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凶险不是马里的唯一专访前驻马里大使马志学

2016-11-05郭洁茹编辑刘鑫摄影

国际援助 2016年3期
关键词:维和部队大使援助

郭洁茹 | 文、编辑 刘鑫 | 摄影

凶险不是马里的唯一专访前驻马里大使马志学

郭洁茹 | 文、编辑 刘鑫 | 摄影

当地时间5月31日,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Gao)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一死四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这里是“最危险的任务区”。马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维和军人面临哪些危险?马里的中企面临怎样的状况?带着种种疑问,本刊记者(以下简称国援)采访了驻马里前大使马志学先生(以下简称大使)。

凶险,不是马里的唯一

国援:当地时间5月31日,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Gao)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一名中国维和军人牺牲,多名受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马里是“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为什么?马里政局如何?

大使:潘文基说“马里是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有其特殊的含义。马里是一个多民族 国家,其中之一是图阿雷格族(以下简称部族)。该部族是柏柏尔人的后裔或分支,居住在撒哈拉周边地带,为游牧民族。上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后,该部族被分散在马里、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布基纳法索境内(原法属殖民地)。以图阿雷格族为主的武装组织在殖民时期就要求民族独立,遭受法国殖民者的镇压,马里独立后,该部族的武装运动一直未停止。

马里幅员辽阔,但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区,以加奥为分界线,加奥以北荒漠居多,自然条件严酷,生存困难。加奥以南为农业区,马里首都和城市大都集中在南部。而部族更多集中在加奥以北地区。生活所迫加上历史遗留的民族独立问题,使得彪悍的游牧部族成为马里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

我自进入外交部非洲司就一直分管西非工作,对马里的情况比较了解。后来于2001-2003年出任马里大使。那时,马里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家,人们平和、热情,民风淳朴,夜不闭户。

2012年,原本是马里大选年,马里政府和各党派都在积极筹备4月大选。马里北方的武装反对派也乘机作乱。2012年的3月21日,部分军人以政府平叛不利为由,发动了军事政变。突如其来的政变,顿时使马里的政局急转直下,北方的反政府武装乘势连克北部三个大区,首都巴马科危在旦夕。在此情势下,马里政府要求法国出兵,将叛军击退,收复了三个大区。

马里自独立之后,历届政府都面临着北方独立势力的困扰,在政府努力之下,矛盾曾经一度平缓。我在马里任职时,曾经出席马里政府分别在基达尔、加奥、通布图举办的民族和解活动,和平的曙光曾使马里人民感到高兴。

应该说,2011年利比亚战争、卡扎菲的倒台,给马里政局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卡扎菲的一些溃散的雇佣军流入马里北部,随之而进的还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客观上加强了北方的反政府武装,其成分更加复杂。马里的政局因此而更趋混乱。所以,发生在2012年3月的马里军事政变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据悉,联合国将考虑增加在马里的维和部队。马里目前局势基本得到控制,包括曾经被反对派武装占领的通布图、加奥、基达尔的社会秩序也在逐步恢复,局势相对平稳。首都巴马科的形势总的讲,还是比较平静的,人们生活如常。

国援:身为大使,只要为一个国家服务过,就会与那个国家产生割舍不下的情愫,成为一生的牵挂。卸任后,您是否再次踏入过这片土地?与之前相比,是否有发展气息?

大使:2011年我曾有机会重返马里。时隔8年,故地重游,既感到亲切,又感叹首都巴马科的惊喜变化。最直观的感觉是,首都的道路比以前好 了,柏油路增加了。首都的星级酒店多了,一个新的行政小区建成了,市区内和市区周边,建起了很多新房子……置身其中,使人能感觉到一种向上、一种发展的气息。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上看,有一种安祥的感觉。道路上,尾巴冒烟的车显然比以前少了,摩托车的数量增长了若干倍,大多是中国制造。

我还有机会参加了由美国出资、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尼日尔河河道清淤和尼日尔河流域水稻灌溉工程的竣工仪式,看到了在尼日尔河流域发展农业的潜力和美好前景。尽管马里的资源不丰富,但是,如果政局平稳,招引外资的政策和措施得以施行,马里在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

与马里普通农家人合影

援助,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国援: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指出,“和平是人类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维和行动给冲突地区带去信心,让当地民众看到希望。”当笔者看过《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和马里军队政变的骚乱后,更能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含义和战乱地区民众对和平的向往。在维持和平方面,我国驻马里维和部队有哪些行动?在反恐方面,我国还有哪些硬仗要打?

