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概述

2016-11-04陈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紫砂艺术发展

陈伟

摘   要: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紫砂文化的“五美”犹如玉之“五德”。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要求线条流畅,做工精致。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关键词:紫砂;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38-01

纵观古代及近代的中国画作品,文人们都是在追求高远的格调,“宁静致远,计黑当白,密不透风,疏则奔马。”这些理念和紫砂特质很是相近,所以带着这些理念,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装饰,纷纷地出样,订制和挥毫装饰紫砂壶,再也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欣赏和把玩。从现存的紫砂壶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明清两朝的著名人物,赵宦光、董其昌、陈煌图、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曾在紫砂上亲笔题诗作画刻字。 文人书画中的禅书禅画,讲的是以少胜多,多一笔太多,少一笔不够空灵。在紫砂壶艺里也表现得十分充分。清邵友廷的“蛋包壶”就做到了这一点,圆浑敦厚的壶身,配以平而灵秀的盖,消掉了圆浑敦厚的壶身中所带的一点笨拙,嘴下粗上细的“S”型壶嘴外切的流线把壶身外切空间引向空灵,两个前后的软提把座破除了壶身的呆板,使其更有跌宕有致的韵律感。对于“蛋包壶”是如此,程寿珍的“掇球壶”也同样带来震撼。细细审读先人前辈所留下的作品,都有相似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文人书画,宣(绢)、笔、墨、印能在他们手里千变万化,有“意在笔先”、“似而非,像于不像之间”、“气韵生动”、“墨分五色,计白当黑”、“意到而笔不到”、“神似”等古代书画的理论,那些书画理论的依托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中的“道”。“道”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则,也就是自然。 这些“道”却恰好全能在这小小紫砂壶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只是改变其材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内容完全一样。一边是绢纸,一边是泥。一张白纸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一块紫砂泥也同样可以是“无为”,也可以“无不为”。一边是计白当黑,而紫砂壶是以外形跟空间,一实一虚的对比。 从严肃的历史文化角度去看待紫砂文化确实是令人心酸,因为紫砂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完整艺术理论的支撑,在过去的岁月里除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及附庸风雅的皇亲显贵留下只言片语的赞词外,一直都没有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紫砂艺术理论体系。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要求线条流畅,做工精致。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一、 “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它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粘手,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二、“形”: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桩、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光。三、“工”: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四、“功”:“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在讲究造型的形式美时,容易忽视其功能美。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用紫砂茶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茶壶久经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由于紫砂茶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所以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另外紫砂茶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因此,紫砂壶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紫砂艺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