%希望花费合理。对学习时间他们强调用空暇时间,少集中;对学习内容强调实用技术与致富门路,对理论乃至文化心存敬畏;对经费,说得最多的是“学习就会耽搁生产经营”出现经济损失,若还有学费、住宿交通费等,就是一大笔,承受有困难,更担心学习有没有效果。

2.3 遴选和扶持好培养实施主体

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学历教育体系的思路、大方向是正确的,可使受训者文化、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准。但要面对大农业的趋势,要考虑受训对象实际,仅有弹性学制还不够,还应从培养的内容、培养的经费、培养实施主体等认真研究。笔者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可以考虑从农业大中专职业院校中遴选一部分学校成为培养实施主体,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课件制作、平台构建、资源库构建、网上答疑、考核、发证、技术开发及培养拓展,国家拿出专门经费对实施主体进行相应的重点建设,各地农业部门、农广校、地方政府配合,构成一个专门化的、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完善相应的职责与配套政策,更利于优势化、重点化、针对化,切忌“撒胡椒粉”。

2.4 打造和构建学习平台与资源库

在教学方案制定上要淡化学科体系、淡化理论系统、淡化文化基准,培养要做到尽量都是“干货”,既有吸引力又能尽量减少因培养造成的时间矛盾。对于基础性的东西、有学习扩充需求的对象,可以通过网络专用学习平台及资源库进行补充,使受训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还能及时提出学习问题以及急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

2.5 切合实际创新培养考核方案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如何考核?建议由出勤、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三方面构成。学习出勤主要用于集中培训时的考核。学习进度主要是完成网教课程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可以用网上考试、实作考核、学习报告或体会、致富实效等进行衡量。

3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策

3.1 准备要充分

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这个方案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但还是存在仓促性,一些关键的东西(比如费用)没有明确,操作起来难度仍然较大。时过两年,中职学校该项招生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培养效能了。现在“阳光工程”都纳入招标中,虚假性(不管培训效果)愈来愈大,值得思考。开锣唱戏,应准备充分、万事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个新生事物,想求实效,必须立足现实接地气。

3.2 启动要慎重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刚开始,很多东西值得推敲摸索,不宜全面开花、一哄而上。建议先行试点、逐步推开,通过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更易于出成效,否则欲速不达。层层发文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开难。

3.3 实施要严谨

政府部门要重点把握的是如何推得动、如何实现目标,培养部门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实施得好、如何多出成效。盲目下达任务、盲目完成任务都是不可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个环节不具备,全盘都会滞停。

3.4 推动要力足

当关键的环节准备就绪(比如方案、模式、教材、课件、配套政策、培养基地、培养条件、学习平台等),就是推开,推开就得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配合,职责分明、协同有力、有序推进。比如遴选受训对象,村镇要保证,培训部门要把培养搞得有声有色接地气,县市政府要明确产业需求,省部级部门要政策到位。

3.5 考评讲实效

培养怎样,要通过考核来确认。考核重点是受训者的实际收获、培养部门的实际培养效果、地方政府配合的力度。受训者有收获,培养部门保证质量,地方部门服务及时,就能保证培养的畅转。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2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