大使: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事政变,时任总统被赶下台,国内政局陷入混乱。应马里政府要求,法国出兵,击溃了反政府武装,使局势得到了控制。2013年4月,联合国向马里派驻了一万多人的维和部队,在加奥等地设立营区,以阻止北方反政府武装南进,维护政局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

但是,恐怖袭击事件在马里依然频繁发生。很显然,联合国维和部队已经成为袭击的目标,近3年,多名维和士兵遇袭身亡。去年11月,我国一家国企的3名高管在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

马里政府指责北方的反政府武装与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有染,但遭到反政府武装的否认。

中国于2013年7月开始向马里派驻维和部队,总计约400人,分为工兵分队、警卫分队和医疗分队。负责任务区桥梁道路的抢修,营区的安全保卫,医疗救护等。我们的士兵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特殊训练的,包括军事素能、防暴反恐、综合作战能力、基础的外语等。现在已经是第四批了,今年5月轮换的。

我可以确信地讲,我们的维和队伍应该是素质最高,纪律最强,精神面貌最佳的队伍,是向世界展示我军作风的一支队伍。

我们的队伍很年轻,首先他们要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就是高温,用“灼热”来形容那里的气候,一点也不过分。北方干旱缺水,风沙大,特别是每年的3-5月间,从撒哈拉刮来的季风,夹杂着细沙,让人睁不开眼睛。国内的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疟疾,马里蚊虫多,是疟疾的高发区,由疟疾引发的打摆子是能致人命的。我在马里工作过,深知那里的艰苦程度。然而,我们维和士兵的工作条件,战斗环境与外交官是不同的,他们的战场在野外,训练、巡逻、战地施工等等,并且时时刻刻地直接面对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是来自恐怖分子的袭击。维和部队遏制了恐怖分子的活动,他们必然要与维和部队为敌。这是最大的危险。如何加强防范恐怖袭击,保护自身安全,对维和部队来讲,是场硬仗。

共赢,成就彼此友谊之船

国援:派驻维和部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助于营造国际援助安全环境。除此之外,我国及国际社会在马里是否有其他援助项目?我们和当地人们的关系如何?

大使:马里、加纳、几内亚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开启了我国与非洲兄弟交往的篇章。马里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资源有限,经济困难。农牧渔业是马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占GDP的1/3,占就业人口的80%,工业基础薄弱。1960年中马两国建交后,我国在经济方面给予了马里援助与支持。用马里人的话说,马里最基本的工业基础都是中国援助的。中国援建的主要项目有水电站、桥梁、公路、体育场、会议中心、糖厂、纺织厂等基础设施。马里与中国是非常友好的国家,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马里政府一贯给予坚定的支持。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还向马里派出了医疗队。受多种原因影响,比如缺乏资金、教育普及率不高,当地医疗力量和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地区。为缓解当地缺医少药、有病无医的情况,中国派遣医疗队进行初级医疗、建立防疟中心,解决了常见病的治疗问题。比如打摆子,是一种常见病,但是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婴幼儿。这些援助行为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家访老友,老友曾于1960年到中国参加培训

我在马里工作了两年,切身体会到“中马友谊深入人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客套话,它是实实在在的,让人从内心感受得到的。马里人念念不忘60年代周恩来总理对马里的访问,深深地感谢中国对马里的援助。记得那年重返马里,在一个卖工艺品的小店里,店主是个老头儿,他把中国领导人的图片装在镜框里,向我指指图片,伸出拇指说,“中马友谊好。”这个老头的思想,在马里是具有代表性的。

马里议长凯塔(现总统)来使馆做客

但是纯粹依靠外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缺医少药的根本原因在于贫穷。马里气候炎热,发展落后,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缺陷,蚊虫成灾,疟疾等无法根治。马里的发展呈现两级分化,有钱人生病了可以到西方国家去看病,而穷人生病,特别是大病,无钱看病就成了大问题。像马里这样的贫困的非洲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援助。

除了向马里派驻维和部队外,国际社会也向马里提供一些人道方面的援助,西方一些国家也提供一定数量的、不同形式的经济援助。但是,他们的援助与中国援助的出发点和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与中国建设基础设施,关注改善民生不同,西方国家的援助是有政治条件的,这些援助包括向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用于推进民主方面的投入。所以,包括马里在内的非洲国家在赞扬中国的援助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济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捕鱼之技”。

国援:从谈话中,我们看到,疾病、贫穷和战争给原本就脆弱的马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而且这不只是马里一个国家的问题,这些灾难很容易穿越国界,蔓延到非洲其他地区。赞比亚学者丹比萨·莫约曾认为,非洲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接受西方强制灌输的民主,而在于努力发展自身经济,中国模式是值得学习的。多年来,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农技组支持非洲农业发展,您认为这种方式是否发挥了作用?

大使:在非洲搞农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的经营,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么?关键是管理和理念问题。比如,马里的农场就没有成功,原因之一是农民不适应农场式的耕作。在科特迪瓦,我们也搞过一个水稻种植项目,从水坝到灌溉渠全部建好之后,交接给对方,留下一个专家组进行指导。后来荒废了,因为当地农民不适应农场模式,不愿意离开家。其二是当地人缺乏管理经验,管理跟不上去。其三是受到进口食品和进口粮食的冲击。由于当地农民缺乏政府补贴,种粮不如买粮,根本形成不了竞争能力。其四是非洲的鸟害、虫害严重。

我在马里等地担任大使期间,很多人都跟我说,“你们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但是我认为,很难学到。为什么?因为我们每年年初的第一号红头文件就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搞农业,离不开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

农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搞好不容易。从大环境来看,我认为,在中国同非洲的合作中,农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也是直接惠及民生的大领域。回顾我们同非洲国家几十年的农业合作,很成功的大的项目很少。我认为还是要搞农场式的合作,而且是综合性的农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国援:从您的谈话中了解到,由于社会环境、生产发展模式不同,60年代初,我们援助马里的农场由于“水土不服”遭遇了失败。您重返马里时,尼日尔河流域的农场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帮助马里发展农业,帮助马里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除了农业,马里是否还有走进去的其他中国企业?您对他们有何建议?

大使:目前在马里的中资企业大约有十来家,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工程承包、双边援助项目等。

记得在“走出去”初期,朱基总理曾说,非洲确实是艰苦的,但如果因为怕艰苦而不出去,只有憋死在家里。

“走出去”是我国的海外投资战略,“走出去”是一个方向,但怎么走出去,需要思考和筹划。要有长期的、扎根的准备,不能是捞一把就走的思想。要扎根当地,赢取市场份额。为什么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各种攻击?攻击我们“侵略”“殖民”?无非是要保护他们的海外利益,维护他们的海外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地“走进去”,不能只顾自己的赢利,要将共赢放在首位,企业发展的同时,要“让利于民,让惠于民”。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让员工“有汁液可吸”。“合作共赢”是我们的理念和口号,但是如何实现共赢?我们一定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实、做细。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能够扎下根来,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时候,就可以说我们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了。

马里为承办2001年的足球非洲杯,需在首都建一座体育场,但是没有资金。当时,我国的一家国企,急人所难,同意垫资修建。马里政府非常感激这家中国企业,赢得了马里政府的信任。当然,这个体育场最终由中国政府援助建成,使非洲杯在马里成功举办,再一次见证了“患难见真心”的中马友谊。

国援:这个例子其实还是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当我们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对当地政府和人们的事情就不能置身事外,患难之中见真情。

大使: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帮扶一把,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品尝莫菩提市场上的块状盐

国援: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每个国家都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共享的时代。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人道主义援助还是派驻维和部队,都体现了人类道德和国际社会责任。正如潘基文提到的“同一人类:共担责任”。在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王毅外长表示将向马里继续派驻维和部队也正体现了崛起中的中国的大国担当。

大使: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对外交往中一定要真诚。在我们企业走出去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相互之间的不良竞争,最终还是我们自己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其实大家都知道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如何解决自己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我认为,还是要强化国内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同时,我们的企业也要加强“走出去”的大局意识,企业之间要建立“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建立一支共创共赢的国际型的队伍。这样,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才能站得住,展得开,这符合我们企业共同的和长远的利益,要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象。

“一带一路”也好,“走出去”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走出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和打造一批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知识、专业知识都要懂。对于“走出去”企业来讲,必不可少的是要有一批外语人才,以他们为主,建设一个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的团队。外语只是一门工具,既懂外语,又钻研企业的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比如大使,只会说外语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外交,要有国际知识,要懂自己国家的外交政策,否则,难以胜任大使的职责。

国援:除了担任马里大使,您还在卢森堡、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做过大使,给予当地中资企业很多帮助。其中之一是帮助中成马达加斯加糖厂建立了中马希望小学,能否请您具体谈谈?

大使:(微笑)我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喜欢走访学校。记得我参观一所农村学校时曾在黑板上写下“做有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村的孩子努力学习。中马希望小学的建立,一方面与我的教育情怀有关,另一方面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中成马达加斯加糖厂经营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之一是遭遇工人罢工。糖厂的负责人找到我,询问我的意见。罢工起因是涉及到工人福利问题,当时,我和当地官员都出面处理这件事情,建议发扬当地人“大树下的民主”,有什么要求,让员工提,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解释清楚。罢工平息之后,作为员工福利之一,我建议使馆与糖厂共同出资建立一所小学,孩子们有学上,就解决了父母的后顾之忧,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个学校影响很大很好。

回过头来讲,又和上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的企业不能老想着用最低的工资雇佣工人,要适度地让利于民,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绑在一起。如果中国的外企给的工资还没有本地企业给的高,你愿意去么?在处理糖厂罢工事件中,与穆伦达瓦市市长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他送给我一个木制船模型。我说,就给它取名“穆伦达瓦号”吧,糖厂的合作项目就好比这条船,你们在上面,我们也在上面,要同舟共济,友谊的船不能翻。

国援:您曾出任四个国家的大使。在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您对大使的职责有哪些深刻体会?对于依然在马里用生命履职,用生命履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国家责任的中国同胞,您有哪些建议?

大使:离开科特迪瓦时,在外长举行的送别宴会上我讲,“一个大使就好比是一个演员,他的剧本就是本国政府的政策。有的演员可以把剧本演成名著,有的演员可以把剧本演糟。”大使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政策的充分理解,灵活运用,宣讲出去,贯彻下去,达到目的。搞外交是需要有办法,有手段的,照本宣科是不行的。

搞外交一定要注意调查和研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与人交谈之前,要先了解清楚对方的特点、容易接受哪种谈话方式等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完成使命,事半功倍。

有战事的地方就会有牺牲。其实,马里是地区形势恶化的受害者。马里局势的彻底改变,有赖于地区和平的恢复。中国向马里派驻维和部队,就是在履行一个大国对世界和平的责任。我们的维和士兵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值得我们景仰,并且永远地怀念。我们的中资机构在马里有一千多人,他们是在践行走出去战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做贡献。

马里的恐怖袭击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局势的危险性不可忽视。在马里工作的企业或个人,都应该具有危险意识,加强防范。要按照使馆的建议,避免去危险级别高的地区。特别是中资企业,要切实地加强工地、驻地的安全保卫措施,防范恐怖分子的袭击。

联合国可能要向马里的维和部队增兵,这是很必要的。我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马里的军事援助,改善增强马里军队和警察部队的装备,提高马里本国军队打击、清除恐怖组织的军事势力。这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猜你喜欢

维和部队大使援助
我是菱大使
微笑大使
小狗大使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维和部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